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原汤化原食”。所谓“原食”指的是淀粉类食物,而“原汤”,就是指煮这些食物的水。例如煮饺子、面条、馄饨、汤圆的汤,还有米汤等。首先,“化”有“消化”的意思,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讲,煮淀粉类食物时,其表面的淀粉会散落到汤中,加热时,淀粉颗粒会分解成糊精,能帮助消化食物。而面汤中还含有消化酶,在煮的过程中不会被破坏掉,也可以帮助消化食物。所以,喝原汤可以帮助减少积食。其次,喝原汤还有一定的补充作用。故在中国的饮食传统中一直有“原汤化原食”的说法。人们在吃完捞面、水饺或元宵,都要喝点原汤。当然,诸如面汤的解渴作用就更不用提了。作家贾平凹在其小说《高兴》的第19章中,写到刘高兴到面馆吃饭,要面汤喝时说:
老头就把凳子移近来,说世上最好喝的就是面汤,会喝的人才讲究二锅面汤。我解释说我口重,喝头锅面汤嫌味寡才要二锅面汤的。老头说,这就显得你贵呀!从前有个公主战乱中走失了,十几年后战争结束,好多人冒充公主来宫里,测试真假公主就是在十几层褥子下放一颗豌豆,是真公主那就垫得睡不着,而能睡着的便是假公主,公主的身子骨贵呀!
这也说明,同是喝面汤,但讲究不同,能喝出头锅面汤味和二锅面汤味的人虽不如公主的身子那般金贵,但其“讲究”如出一辙。
贾平凹在《高兴》第2章描述刘高兴让五富去面馆要面汤时写道:
起来,给我要碗面汤去!我们是带着干馍去面馆里要面汤泡着吃的,不买面条却要喝面汤,店老板肯定是不给的,五富拿了个净碗去了。我说:拿别人吃过饭的碗!拿别人吃过饭的碗老板就以为我们是吃了面条的,五富他想不到这点,这个猪脑子!
这里,虽是简单的一个要面汤喝的过程,但作者在此所传达出的信息可以说是无穷的。刘高兴从乡下来到城里后,从刘哈娃变成了刘高兴,他的思想和生存意识也在变化的环境中飞速地变化着。在这个人们的世界观发生变化的世界里,他知道只有“拿别人吃过饭的碗”,才能讨到面汤,因为“拿别人吃过饭的碗老板就以为我们是吃了面条的”,掏钱吃了你的面条,那喝你的面汤就是天经地义的。不是他不知道“拿别人吃过饭的碗”去喝面汤不卫生,而是他知道只有“适者生存”。从这一点上讲,他觉得自己比五富聪明,所以他认为“五富他想不到这点,这个猪脑子”。但我相信要是他不到大城市,而是呆在自己乡下的家里,他绝不会用别人的碗给自己盛面汤。而五富“拿了个净碗去”讨面汤,是因为他的思想意识还停留在美好的田园时代,在他的意识里,不就是要碗煮过面的面汤吗,难道还会有人不舍得给?在乡下淳朴的民风中,自古也有“水火不拒人”一说,意思是说在人讨一口水和要解决内急的问题时,不应当拒绝。即便是在有些“吃饭靠天、吃水望云”的地区,当有人上门讨口水喝时,也不应当拒绝。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讲中说: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选自莫言《讲故事的人》
也许在五富的心中,他会想:“我是一个要面汤的人,你们吃了面,我要碗面汤喝都不给,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在莫言的幼年时代,人们的良心还没有泯灭,所以他还会“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但即便是这样,他的善举还是过不了母亲那一关,他母亲虽然没有文化,只是个乡下女人,但她那颗淳朴的心,让她训斥了莫言,“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这就是田园时代淳朴的民风。这就是一个母亲在孩子面前的表率。这胜过一切说教,也让自己的孩子铭记终生。
编辑:高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