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中国戏曲的文化内涵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王少华 时间:2024-09-09
文/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王少华 中国戏曲表演是以“四功五法”为基础,以传统程式为手段,将表演人物视为最高艺术呈现的综合表演形式。本文试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简略阐释,探索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四功五法”是戏曲表演的基础和根脉 表演基本功:“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是戏曲表演的基础和根脉。 “唱”是戏曲中最具表现力的部分之一。演员通过唱腔,将角色的情感、性格和故事传达给观众。“念”在表演中,一方面注重准确表达汉语言自身节奏韵律、平仄关系即“合辙归韵”,另一方面注重演员念白技巧的情感韵律即“尺寸翘口”。“做”涵盖丰富的肢体动作和表情,是演员以形体韵律准确表达角色感情的功力和修养。“打”通过符合人物身份的打斗和技巧,增强剧情的紧张感、趣味性和观赏性。在角色塑造中技巧应用是否符合人物及剧情规定情境,是我们必须时刻斟酌推敲的问题,恰如老人所说:“无技不成艺,戏不能炫技。” “手”的表演能力和手持道具的呈现功力。手型姿势千姿百态,在各种造型的基础上需要有进一步传递人物情感和精神状态的修养和功力。“眼”能传神达意。老人说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在眼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各种细微神态的准确表达,来阐释人物心理情境的变化状态。“身”以形体基本功和形体程式为基础,符合人物情态的形体表达方式。“法”指戏曲表演独有的规则和方法,以戏曲舞台呈现为目标,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各个层面,千变万化不离戏曲之法。“步”是步法技巧和步态表现力。戏曲表演中脚下的步法步态决定形体表演的角度和韵律,区分角色行当,表达精神状态和情感状态等,结合其他肢体语言共同构成戏曲表演的基础要素。 “四功五法”,是戏曲的根和脉。只有处处见戏曲之功、处处合戏曲之法的演出,才是真正的戏曲。 戏曲表演规范与创新的基点:程式 角色行当程式:生、旦、净、丑等不同行当有着各自固定的表演程式,行当内又有一分再分的不同表演程式。如:各行当都有文武之分、文武又有年龄之分、年龄又有性格之分等等。行当程式因角色而易、因情感而随取,使观众能够迅速识别角色类型,准确了解角色情态环境。 表演动作程式:日常情感、动作,都被提炼成具有象征意义的程式化表演,以虚拟、夸张、传神的手法艺术展现生活场景。 音乐唱腔程式:各种曲牌和板式都有较为严格的规矩,应用中随规定情境和人物情感的变化,相对固定的曲牌板式却能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旋律节奏,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和鲜明的个性表达特色。 环境陈设程式:一桌二椅是戏曲舞台常用的舞台陈设,桌椅披颜色结合纱幕、屏风就能陈设出不同的环境。 戏曲传统程式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对于生活的艺术表达,是民族艺术表达过程的实践结晶。保持戏曲功法、程式规范的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欣赏需求不断提升,功法、程式活用是戏曲继承和创新的基础支点。这种继承和创新必然为戏曲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戏曲艺术的核心追求是表演人物 深入理解人物:演员需要深入研究剧本,揣摩人物的性格、心理和经历,从而准确把握角色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以形塑神:在遵循程式、基本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演员个人功底、创造力和表现力,为角色赋予独特的艺术魅力。 与观众情感共鸣:通过准确细腻精彩的表演,让观众能够感同身受,与人物的命运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艺术的感染效果。 刻画人物是戏曲固有的艺术追求。明末清初散文家侯方域《壮悔堂文集·马伶传》记载,戏曲艺人马伶与李伶较量技艺同演严嵩。马伶败,便“去数千里。察其举止,闻其言语。为卒三年。以分宜教分宜”。再约李伶较技,“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通过这篇文章和《史记·滑稽列传》中“优孟衣冠”等资料看,从春秋到明末清初戏曲表演都没有离开观察人物体验生活这一必要条件。 在新时代社会背景下,我们应当更进一步认识戏曲,发掘戏曲,重视戏曲的守正传承和发展创新,使其真正成为民族文化自信的强力支点和具体体现,使中国戏曲这一独有的艺术表达方式更加璀璨夺目。 编辑:图图上一篇:长篇小说《大陕北》(连载164)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