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本质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菊蓉 时间:2025-01-17
文/菊蓉 在我生活的关中渭北平原,到了冬天,只要不是晴天,空气里总隐隐透着一抹雪意。 小雪、大雪、小寒、大寒节气过后,雪意越来越浓,风也多了起来,细如针尖,钻进人的棉衣里,也钻进树梢山头,继而,自山梁咆哮而下,灌入回字形的老院中。雪开始稀疏飘洒,有时是干燥的雪粒子,落在地上,细沙一样跟着风跑。空中的雪粒子,被风扭成绳,在虚茫中甩来甩去,打到脸上生疼。过不了多久,雪一层层堆下来,院子是最先白的。瓦垄上,雪铺起来了,院中的圆井,也被雪掩藏了,露出黑咕隆咚的井口。院中铜钱大的冬菊,越发开得灿烂。花朵有着天然的寂寞和热烈,似乎在说,即使是冷寂的冬天,大地也并非是一片荒原。古老的砖木建筑,灯光泛黄,从窗户映射出来,卷起一团雪光,幽微光线淡得寻不到前尘往事。 深夜的落雪躲过了人的眼睛,最惊喜的是天明时刻:开门见雪,满眼灿烂。雪不放过每一寸土地,铺在地上,像一张过于干净的白纸。我们几个小伙伴,相互吆喝着,庄严地排成竖行,迈着细碎的八字步,两只脚均匀地走出一长串麦穗状,寒气顺着鼻孔吸入肺部,胸际一凉,脚底似乎飘飘然浮了起来,几个人只能前后相互搂着腰,慢慢地向前挪动,脚步绝不能凌乱,一直走到屋檐下再折返。在我们心里,落雪是大自然精工之作,步伐的错误没有机会矫正,除非雪再次落下。 雪下到大时,蓦然读到《水浒传》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章节,说“大雪下得正紧”,这“紧”字用得极好,像是镶嵌在前前后后北风呼啸的情景里,就像秦腔里的梆子,“呦”“邦、呦”“邦呦”“邦”,把情节过渡敲得急切,把关中人豪爽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又如鲁迅写北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绝不粘连……在无边的旷野里,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这些语句,一半是他心意中的雪,一半是北方孤绝而炽烈的雪。在《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死屋手记》《寒风吹彻》等中外名著中,都脱不开对荒凉冬境的描述,那是躲不开的严酷,塑造人心的严酷。 遇到过于严酷的冬天,大自然似乎是静止的,没有色调的流转,背阴地里的雪久久不化,顽固不化的冰随处可见,很多植物不复苏醒。老屋后院犹如“千树万树梨花开”,透着一股子安静孤寂的意境美。村子前面的河冻结了,冰给两岸镶了两条长长的白边,一汪清水在中间缓缓流淌,不怕冷的鸟犹自在其间跳跃,风情十足。雪下得不够大,未显现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景象,但也有“雪晴云淡日光寒”“万里寒光生积雪”“朔风吹散三更雪”的诗意,让人心旷神怡。 踩着落雪登上城北的山,放眼望去,全是动人的画:白雪覆盖的大地,一条被人们叫了两千年“母亲河”的渭河,与城相互依偎,亲密无间。很像中国画的留白,即便一根枯草、一枝冰封的干花,构成的一帧帧小写意,也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好佐证。再后来,渐渐消融的过程里,在城里工作、安家,家里有暖气有空调,脑海里多会出现小时候在乡下老家雪夜的人物和故事,叫人浮想联翩。偶尔,冬夜有好友来访,便围桌而坐,小饮两杯,共话桑麻,便应了“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温馨场景,让人心生安宁与感动。 大雪纷飞、滴水成冰、人迹难寻,这时坐在老家的火炉边、热炕上就更妙了。屋内铁皮火炉烧得通红,旺盛的火苗,总有些虚张声势。我抓一下火苗,手心里捏住那一刹那的温烫。抬眼见得的很多情景都热气腾腾:灶房里端出的是热气腾腾的花馍馍,一碗碗烫手的烩菜上桌,烧得焦熟的洋芋在两个手里来回倒着,炉子上的铁皮壶吱呀吱呀唱着,滚成牡丹花的罐罐茶不断续着。眼皮子打架了,在热炕上倒头就睡,只一会儿便进入香甜的梦乡。寒与热黑白分明,但因为有了寒,更让人觉出温暖的甜蜜。 天晴了,雪渐渐融化,日影光明,雪入水中。其实,落雪不寒化雪冷。借着寒意,我和好友走进植物园里踏雪寻梅,更是踏雪寻春。密疏神韵的梅花,落在雪地里,如胭脂点染,疏朗清雅。微风吹拂,暗香浮动,浓浓的春意扑面而来。 编辑:林夕上一篇:渡江云·终南山赏雪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