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老屋整理杂物,在昏暗的木楼上,翻出了个青灰的陶瓦罐。拿到光亮处一看,嗬,这不是我家的鸡蛋罐嘛。这罐高有尺余,小底大肚,浑圆朴拙,带着翻沿的罐口,能伸进一个成人的拳头。令人惊奇的是,罐底还铺有经年的干草丝。
这罐可别小看,它曾经是我家的小银行。小时候,家中散养着几只芦花鸡,下一个蛋,娘就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等到攒满一罐子,就会招呼父亲拿到集市上卖掉。家里称盐灌醋、娃娃上学,谁有个头痛脑热,大多都从这儿花销。我偶尔吃一颗,也多是逢上生日、佯装生病,或考试取得了好成绩才有机会。有次幸运地吃到颗双黄蛋,我在同学们面前炫耀了好几天。平常连鸡蛋罐罐在哪儿都不知道,娘看管得紧呢。
鸡的珍贵,操劳衣食的父母感受最深。老屋后院的东首,是两间南北走向的土厢房。为防盗贼、黄鼠狼,父亲把鸡舍盖在了厢房的对面。夏天到了,鸡粪味熏得人难受,但谁也没有一句怨言。唯一能做的,就是勤打扫、勤清理。就这样防范也有疏漏处。有年秋天,霖雨缠绵,湿透的后墙轰然倒塌。父亲急了,第二天就在断墙的两头各栽了根木桩,中间用铁丝密密匝匝地箍住玉米秆,把豁口给堵住了。隔天还给二道木栅门加了把锁。心想着天晴了,打摞土坯,重新把墙砌起来。谁料,第三天天麻麻亮,娘就看见秸秆墙上穿了个大洞。她心一凉,再回首拉开鸡舍门,就“啊”地一声瘫坐在了地上。鸡被偷光了。
没鸡的日子,娘像丢了魂。到了冬天,父亲狠心粜了一袋粮,换回了几只来杭母鸡。这种鸡体格壮、下蛋多。每听到“咯哒,咯哒”的鸡叫声,我就抢着去收蛋。刚收到的蛋热热的,我就放到眼窝里暖一下,还会爱抚地仰着头瞅太阳。
春来了,花开了,娘翻出两个旧筐子,铺上破絮和烂草,又挑选了一罐子个儿大、品相好的鸡蛋摆进去,又抱来两只歇了窝、炸了毛的老母鸡。我才知道娘是要老母鸡孵小鸡了。这两只抱窝鸡真“敬业”。除了啄食和排泄,几乎都拢着翅膀伏在草窝里。我靠近一步,它们都会发出愤怒的驱离声。娘从地里回来,喂过鸡猪就翻腾鸡蛋,怕哪个受热不均匀。有时候还用手电或蜡烛照照,看哪个蛋坏了,哪个有了成形的鸡雏。
“鸡孵鸡,二十一”。有天早上睁开眼,我就看见屋心的大竹箩里,有了一群尖尖嘴、圆圆眼、毛茸茸的小鸡崽。它们叫着、跳着拥成一团,可爱极了。邻居有人来看鸡,娘撩上围裙,又是端茶又是让座,眼角眉梢都是笑。那个春天好嗨哟,我放学了就带着小鸡去捉虫子。贫瘠的日子,又开始充实和亮丽。
围绕着鸡和蛋,乡村的故事连成串。村西五姨家的“花冠子”鸡是个“没记性”,走到哪儿吃到哪儿,蛋憋不住了,就近树坑、草垛就下了。怕丢蛋,五姨用绳拴过它。可一拴,它下蛋又少了,所以只能再放开。因为蛋,五姨没少和四邻犯口舌。有一年,她和桂花姨吵了嘴。原想着老死不相往来了,可有天她家大宝生了病,宝儿爸出门打工了,最后还是桂花姨的老公半夜开着三摩送了医院。经过这事她明白了,人情远比鸡蛋贵。我家的鸡有喜也有乐。眼看着一群鸡要产蛋了,某个夜晚,几只却被黄鼠狼给咬得满身血污落了架。父亲后来给鸡窝装了铁丝网,我还准备了副好弹弓,可是瘟疫防不住,年底到底没剩下几只。
改革开放后,政策放宽了,经济搞活了,大伙儿你养鸡我养猪,你开网店我跑运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不再指望着鸡蛋卖钱度日月,鸡蛋罐自然也就不再神秘了。
前一阵,有人在门口给民俗村收陶罐,我抱着罐子舍不得卖。不是值钱不值钱的事儿,只因我家的往事、乡村的变化,都镌刻在这个小罐儿上。
编辑: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