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绥德汉画像石馆现场学习后,我提前从山上走下来,一眼就瞥见了马路旁的名州银店,本来我不喜欢现代的银饰品,但我喜欢名州,绥德有“天下名州”之美誉,又是卖银饰的,感觉就离陕北传统文化又近了一层。经营店铺的是一个小伙子,很朴实,不厌其烦地给我介绍柜台里的银饰老款、新款,文艺款比较多我反倒不喜欢,因为大多是现代的做成仿古的样子,就不伦不类了,看点时尚的吧,于是我戴上了一个双环银镯,非常轻巧、灵动,甩一下手,叮叮当当,碰撞出愉悦的声音。回想一下,这还是我的第一个镯子,镯子上有一段英文“Timeisnotold,Wedonotdisperse,Wewillnotgiveup,Whenthetimegopass”,意思是“时间不老,我们不散,即使时间在流逝也绝不放弃”,好美的誓言啊!后来老喜欢买一点纪念品,用来怀念一个人,记录一件事或者爱上一座城,让记忆在生活中沉淀。这一次是在文化绥德,记录的是一群追求文化艺术的人难得的一次思想碰撞的难忘的事。
这是为期三天的榆林市文联直属文艺家协会会员第一期培训班。我非常荣幸,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次有意义的培训,也庆幸自己的思想得到了一次高规格的洗礼。坐在归家的车上,几天来的学习、生活情景在脑海里四处碰撞,从没有哪一次培训能让我如此纠结和无法自拔。
第一次和慕明媛妹妹谈文学,她虽然年龄比我小,但是文学造诣比我强好多,已经出了一个散文小集子《远方》。我们一致认为,自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再没有一次机会,能让我们如此骄傲,如此坦诚,如此肆无忌惮地谈论文学,谈身边人写的传记体散文,谈着谈着就谈到鲁迅的《秋夜》,文章开头的那句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俩人对此种写法理解一致,敬佩、感叹。谈世俗对文艺女青年的误解以及文艺女青年的那点美好。谈自由诗歌、古体诗……谈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我恍惚又回到了那一段青春的岁月。最后总结出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全来自于对文学的爱好,那是深入骨髓的依恋。享受孤独还是随波逐流,认识自我还是迷茫四顾,这都是文学带给我们灵魂的碰撞,这一刻仿佛是紧闭的心门,在一个初秋的早晨透进来一缕缕阳光,让人温暖、透亮。
第一次面对面倾听龙云老师、王建领老师说我们陕北的语言——陕北方言和陕北民歌。《从陕北民歌出发》《中华密码——陕北方言背后的故事》,老师们讲起那些熟悉的字眼激情澎湃、妙语连珠。我从他们的语言中读出了老师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的挚爱和自豪。婆姨,“婆姨”一词源于佛教。佛教称女居士为“优婆夷”,后演变为婆姨,这是对已婚女人以及自己的女人的称呼,后其他地方也叫老婆、妻子、夫人,而陕北对婆姨的称呼法一直延续至今。划拳起势的“五簋手”是臣子礼制等等。陕北因封闭的方言孤岛,保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现今书面语文中消失的词汇,这终将成为陕北的一大财富。陕北民歌,也是陕北人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语言,有对苦难生活的抗争,有对缠绵爱情的表白,还有后来对革命生活的宣扬。家乡吴堡的《赶牲灵》就是其中一首著名的陕北民歌,它阐述了黄河岸边一种生活状态。这些老师用毕生的经历研究我们的语言,释放陕北骨子里的文化自信,试图建立精神的另一个柏拉图。曾经一口浓重的陕北方言,不知道困惑了多少陕北的年轻人,人们只知道它代表着贫穷落后,却不知道它留给后人的是多么丰厚的文化遗产啊!我们从咿咿呀呀学语开始就在这样的语言中浸染,怎么有理由不去走近它、阐释它!
陕北文化的博大精深除了从我们的方言和民歌里了解,还可以从另外丰富独特的形式展现中所了解。陕北秧歌的二人场子、三人场子、四人场子,小时候图红火热闹,看红扇子绿衣裳。长大了,看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是意味深长。和陕北民歌中表现出的思念缠绵一样,陕北的秧歌,把情真意切、真挚而热烈的爱情和陕北人的爽朗直率的性格表现得丰富多彩。另外一种形式就是我心心念念的泥塑了。走进绥德展览馆,我被那一个个憨态可掬、朴素大方的泥塑吸引住了,原本生活在窑洞中,黄土坡上的生活被搬到了展览馆中,真是惟妙惟肖、可爱至极!你看,一队引媳妇的队伍过来了,吹鼓手吹得热闹,新媳妇羞羞的红晕似乎飞上了脸庞。抱婴儿的小媳妇小心翼翼,新爸爸拿着拨浪鼓凑在跟前,一派幸福的模样。有街上摆摊做买卖的,露出胖胖的肚子;有放炮打瓦的小伙伴,有穿着老皮袄、扎着白肚子手巾的吹鼓手,陕北的生活就让这不到两寸的泥塑小人们演绎得活灵活现。还有剪纸、唢呐、道情、说书……眼花缭乱,真是心灵跟不上眼睛的节奏啊!
短短两天半的时间很快就结束了,这是一次灵魂与陕北传统文化的碰撞,想要表达的太多太多,最后化成一句话,“把心和眼放在肚子里,我要走的路还太长太长”,悄悄对自己说。
编辑:慕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