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斌武
以前到了冬季,一直忙碌的陕北乡下人,方才清闲起来。
过去的年代,乡村文化生活单调,没有收音机,更没有电视,报纸书籍也少。怎么过冬,怎么暖冬呢?那就是人们利用冬闲时节,聚集在一起闹丝弦,吼道情,说书,喧棋,玩扑克,打平伙,排练文艺节目等,驱散那寒冷天气带来的无聊。
吃罢早饭或者晚上,村里人串门子,吹拉弹唱,乐器大都是自制的板胡、二胡、羊皮鼓、梆子,其内容大都是陕北民歌、道情等。唱道情,也是吼道情。在冬天的土窑洞里,聚着不少人,有文艺特长的人,经不住起哄挑逗,一下子就吼开了道情,什么“太阳一出来满山红,咱们天下的受苦人翻了身”“远照南山一朵云,近看秦川雾沉沉”“院里那一棵槐,青枝绿叶长起来”等。
或者听书。我们村里就有一位刘叔,平时也下地劳动,挑水砍柴,家务活儿样样干。可他读过冬书,有文化,记性好,会讲故事。小时候听他说过《三国演义》《水浒》《薛仁贵征东》等。印象里他端坐在炕头上,说起书来形神兼备,手里还拿着梆子,到了高潮之时猛然敲一下,把个大人孩子们听得入神入迷,津津有味。
打平伙也是极其诱人的,因为过去人们生活困难,多少天吃不上一顿好饭,油水少,食不果腹,所以,利用冬闲凑到一起打平伙。每人出份子钱,相当于现在的AA制,或者按人头分次数轮流做东,看谁家或者代销店有没有鸡蛋、粉条、白面、烧酒、肉类一些东西,有的现场谈价,没有的出去买。等找来食物,大家明确分工开始动手做饭,烧火的,剥葱的,捣蒜的,搂柴的,担水的,忙活一阵子后,一顿滚烫的冒着热气的好饭做成了。而后各拿碗筷,狼吞虎咽,排山倒海地大吃起来。也有的人尽管在外面打平伙吃好的,心里却惦记着老婆孩子,舀到碗里品尝一下,舍不得吃带回去让家人分享。
在打平伙中,有不少玩法招数,有的人当场带输赢抬杠,按手指头大压小,打老虎杠子分大小,抓阄儿等。有的比吃煮漏粉,邻村有个男人带输赢一下子吃了5斤,还有男人带输赢吃了6包雪花,而且吃后都能站得起,走得动,真是大肚汉。还有人喝酒带输赢,平时酒量大的人赢了,量小者输了,可有时候酒量大的也会输。乡下有句俗语:酒坏君子水坏路,神仙也出不得酒的够。此话启发人深思。
我们暖泉坬村过去号称为“秧歌道情窝子”,一到腊月,村上组织人排练闹秧歌。平时在村里的公窑,临时称公馆。正月初三,秧歌队在村上家家户户地排门子,也称沿门子。每到一家,主人在院口迎接。来到院子里,由伞头领着,根据场地大小扭起来,锣鼓响器敲打开。秧歌队扭上两三圈后,伞头举着花红柳绿的伞儿,嘟噜噜地转上几个回合,然后指点响器一停,开口给主家唱起慰问秧歌,几段以后又开始扭秧歌舞。热情好客的主人在门口放张桌子,摆着暖壶、水杯、烧酒、香烟、瓜子、醉枣等表示接待。直至家家拜访慰问完毕,方才返回公馆。
村上秧歌队正月初三开始,与邻村互相发送帖子,迎请秧歌队演出。听上了年纪的老者说,有一年本村秧歌队送到邻乡的郝家石硷村,一般闹两晚一上午,可是,那回秧歌节目受欢迎,对方要求再留一晚上,怎么也谢绝不了。领队非常着急,他心知肚明,平时排练好的节目都已经演完了,再留下没有节目可演,如果重复,就要丢人现眼。怎么办?他立即召集有关人员商议,让大家出主意想办法。此时,村里那位会讲故事的刘叔处变不惊,提议给大家讲故事段子,然后根据人物、故事情节,现场定演员,安排出场次序,自演自唱,尽情发挥。呵呵,就那么临时上阵,活脱脱地又演了一晚上一上午,台下观众掌声不断,连连夸赞。临时加场演出节目竟然取得了意外惊喜和收获,后来成了村人谈笑话题,引以为豪。
乡下暖冬的故事可多,在这里略举二三。总而言之,冬天在乡下人们的心里仿佛有一团火,把个冬季烘托得温暖如春,令人难忘。
编辑: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