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背馍记》:复活的关中记忆

来源: 太白文艺出版社 作者:阎保成 时间:2020-06-29

IMG_7424.PNG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新冠疫情缓解没几日,我便收到了马腾驰先生新出版的散文集《背馍记》,心中是欢喜的。

收到《背馍记》之后,无论是从家到单位,还是从单位到家,一天到晚,我的包里始终装着这本书。一有空余时间,就拿出来读上一篇。有一次在车站等车,读到忘我,竟然错过了回家的班车。
马腾驰,我在三十年前就知道他。那时,我常在报刊上读到他的文章,于是,就记下了他带着三个马字、大气而又响亮的名字:马腾驰。他住在铜川市区,我住在远离铜川的郊区,加上那个年代交通不便,始终无缘与他相识。
认识马腾驰先生是在两年前的一次文学作品颁奖大会上。虽说不曾相识,可一见到他,却没有一丝一毫的陌生感。问及这么多年为何看不到他的文字,他竟然有些害羞,有些不好意思起来。他说,为了生存,中间搁笔了。如今,生活能过得去,也多了些阅历,又拿起了笔……
他的话我是信的。    
我们是同龄人,上世纪80年代文学热潮涌动,不知道多少年轻人为之痴迷、为之醉倒,但终能坚持下来的又有几人?“现在生活能过得去了,也多了些阅历,又拿起了笔”,从他这句简单的话语背后,我明白了马腾驰先生再次拿起笔的真正意图,那就是生活过得去,衣食无忧了,文学创作,那是他抛却不了、深埋在心底的一种牵挂,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是一种真正的爱。
马腾驰的散文,与他自身的形象有着无法匹配的视觉上的反差,这个反差感是强烈的。身材魁梧高大的他,看上去是一个纯粹地道的关中大汉,而他笔下的文章却袅袅娜娜,满纸锦绣,浑厚质朴之中时时显露着灵动之气。如果不见其人,只读他的散文,你一定会在自己心目中为他勾画出一个肖像模样来:个子不是很高,瘦瘦的,戴着眼镜,文质彬彬,是阅历丰富的一个书生。
乡愁是什么?乡愁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心病”。这种“心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地顽固。乡愁这种“心病”,就是对故乡深切的爱,是割舍不下的思念。乡愁多多,也许,乡愁就是屋顶上的那缕炊烟,就是自己小时呆呆看过的那片云,也许就是天空中飞鸟留下的痕迹,也许就是树上的蝉一声接着一声“知了知了”的叫声,也许是自己曾经做过的或对或错的许多事儿……
《背馍记》这部散文集中,无论是《背馍》,还是《背粮》,以及《母亲做的棉鞋》等众多篇目,祖辈留给作者的记忆是打在他心中的深刻烙印,永远不会被抹去。正是这种无法抹去的烙印,会一生陪伴着马腾驰,会给他带来人生的希冀,会让他寻觅到丰裕醉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长大后的我多次去南山秦岭,当大家都在欣赏山中瑰丽的美景时,我的眼睛不由自主地去看那山间小路。祖父在世时我还小,不知道也没有问过,当年他是从秦岭哪个峪口进山的,又是从哪个峪口出来的……”(《背粮》)。祖辈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每时每刻都会在作者眼前飘过,给他以新的思考和认知。秦岭山里的那户木匠,与祖父离开时的那段文字描写,在马腾驰的笔下是如此的鲜活,如同我们就在一旁,亲眼目睹了一般,真实感人。

读这段文字时,我惊讶了,我觉得马腾驰先生是在悄悄地告诉读者一个道理,世间还是好人多,世间还是有真情的,越是偏僻的地方,人越质朴、越实诚,越是可交。
大张寨这个不出名的村子,马腾驰先生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可能在他的脑海中消失。生长之地,有着与别处截然不同的滋味,苦辣酸甜皆有,这滋味,已在马腾驰先生的味蕾上留下永久的记忆,他也会有更多的作品写出来——关于大张寨或者有大张寨的影子。这就是马腾驰的乡愁。
大张寨马家祖辈留下的“活人就要活得干帮硬正”这句话,无疑是我们所有人都要牢记在心的。《活人就要活得干帮硬正》这篇散文,蕴含着很多的哲理。细心去读,用心去品,几千年儒家的忠孝文化,芬芳弥漫在一篇并不长的文字里。
“宽厚”“包容”“仁爱”“相互理解”“帮助”等等,这些词汇,通过对《背馍记》里一些人和事的描写与陈述,马腾驰先生给予了生动准确、很接地气的诠释。读完这部散文集,会让有着浮躁之心的人变得沉稳,让他们不再彷徨,让他们怜悯同情之心倍增;会让对未来迷惘的人有了方向,有了力量,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会让现在的年轻人看到父辈的不容易,珍惜当下,努力面对明天。这正是《背馍记》这部作品的可贵之处。
游走在马腾驰笔下的人物,没有高官贵人,大都是他熟悉的普通人,更多的是他深爱着的父老乡亲和故乡的那片土地。礼泉大张寨的一田一陌、一男一女、一老一幼,以及家乡的生活习性、地方民俗都与马腾驰先生有着扯不断的亲情。这所有的一切,在《背馍记》里随处可见。醇厚自然、情深意浓、朴素真切的文字最具有美感,也最能撩拨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波澜,《背馍记》正是这样的作品。
大张寨的前生今世,是广袤的关中平原的一个缩影。说马腾驰先生的《背馍记》,不能不说收录其中、影响超强的单篇散文《背馍》。背馍上学的经历发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举国上下,不知道有多少学生背着干粮去上学。他们肩膀上的馍袋子是沉重的,为了能读书,他们艰难地前行着。
他们背的干粮五花八门,只要能填饱肚子,只要是能吃的都背着去学校。他们背的是家长的期盼和希望,背的是脱离贫困、走进富裕文明的理想,背的是执着不懈、奋力向前的关中人的精神……
我虽然没有背过馍去上学,但每天早晨上学时,母亲会在我的书包里放进去半个玉米面馒头。我曾经对母亲说过,我们班级里有几个农村的同学,他们中午没有时间回家,只能吃点从家里带来的糜子面馍充饥。母亲说糜子面不能多吃,经常吃容易便秘。从此以后,我的书包里不再是半个玉米面馒头,而变成了一个。不是因为我一天天长大饭量有所增加,而是我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她是叫我拿去分给同学吃啊!
当我第一次读到《背馍》这篇散文时,心是酸楚的,每当吃饭时看着手中的白面馒头,竟然咽不下去。
我懂马腾驰先生写《背馍》文章时的心境。因为我和他是朋友,朋友的心是相通的……
马腾驰先生用他沉淀了几十年的笔写下这部散文集,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人间的挚爱。他用一颗拳拳之心审视着这片养育过祖祖辈辈人的土地。过去的回味,现在的思索,对后辈们的期盼,这众多的情愫会融成、幻化为红色的血液,变成他笔下更多的美丽文字……
祝福马腾驰先生!         


2020-6-1 于铜川 


作者简介:

IMG_7425(20200629-162037).JPG

阎保成,铜川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能源化工作协会员。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土塬》《老程》和中篇小说《湖畔人家》。出版有散文集《小街》。散文《父亲的懒觉》获2017年陕西职工总工会征文二等奖。散文《父亲的鸽子》选入《大地上的灯盏——2018年中国作家网精品文选》。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