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节倍思亲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王健春 时间:2025-01-15
文/王健春 “新年到,放鞭炮。穿新衣,戴新帽。蹦蹦跳跳真热闹。”这是刻在骨髓里的儿时记忆。寒假不久,母亲瞅个晴朗的礼拜天,领我们兄妹挑一家裁缝铺量体裁衣,我们咧嘴开心,积极配合,那时没啥换洗衣服,都指望过年这套呢。 腊八节,母亲是一定会熬制腊八粥的,看个个吃得带劲儿,无比骄傲地让我们猜食材,大家一口气数出十几种,母亲更得意了。小时候,最馋母亲炸蚕豆、馓子,那场景、那过程记得清清楚楚。每次起先是母亲主动大方地让我们尝,过一会儿就是防我们偷,再过一会儿干脆撵我们走。现今好了,商场林立,在超市转一圈,啥都有了。 自记事起,扫扬尘、贴对联一直是我和哥哥的活,我们各自有了小家后,爸妈的家依然是我们干活。在自己的小家庭,我们传承爸妈的做法,先指导后放手,逐步交给孩子们张罗了。 除夕年夜饭母亲最忙,我们住机关平日吃食堂,母亲本不善厨艺,却偏偏张罗“满汉全席”。我们成家后,约定逢年过节每家带回三样食材,由厨艺最好的哥哥或大妹掌勺,其余的陪爸妈打牌。母亲总不愿当甩手掌柜,依旧套上象征大厨的围裙,忙前跑后,不经意间又是满桌满碗。 年夜饭前,当然是发压岁钱。我们小时候的红包是母亲裁剪自制的,起先是十张一元的新纸币,随着年龄的增长年年涨,涨到十张十元大团结时,我已上中专,自己既不好意思伸手,爸妈也不再给,哥哥和我还约定过年偏不穿新衣,以示自己长大了。兄妹陆续工作后,轮到我们反哺爸妈了,为避免重样,都费尽心思为爸妈准备称心如意的礼物。爸妈看着成年的儿女们在自己跟前像孩提时代一样,抢着“汇报”各人成绩,末了,还让自己站出来评理说公道话,怎一个乐哟!老妈又是忙前忙后,把我们孝敬二老的珍贵物品都拿出来,硬塞到她的每一个儿女手中。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社会发展了,家家富裕了,我们孩子的压岁钱自然享受起多重待遇了,我们给了,爷爷奶奶给、外公外婆给,有时候伯伯、姑姑、舅舅、大姨还给,拜个年、走个亲戚,我们的腰包瘪了,孩子们的口袋却鼓了。当然,孩子们也乐不了几天,我们的一番教育,最后都乖乖交出充当报名费。母亲给孩子们压岁钱很讲究,不但事先在红包上写上漂亮的祝福语,还要拉住孙儿孙女的手,谆谆教导。 大年三十和初一,远程电话是接不完的,不是爸妈先打过去,就是老家亲人打过来,浓浓的乡音,熟悉的秦腔,朗朗的笑声,加上父亲插话、母亲呵斥,幸福爆满整屋和每个听电话的家人。手机普及了,更方便了交流,天南地北的亲戚在群里打开视频,各自在转动的餐桌上就一个一个露脸拜年了。 年夜饭后围坐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是必需的。小时候,爸妈兴致盎然,午夜了还要下饺子,我们等不到“难忘今宵”就一个一个先眯着了;长大了,爸妈和孩子们撑不住,还没等倒计时就东倒西歪睡着了。零时临近,屋外爆竹声顿时响彻云霄,一时间,夜空成了人们挥毫泼墨的理想画卷。 爸妈初一、初二一般不出门,一是补看遗漏的春晚以及戏曲晚会、小品晚会和各地方台春晚,二是守候我们回家、迎接亲戚朋友串门拜年。我们领着孩子在游乐场疯累了,又辗转麻坛、饭桌,品茶“修长城”,煮酒论英雄。 腊月三十上午还有一个重要事,雷打不动,风雨无阻,那就是祭祀亲人。爸妈是双双分配至陕南安家落户的,退休后回老家次数渐减,只能默默祈祷,拜托老家亲人现场祭拜了。这边的已逝亲人都是亲家的,吃了早点,母亲就催我们准备祭品快动身。2018年母亲去世后,我们把母亲的骨灰安放在她称为革命公园的烈士陵园旁,那里有革命先驱廖乾五塑像,有众多为解放平利而牺牲的先烈,“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以及整座山的建筑,是父亲担任民政局局长时期修建的。老家亲人来了,母亲最喜欢带他们到这里登山观景、眺望县城,每次母亲都会骄傲地给他们指我们兄妹及平利亲戚的居住位置,我们也总能一眼分辨出爸妈的住处。如今,春夏秋冬,我们在县城各个角落依旧也能仰望到镶嵌在绿荫茶树里的妈妈。今年除夕快到了,我们又有好多知心话要说给妈妈听。 编辑:林夕上一篇:长篇小说《大陕北》(连载231)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