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温亚军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昨夜降了一场霜,海棠山的枫叶更黄了。
唐代诗人杜牧,或许没到过关外辽西,他的《山行》中描述秋景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是指南方岳麓山秋天的枫叶。枫树品种繁多,达一百二十余种,南方温热地带生长的大多是红枫,也叫软枫,就是杜牧诗中所写的那种,到了深秋季节,因其鲜红的叶色而出彩。关外的辽西就不同了,枫树大多是“普林斯顿黄金枫”品种,属槭树科乔木,更适合寒冷地区气候,到了深秋,枫叶黄了,阳光一照,金光灿灿,耀人眼目。
深秋,海棠山满山遍野的金黄中,混杂着不少桑树叶,它叶片阔大,纹路清晰,黄得厚实通透,抢尽了枫叶的风头。当然,海棠山也有不少赛过“二月花”的红叶,却是火炬树叶,形状酷似椿树叶,边缘有锯齿,红得似火焰,将深秋的海棠山巅、沟壑,点燃了一般。这个时候的海棠山像极了大染坊,更多的红色、黄色与其他色彩交织在一起,绚丽而鲜艳,用一句被用俗了的话来形容,“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极为壮美。
林间有黄叶,万壑总秋声。
清晨的海棠山,被一层淡淡的薄雾轻轻笼罩,如同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随着朝阳缓缓升起,金色的阳光穿透薄雾,洒在山间的枫叶上,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山林。黄色的枫叶在晨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鲜亮,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是一群穿着金色舞裙的舞者,在秋天的舞台上翩然起舞。沿着石阶上山,偶尔,一片枫叶从枝头飘落,轻轻地落在我的肩头,举起来对着阳光仔细瞧,叶片从浅黄到深黄,再到橙黄,宛如一滴金色墨水洒落在水中慢慢洇开,自然生动,浓淡相宜。感受这种色彩的渐变是快乐的。白居易在《岁晚》中云:“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但在“岁将宴”之时,时间也并不慢待每一片枫叶,不仅赋予它们最为动人的色彩,你看,在晨光的映衬下,更像是被季节精心雕琢过,哪怕边缘的锯齿状轮廓也格外清晰和生动,每一片都如同艺术品一般令人赏心悦目。将叶片放归道旁,它静静地躺在小径上,似乎要向人们诉说生命的故事,它们像秋天的信使,用自己的方式,或者说用最为灿烂的生命传递季节更迭的信息。
黄色的枫叶,是海棠山秋天的诗篇,是大自然的礼赞。它们以最明媚的色彩、最炫丽的姿态,迎接着每一位探寻秋意的旅人。在这片金黄的世界里,能感受到季节的丰满和生命的律动,在这里,让脚步彻底慢下来,做个深呼吸,荡涤胸中的浊气,感受一下山野树木的醉人气息。
海棠山,这个名字听起来充满了美好意境的大山,并不因为海棠树而得名。实际上,山上没有一棵海棠树,这个山名的由来与它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这座山上拥有规模庞大的摩崖石刻,而闻名关内外。
这里的摩崖造像种类繁多,从山间到山巅,在大小不同的花岗岩石上,处处雕刻着千变万化的佛像,现保存完好的佛像就有260多尊,最高的达到了5米,最小的仅15厘米,其数量和规模令世人惊叹。山岩上的造像题材多样,佛像、佛母像、菩萨像、度母像、护法像、普通人物像,其中护法像数量最多,达到22尊,而且造形千姿百态,有的慈眉善目、面露微笑,有的慧目圆睁、呈愤怒相,有的结手印,有的持法器,有的站立,有的禅坐,充分展现了宗教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风格。有的还涂有彩绘,虽经历300多年的风雨,依
旧色彩亮丽。
在这些造像中,有一尊特殊的存在——关公造像。关公,是历史长河中忠诚与义气的化身,其形象出现在佛教的摩崖造像中,体现了关外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深层意义。在关公造像的前面,有两棵高大粗壮的青松,是后来自然生长出来的,传说一棵代表忠,一棵代表义。据说,海棠山的关公造像与当地蒙古族的信仰有关,他们将关公视为护法神或战神供养。关公的造像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体现,更是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
在这些石刻中,有的描绘的是神话传说,有的刻画着佛家尊容,有的则是对生活的赞美,它们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让现在的人们得以窥见古人的过往,感受他们的生活、情感和信仰。
瞻仰海棠山的造像,心里会有新的感受,在圣像无处不在的眼神注视下,虔诚、膜拜、内敛、自省,乃至敬畏油然而生,仿佛我的思想被拂去了尘埃,升华了,转向自然界所有的生物,转向事物普遍的体系,转向主宰一切的神圣。
信仰是一个人的自由,当然也需要一定的勇气。每个人当初鼓起勇气,顶住各种外在的困顿,以最热忱、最诚挚的虔诚追求自己的信仰时,肯定会冲破一切阻碍,克服一切困难,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一直坚持走下去。那么这个人的一生是有目标、有追求的,也是充实、享受的一生。这样想着,我的眼眶湿润了,在如此恬静美丽的山坡上,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享有秋日温暖的阳光、山间清新的空气,更有这么多的神像的庇护,我们都是幸福的。
编辑: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