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未平
展出活动在乌兹别克斯坦引起了轰动,塔什干市民们纷纷携家带口饶有兴致地前来参观,他们好奇和感兴趣的不仅仅是出土的文物和文物背后的历史,还有陌生而神秘的中国考古学家们。乌兹别克斯坦的媒体进行了连续的跟踪报道,展览的热度一直不减,塔什干街头刮起了一阵“中国风”,“中国”成了这年纳乌鲁斯节塔什干人们走亲访友时谈论最多的话题。
这些年来,乌兹别克斯坦民众通过琳琅满目的中国商品来认识中国,他们看到了经济腾飞的中国、走向富强的中国。现在,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展给乌兹别克斯坦民众增加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让他们看到了“另一个”中国,学术繁荣的中国、科技发达的中国、包容仁厚的中国。他们对中国和中国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展持续火热,背后其实是乌兹别克斯坦全国上下对文化回归的渴望。独立将近30年的乌兹别克斯坦,正在努力追求文化上的自立和独立。他们极力摆脱俄罗斯文化的影响,大张旗鼓地开展去斯拉夫化运动,将官方语言改回乌兹别克语,将拼写字母从西里尔字母改为拉丁字母,并不遗余力地在文化传统和文化遗产里重构民族的“自我”和“自信”,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展正应其景。
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展的热度引起了米尔季约耶夫总统的注意,他在一次议会演讲中,高度肯定了中乌联合考古队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对中方工作人员表达了由衷感谢。
当然了,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展也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他们惊诧于中国考古学家在中亚竟然“悄无声息”地有了如此重大的发现。此外,注意这次展览的还有全球各大媒体,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媒体,他们怀揣各种心思对此次成果展给予了超乎寻常的关注。
成果展之后,中国考古学家也得到了乌兹别克斯坦学术界的认可和赞赏。乌兹别克斯坦资深考古学家阿斯卡洛夫院士称赞道:“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此次联合考古发掘中所展现出来的刻苦勤奋、考古学理论和研究的专业水平以及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是十分让人钦佩的。当我在拉巴特墓地考古工地参观的时候,内心一直在想,中方的考古工作者究竟具有怎样的一种精神,才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果。”塔什干大学教授苏莱曼诺夫讲道:“我非常欣慰地看到,王建新教授和中乌联合考古队取得了如此丰硕的关于月氏的考古学成果。月氏的考古学文化区域分布范围很广,在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和塔吉克斯坦西南部都有分布,分布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昨天我们见到了月氏的墓葬(拉巴特墓地),墓葬的结构同蒙古国乌兰固木发现的公元前二世纪的墓葬非常相似,时代上也比较接近。”
这次展览是对中亚考古工作的一次总结,但这绝对不是结束,也并非结局。恰恰相反,这是新的开始,中亚考古工作从此会打开新的局面,谱写新的篇章。
2019年3月,西安已经李白桃红、春意正浓,中亚考古队喜事连连。
3月21日,乌兹别克斯坦传统节日纳乌鲁斯节当天,铁尔梅兹大学校长阿卜杜科迪尔·托什库洛夫一行前来西北大学交流访问。在古老而充满文化底蕴的西北大学太白校区,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和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建新会见了阿卜杜科迪尔·托什库洛夫一行。经过商议,铁尔梅兹大学与西北大学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和合作建设孔子学院的执行协议,并议定,将铁尔梅兹大学孔子学院作为中乌联合考古的工作基地。
铁尔梅兹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可以辐射到包括阿富汗北部、塔吉克斯坦西部、土库曼斯坦东部的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那(以马雷绿洲为核心的地区)、索格底亚那等文化遗产区,在铁尔梅兹设立考古基地,将直接拓展中亚考古工作的空间想象。
阿卜杜科迪尔·托什库洛夫校长走访了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院系。和乌兹别克斯坦所有的精英们一样,他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国的发展道路以及中国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在阿卜杜科迪尔·托什库洛夫访问的整个过程中,王建新的博士生热娜一直陪同并担任翻译,这是乌兹别克语与汉语的直接对话。
3月26日,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科学院普通与无机化学研究所、核物理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的三位所长对西北大学进行了访问,双方召开座谈会,就共建“丝绸之路人类与环境国际联合实验室”进行了长达3天的研讨和商议。这是一个规格更高、人数更多的重量级学术会议,双方就如何开展更广泛和更紧密的学术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王建新可能也没有预料到,中亚的考古工作会带来乌兹别克斯坦科学界对中国科学界的认同和信任,而双方的合作也会从考古拓展到其他领域,丝绸之路上的学术和文化交流迅速燃起。
王建新一直筹划的另一个重大事件也最终尘埃落定。
3月30日,王建新邀请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我国国内的考古专家们在西北大学参加了“费尔干纳盆地考古座谈会”。
(未完待续)
编辑: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