徜徉在诗乡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贺育锋 时间:2025-02-19
文/贺育锋 诗意似乎总是关乎远方,关乎乡愁。自幼喜欢诗歌的我,每每回望自己的诗心萌动,总能想起一个地方,那是与我们村连畔种地的临潼区相桥镇神东村。 还在上小学时,就知道神东村有位全国著名的农民诗人王老九,他的诗在渭北一带的村子里广为流传,西安城里的工人学生知道王老九的也不在少数,他的诗好多人都能来上几句。耳濡目染,我们也成了诗窝窝里泡大的娃娃,一首首真挚、朴素的农民诗、农忙歌成了我们美好的童年记忆。 随着年龄渐长,越是乡土情重,这几年每次回老家,总是不忘到神东村走访一番,也曾多次参加临潼、阎良、渭南等地在神东村联办的诗歌活动。村子日新月异的变化,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乡风民俗的变迁,更让我耳目一新,为之欣然。漫步瓜果田园,享受采摘之乐,沾点土,出点力,流点汗,吹点风,满身的酣畅;品尝农家土菜之余,和文朋诗友们朗诵诗歌,交流感想,休闲娱乐,不亦快哉。 在神东,最为醒目也别具特色的便是王老九文化广场和王老九文学艺术馆。神东村所在的相桥镇,从关中环线沿着油槐至关山柏油公路北行约一公里,路旁立有一通长长的石碑,上面豪迈大气的七个朱红大字——“王老九文化广场”赫然醒目。周边绿树掩映,中心耸立着的旗杆上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广场西边是二层高的村委会综合办公楼。 王老九文学艺术馆便设在村委会二楼,村委会干部结合实物陈列,向我如数家珍地讲述着王老九的故事。1894年,王老九出生在神东村。新中国成立前,全家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他以乞讨为生,靠自编自唱的顺口溜、打油诗换取一点残羹剩饭。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到村里安心务农,获得了新生。一下子诗情喷涌,诗兴蓬勃,干劲冲天,劳动生活的热情如平地上起高楼。在农忙间隙,他创作了大量家喻户晓、朗朗上口的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 这里,要说最震撼我心灵的,便是毛主席接见王老九时握手的照片,及由此激发王老九创作的、至今仍为乡亲们难忘的诗歌《伟大的手》 ——“我和毛主席握过手,心变黄金永不朽”。还有一张照片,是王老九和郭沫若赛诗的场景,他们每人坐一把圈椅,并排说着话,后边围着几排青少年。王老九脸上洋溢着自信和乐观,神态里有着耕读传家般的质朴和才气,他代表了全国千千万万的普通农民。墙壁上的画板上,有他老人家刻苦学习,兴办诗乡,讲诗授课,创办《庄稼汉》等刊物等内容。他的诗歌和精神,在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激励着我们后来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歌颂社会主义,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人民。 参观完王老九文化艺术馆,我来到神东村农家书屋。这里窗明几净,空间格外敞亮,两面靠墙处立着七八组书柜,书籍整齐地码在里边。我刚看完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作品,最近又热衷外国名著《复活》《静静的顿河》。我下意识地用目光搜寻着,竟有一柜子的外国名著,那两部书也在其中。当然,还有《沙乡日记》《百年孤独》《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旁边一个柜子里码着《雪山大地》《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还有连环画一类少儿图书,林林总总,衬托得书屋彩虹般绚丽。 靠窗的两边分别放置了橱窗一样的透明的柜子,中间有平板电脑一类的设施,这是智慧图书,也叫电子书屋,储存图书资料达十万册之多,足以满足神东村两千多名农民和青少年阅读需要,也可满足村中厂子里员工、来此旅游度假的客人、周围的村民和工作人员阅读,真是书香之村、阅读圣地。感慨间,不时有人借书,坐在宽展的长条桌椅上翻阅,男女老少都有,我也加入其中读起了《王老九诗选》。 不知不觉间到了中午饭点,我来到楼下挂有“神东大食堂”招牌的大厅里,一股熟悉的气味弥漫心田,记忆深处的乡音甜丝丝的,肺腑间熨帖极了。食堂有五十平方米大小,摆有七八张圆桌,坐满了村民。我看到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妇女,穿戴打扮像个干农活的麻利人。我趋前问道:乡党,你咋不在家做饭吃呢?她回答说,在葡萄园里打工哩,算是家门口的工作吧,没精力做饭,就在这儿点两份饭菜,都是现做的小锅菜,一荤一素,共10块钱。服务员端来饭菜,放在桌上。我问她,累不累?她笑着说,这一会不累,可遇着红事白事的日子要累一些。自从这个食堂办起来后,村里过事,招呼吃饭都在这儿,村委会给予免费待遇,但条件是不能铺张浪费,不能大操大办,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破除大办宴席陋习,培育良好乡风民俗。 吃过午饭,出了食堂,我走在宽阔平展的村道上,登上厚重大气的神东大舞台,走进村民干净整洁的院落,走进阡陌纵横的田间,走入井然有序的厂区,置身于绿植花海,陶醉在瓜果飘香中,深度领略这神东村的文明和美,顿觉自己身处在诗乡、书香和智慧里,新农村、新风尚带来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从岁月深处走来,向着阳光生长,如今的诗乡,新奇的景象,让我沉浸在这诗情画意里,享受着无尽的美好。 编辑:图图上一篇:云锦相亲记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