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用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激活文化与传统 中国人的大局观(连载77)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穆涛 时间:2024-04-19

文/穆涛

有一句老话,叫“腹有诗书气自华”,具体指的是一个人读了《诗经》《尚书》之后,气质就不一样了。秦朝高度警惕《诗经》和《尚书》,在于这两部书的思想价值。《诗经》是一部诗歌集,但位列“五经”之首。《诗经》的源头在周代,周代的政府发明了一种民意调查方法,叫采风,采风就是采诗,采撷民间创作的诗歌作品,政府设置采诗官,类似于文联这样的机构,上到中央、下到各诸侯国都有这样的编制岗位。基层的采诗官把搜集到的诗上呈诸侯国,诸侯国再择优上呈周天子,还要配上音乐朗诵,这就是当年的“献诗”制度。采诗官采诗以及诸侯所献诗有一个基本标准,就是以“怨刺诗”为主,相当于讽刺诗。讽刺诗里边可能有过头的话,但心态是真实的。赞美诗里全是动听的语言,但可能掺假,会有邀功的东西。周天子凭借这些诗洞察各地的民俗、民风、民情、民心和民意。《诗经》中“国风”一百六十首,是沿着黄河流域,上自甘肃、陕西,下至河北、山东十五个地域里先民生态的真实写照。当年的长江流域文化欠发达,旧称“楚无诗”。“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与歌咏,各言其伤……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孔子在这些诗的基础上编选出《诗经》,收录三百零五首作品。孔子当年身在鲁国,是怎么拿到这些原始资料的呢?《春秋公羊传注疏》里有一句话:“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九月经立。”这句话里包含着多层信息,孔子受周天子诰命著《春秋》,派子夏等十四位弟子去搜集,得到一百二十个诸侯国的历史资料。这些诗歌是作为国史资料拿到手的。孔子著《春秋》之后,又捎带着编辑出《诗经》,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信息是,孔子不是以文学眼光编辑这部诗集的,而是以史家的态度,以醒世的眼光。

《尚书》,顾名思义,是高大上之书,集中国古代政治智慧之大全。《尚书》收录的是自尧舜到夏商周,两千余年间中国古代政治领袖及政治大家(如周公)的治世言论和标志性行为,有些史官记录整理的,有些是当时的演讲录。《尚书》是孔子在晚年删定的,被视为治世大典。

《诗经》和《尚书》作为头号思想禁书,遭秦火毁灭,尤其是《尚书》,至今仍存“今文”与“古文”的真伪之争。“五经”中,只有《易经》作为卜筮之书逃过劫难。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06年的两次火灾,断绝了中华文脉,浩瀚的中国大地上几无文字,成为荒蛮之野。必须感谢汉代,感谢汉代初年的政治人物和文化大家所做的抢救性工作,我们今天见到的先秦诸子著作,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经由他们复原的,“汉儒附会而得”。秦朝视《诗经》《尚书》为国家妖孽,汉代吸取教训,尊崇儒学,不仅把“五经”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甚至是官员们的必读书。汉武帝开始的察举制,到后来发展为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只有读通了“五经”,再经过严格的考试,其中成绩优秀的,才能取得国家公务员的上岗资格。

《汉书·艺文志》中,对汉朝几代政府抢救整理典籍文献的状况有具体的记述:“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汉武帝)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传记、学说),皆充秘府(国家保存)。至成帝(汉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不成体系,不具规模),使谒者(皇帝传令官)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至元始(汉平帝年号)中,征天下通小学(文字学、训诂学)者以百数,各令记字于庭中”“大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汉书·艺文志》)《汉书·儒林传》对政府在文化上所做的“退耕还林”工作这样评述:“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禄利之路,指的是政府以实际措施推动文化复兴,百姓从读书著书中可以得到实惠。

公元前206年汉朝立国,汉高祖刘邦是成功登顶的草莽英雄,他骨子里蔑视文化,爱爆粗口,最出格的事情之一,是把儒生的帽子当溺具。但他识时务,而且具备超凡的洞察力。汉代初年,他重用了两位文化人,一位叫陆贾,楚国人,追随他多年,深得器重。陆贾和刘邦在一起时,常常念叨《诗经》和《尚书》的重要性。有一天,刘邦烦了,骂他:“老子是在马背上得到的天下,和《诗经》《尚书》有屁关系。”“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回禀:“马背上取得天下,难道还在马背上治天下?”“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陆贾以吴王夫差和秦始皇失天下的惨痛史实直言上谏,刘邦被警醒了,让他以国家得失为核心撰写秦国及前朝的史识文章奏上。“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及古成败之国。”陆贾由此著《新语》十二篇,每一篇均得到刘邦的高度重视。

另一位叫叔孙通,鲁国薛县(今山东滕州)人。叔孙通背景复杂,是大儒,曾受诏为秦朝博士,后降汉。最初并不被重视,第一次见刘邦时,因为身着儒生冠服,甚至遭到臭骂,退下去换了行头再行晋见。“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

  

   (未完待续)


编辑:图图 

上一篇:落雪的清晨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