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黎荔
入秋了,在两场细雨之间,秋把冷与暖的门打开复又合上。恍似一夜间,视觉上繁杂的东西消退了,自然万物形象变得单纯,山和水的轮廓比夏日更清晰。一派深深浅浅的黛绿黄棕,自远山一直铺展到了眼前。在蓊郁的树林、田野和灌木丛那边,山楂、毛栗、山茱萸、拐枣、山菍、野柿子、覆盆子、棠梨子,这些野果子次第成熟。这个时节,秋天正在摘取所有植物的籽实,之后才会逐一拾掇余下的纷飞落叶。
在九月的山林,有一种神奇的果实,正在悄然成熟,它就是拐枣。
拐枣,顾名思义,形状独特,弯曲扭转,呈“7”或“T”字形状,像迷人的小拐杖,故名拐枣。又像弯曲的鸡爪,所以民间也叫作鸡爪子。同时形态上又很像“万字符”,因此这种野果子也有一个名字,叫做万寿果或万字果。一开始看到拐枣,灰不溜秋、歪七扭八的,颜色从浅黄到深棕,透出岁月的沧桑痕迹,你都不敢相信这种长得这么丑的东西居然还能吃。可是当你放在嘴里细嚼慢咽后,才觉得它是如此甘甜,好像桂圆的味道,还有点像葡萄干呢!后来,我才了解到,拐枣树是现存最古老的树种之一,经科学家证实,它在地球上已有500万—1000万年的历史了。这种长得千奇百怪的植物果实,其实是折射着远古的生物界面貌,凝固天地之运化,穿越漫长岁月之洗礼而来到我们眼前的。
拐枣早在《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中就有记载:“南山有枸,北山有楰。乐只君子,遐不黄耇。乐只君子,保艾尔后。”诗中的“枸”是指枳枸、枳椇,即拐枣。拐枣像个绰号,它的学名其实很文艺——枳椇,枳椇属于鼠李科,枳椇属,和枣、酸枣是一家子。我们平常吃的并非它的果实,而是它膨大肥厚的果序轴,那棕灰色的、弯弯曲曲、奇形怪状的棒状部分。真正的拐枣果实是球形的,大如豌豆,坚硬而干燥。拐枣直接生食,只需要将它外表的果皮剥掉就可以吃。没打过霜的拐枣是涩的,不能直接食用,要放在火中爆一下,味道才会变甜。
拐枣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采摘回来洗净,去掉果序轴末梢的种子,将之浸入烧酒中,密封后能够浸制拐枣酒,据说具有祛风胜湿的功效,适宜于风湿性关节炎的人饮用。“贞观”上的一篇文章《在安康第一次喝拐枣酒,差点把自己交代了》中描述,拐枣酒喝起来很温柔,入口不辣喉,不烧心,喝下去,“像是一场小雨初晴之后,太阳映照山林,从林间小路到每一棵树的树叶,都发着温柔的光”。正是这温柔的拐枣酒,让喝酒的人放松了警惕,一盅一盅还一盅,最后醉倒在巴楚韵味与秦楚流风中,一阵山风吹来,眩晕在好像奔跑起来的群山寂寂中。
其实啊,说起来拐枣本身就是解酒的良药。酿制拐枣酒时,不是要去掉果序轴末梢上圆圆的种子吗?这些种子就是醒酒药。在古代,民间和官宦都会收存一些枳椇子,作年节宴后解酒之用。民间流传着“千杯不醉枳椇子”的民谣,意思是说葛花、枳椇子能够解酒。
记得小时候,每到秋天时节,会有老奶奶在街边摆个地摊卖拐枣。童年零食匮乏,这些野花野果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美食。吃的时候,一大把拐枣握在手里,像是一束拐枣花,也像是拿着一把曲里拐弯的树枝。这是多么奇特的花束啊,茶褐颜色,状如鸡爪,枝枝杈杈,随性洒脱。用鼻子轻嗅,散发着森林系的一股子幽隐甜香!吃拐枣不可能大口大口的,而是要一点点摘掉旁边的球形种子,轻轻剥下肥肥的果梗肉柄,一根一根放入嘴中咀嚼。别看拐枣长得丑,吃起来很甜,味道有点像甘蔗,又有点像红枣,嚼一嚼,嘴巴里甜甜的,丝丝细腻回荡在唇齿之间。吃完了,口中还弥留着苹果味的清香。当然,成熟的果梗才是甜的,青色的果梗会略带一丝涩味,就像没有储藏过的柿子。吃拐枣要耐心等到秋霜之后,才香甜可口。
因为没有大规模推广人工种植,拐枣的产量是很小的,位列“稀有水果”之列,这个东西只产在山里面或山坡上,平原上是没有的。拐枣树又高又大,爬树采摘不易,人们通常是用力摇晃树枝,让拐枣如雨滴一样随着树叶一起飘落下来,再在树下寻寻觅觅、捡拾落果。落果如果落在了草丛深处,灰不溜秋的,很难发现,即使有一天发现了,因为落地时间太久,果梗已经干瘪了,就没法食用了,拐枣还是得新鲜饱满、脆嫩多汁才好吃。所以街边卖山货拐枣的老人是可遇不可求的,每次拐枣的出现都是一种不期而遇。因为拐枣天生就是掰扯不清的一串串或一嘟噜,在采摘的时候就是一枝一桠扯下来的,所以卖的时候只有捆扎成一“把”,大约也就是手握满盈的分寸,作为它出售时的计量单位。记得小时候,一点点的零钱就可以买到一把拐枣,七扭八拐状如枯枝,欢天喜地拿在手上,是一把秋日限定的丰盛的棕色花。每一枝拐枣完全靠它自己的意志来展现形象,没有两枝拐枣能长得一模一样的,但每一枝都很甘甜,甜得让人回味无穷。
一串小小的拐枣,唤起了满满的童年回忆,那特别的滋味,至今记忆犹新。秋风吹过大地,大自然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收获,什么时候才能和街边地摊的拐枣不期而遇呢?
编辑: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