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当代文坛名家纪实》序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 王蓬 时间:2020-05-08

  贾连友新著《当代文坛名家纪实》收入了撰写石英、郭荣章、费秉勋、雷抒雁、陈忠实、叶广芩、莫伸、沈奇、贾平凹、和谷、方英文、王彬、朱鸿、王若冰、哈辉(排序以年长为先)等文坛大家的十五篇传记、特写及访谈。他们当中有为中国当代文学写出扛鼎之作的小说大师,比如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白鹿原》作者陈忠实、《秦腔》作者贾平凹,还有著名教授、诗人、文博专家、声乐家……展示出文学艺术领域的多姿多彩与厚重丰富。鉴于所写对象多为当代文坛著名人物,况且百年巨变,洪波激荡,时运交转,扶危继绝,如何把握时代俯仰脉络和人物思想高度、艺术成就及精神面貌,怎么写才会客观真实为公众接受,这是作者必须面对的难题,也是我拿到这部书稿首先想到的问题。

  

  贾连友著《当代文坛名家纪实》

  

  贾连友撰写的文坛人物,除老作家石英等个别是我敬慕而未见面者之外,多数都与我是同时代的文友,其中有的还为其写过传记,如陈忠实、贾平凹、莫伸等。仔细阅读连友此次结集人物纪实,不知觉间,心绪放松,担心渐释,盖因连友作品文字干净流畅,故事引人入胜,分寸把握到位,堪称用心力作。仔细归纳,我以为有三个方面的特色:

  

  第一,所有篇章都并非采访式的一时之作,而是岁月积淀的思想结晶。几乎每位主人公都与连友有长达几十年的交集,或听过其讲座,或阅读过其作品,或有过书信往来,或负责过其接待。不是一时一事、浮光掠影的描述,而是有解读其情怀思想的深度刻画。比如叶广芩,对青木川产生兴趣,曾邀我共访。大约在2001 年,叶广芩到汉中,其时我正探访蜀道无暇前往,连友欣然作陪。青木川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偏远小镇,路途困难,当时颠簸一天才能到达。但连友不避艰辛,陪同叶广芩去采风。也就是那次,激发了叶广芩对青木川的创作灵感。之后几乎每次叶广芩到汉中,都有连友陪同。这就不单纯是礼节或友情,而是对叶广芩、对青木川、对魏辅唐有深度了解,对叶广芩创作的长篇小说《青木川》到电视连续剧《一代枭雄》的高度认可,心生敬畏,有人文情怀的介入。这就使得连友在多次的接待交流中,对叶广芩的身世阅历、审美趣味、艺术追求有较全面的了解,写出文字有了破译与解读、内涵与深度。我与叶广芩已有多年交往,1981 年曾同访七省,然而连友写叶广芩的文字还是给了我不少发现与启迪,让我刮目相看。不仅是对叶广芩如此,对费秉勋、莫伸、和谷、方英文、朱鸿、王若冰等,凡是来到汉中采风、途经甚至休闲的,他都用自己当记者、作通干、任宣传部部长、文联主席工作职能,尽最大努力提供方便,通过与他们的交往,对其成就、性情乃至阅历家世都有了解,自然就有可写的事情、可叙的情怀与感人的力度。连友与一些主人公长期的交集,沉淀于笔底的文字就有了从风华正茂到春华秋实的积累,有了岁月流逝的感叹,有追寻与回忆、沧桑与乡愁,笔下风云翻卷,内容自然宏阔。原本,诞生众多大家的三秦大地,秦岭巴山绵亘,汉水渭河浩荡,灿烂悠久的历史,丰厚的国殇史殇文化,大树扎根既深,必会自成风景。每位主人公筚路蓝缕,俯仰百变,隐入苍莽的奋斗历程;其身世阅历、兴趣爱好,独立不惧、孤往不悔的人格魅力;其主要成就、独特建树,融入社会的久远影响,以及渐行渐远的身影,无不鲜活生动,引人入胜。


  著名作家王蓬为贾连友新著《当代文坛名家》作序

  

  贾连友有多年新闻工作阅历,有丰富的采访经验和过硬的文字功夫。面对多位人物,也采用多样表现形式。

  

  比如对作家莫伸采取访谈,简洁明了,直抒胸臆。莫伸如何从文学创作到影视艺术,佳作不断,迭获奖项,取得双赢,许多读者也想了解。在问答式叙述中,一位多年勤奋写作,心系底层百姓,负责任、有担当的作家莫伸跃然纸上!

  

  和谷与我是同时代的作家,我还在乡间务农时便见他与贾平凹合写的一部长诗发表,心中委实羡慕。日后共同融入新时期文学大潮,他的《市长张铁民》《无忧树》等多部作品获得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奖、新时期散文奖、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等。近年还著有《柳公权传》《还乡》《谷雨》等六十多部作品,出版《和谷文集》十四卷,成就斐然。看到连友写和谷篇章,突然想起件往事:2006 年在北京饭店召开全国第七次作代会,陈忠实住的是主楼大套间,有天晚上我和李凤杰、莫伸去看望他。聊天时忠实说:你们几个都是老人手(指我们都是从 1993 年始任省作协副主席),我想提议把和谷调来当《延河》主编,再安排个省作协副主席,如何?我们几个都说好。但后来却迟迟不见结果,几次见到和谷,想问也终于没有开口。只好归结为时运交替,命运起落,或文明传承中的某种尚未梳理清晰的规律:因为即便盛名如托尔斯泰也不曾获诺奖,而辽阔无垠的俄罗斯也不需要十个肖诺霍夫。

  

  费秉勋先生在陕西文坛属教师级人物,年长出道早,1974 年便是全省唯一公开刊物《群众艺术》的编辑,陈忠实、贾平凹、李凤杰、邹志安和我,当年都在上面发表过革命故事。先生专注博学,中庸慈悲,宁静济世,无愧与关中大儒牛兆濂为乡党,或者说有牛氏遗风。

  

  朱鸿以《西楼红叶》引我关注,多年交往,互不设防,多次在畅谈中获人生快意。朱鸿在三十余本散文集中,始终流露出对人与社会的深切关注、对关中大地历史文化的探求守望。今读连友之作,仿佛见他孑然一身,行走大地,孤独执著,面色沉郁,或在蒙蒙细雨之中探访帝陵,或在夕阳冷月之下寻叩古道,呈现出近乎孤绝的爱憎,却偏是赤子情怀的流露。

  

  与朱鸿相近的作家有天水王若冰,连友在《王若冰:秦岭赤子》中写道:

  

  他敦实的身影,犹如一只背着行囊的大熊猫,缓慢而敏捷地穿行在莽莽苍苍、郁郁葱葱的秦岭深处;他访古寻踪,与森林、江河、古刹对话;与山民、花鸟、泉溪交流;他连续两个多月的独行,完成了对延绵 1600 多公里的秦岭山脉的文化考察,采撷出千年历史与自然的人文精华,先后推出了《走进大秦岭》《寻找大秦帝国》《仰望太白山》《渭河传》《走读汉江》等大秦岭系列纪实作品。随着中央电视台八集纪录片《大秦岭》的热播,国人第一次用一种全新的视觉仰望大秦岭的时候,也记住了为秦岭树碑立传、首倡“秦岭是中华民族父亲山”的一位作家和诗人——王若冰。


  

  《当代文坛名家纪实》一页:“秦岭赤子”王若冰

  

  这段话对王若冰的评价十分中肯,我要说的是王若冰的另-种价值和意义。早在 2004 年,我还在文联上班,接待孤身一人、仆仆风尘的王若冰,内心就深感一震。其时因职能所系,办刊物、阅来稿,深感文坛浮躁,根本原因是不在少数的作者浅薄无知与万丈雄心不成比例,不在深入生活、积累学养上狠下功夫,一味浅歌轻唱而缺乏自省。故多次以王若冰为例,劝导年轻作者深入一个领域,研究一门学问,持久用心才能有所作为。

  

  写《沈奇:一个上游的“老孩子”》,让我莞尔生乐。因沈奇系我同时起步的文友,1972 年前后,有过一段被史学家称为的“小阳春”,市上戏剧会演,报纸有了文艺版,我和沈奇都开始在《汉中日报》上发表豆腐干诗文,开始在文学道路上艰难跋涉。沈奇后来考上大学,阴差阳错成了西安基础大学(现合并为西安财经学院)的学生、教师、教授、北大访问学者,但无法掩盖诗人的才华与光彩,出版诗集、评论集达十七部之多。曾去台湾讲学三月,从台南讲到台北,备受学界欢迎,为两岸同胞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几十年过去,再读连友写沈奇的文字,备感亲切。

  

  要说我与方英文,早在 1983 年便有书信往来,但隔了秦岭,天各一方,并不完全了解。文坛原本孤傲,大山赤子要进入何等不易,然英文执著、坚守,不向权贵折腰,偏与自己作对,以 500万字的作品,长中短篇的佳作,或获奖项,或译海外,凭借实力赢得了读者尊重。这次读了连友写的《方英文:博雅通达文与书》后,方知其少年时的困顿并不在我之下,竟然产生要和方英文好好喝次酒,最好醉一场的冲动。

  

  第二,寓自身学养提升于所写主人公交往过程之中,增添了作品的亲切感、亲和力和感染力。连友在与各位大家相处的漫长过程中,无疑也得到知识积累,眼界开阔,精神提升,心灵滋润,作品也因此而增强了感染力。比如在《陈忠实:诠释文学创作的成功秘笈》中写道:

  

  那天,我在作协大院一间平房办公室见到了先生。因是第二次见面,先生显得格外热情,招呼我坐下喝茶。我递上《白鹿原》请他签字,他翻开首页在空白处写上“贾连友先生雅正”,并落款。我请先生再写点对我鼓励的话。他用如炬的目光微笑着看我,略作沉思,粗实的大手拧开钢笔帽,翻到扉页,在空白处疾速地写下:“磨砺笔锋,也磨砺自己。应连友同志嘱。陈忠实一九九三年七月七日”题词内容正合我的心愿。我激动接过,连声说谢谢。随后许多年的交往中,我不止一次聆听先生在不同场合讲述这一话题,逐步深刻地体会到,先生传递的是:只有在创作中表达出作家的生命体验,文学作品才能达到成功的高峰。

  

  文中写下二十多年中,许多次与陈忠实的交集,真切生动,文字传神,不仅是连友,表述的也是众多曾受惠于一代文学大家后来者们的共同心声。

  

  贾连友与另一位文学大家贾平凹的交往有异曲同工之妙。早在 1993 年 6 月,陕西省作协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当时贾连友以《陕西日报》实习记者的身份见到了参会的贾平凹。平凹曾为连友题写了“穷极物理”。还解释说,搞文学的人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就是要比常人更深透一些。连友一直珍藏着贾平凹手迹并记住了他说的话。十多年后在留坝召开的全国散文期刊联席会上,贾连友又拜访贾平凹时提到上次题词。此时,贾平凹正写日后获茅盾文学奖的《秦腔》,于是又把近期常思考的问题归纳为一句“静水深流”赠给连友。诚如文中所写:

  

  “静水深流”,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个词,很是喜欢。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意境深远的水墨画:宽阔的河流缓缓流动,波澜不惊,岸边的参天古木,见证着河流的历史与悠远。仿佛天地宇宙,自然人生,都缩影在静水深流的意象中……这博大沉静的寓意,正如我喜欢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

  

  毫无疑问,与这些大家交往带给连友的影响既深且巨。我以为在历世阅人,忧国匡时,做人成事,或施之于事业,或成就其抱负,都使连友受益无穷,直接催生了这部优秀作品的诞生。

  

  第三,连友这部作品探幽发微,笔触伸入到被忽略的领域和人物,起到补史之阙、继史之无的作用。


  

  《当代文坛名家纪实》一页:已故诗人雷抒雁

  

  如《郭荣章:行走在秦蜀古道上》,郭荣章先生从事秦蜀古道和石门石刻研究超过半个世纪,他多次探访苍凉荒芜的古道,以不断积累的学养和科学务实的精神,在秦蜀古道和石门石刻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经他搜集整理出版的《石门石刻大全》多达 177 品,远远超过列入国宝的“汉魏十三品”。他写出的《中国早期秦蜀古道考述》更是他毕生心血的结晶。这本厚重力作中的许多篇章曾刊发于国内外多家著名的学术报刊,既为汉中学界赢得声誉,也给许多后来者以启迪和教诲。我曾在 2018 年《中国早期秦蜀古道考述》首发式上对郭荣章先生的学术成就有个评价:汉中石门石刻的研究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是继两宋、晚清之后掀起的第三次高潮。郭荣章先生的研究成果是近期最高标志,足以和宋代赵明诚及清代毕沅、吴大澂、罗秀书相媲美,甚至在研究的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上超越前人,把秦蜀古道和石门石刻的研究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继历代先贤而一灯常明。但是,由于郭荣章这些著作涉及古代文字,高难艰涩,许多人望而生畏,这些著作仅在业内流传。再是郭荣章先生已 85 岁高龄,退休多年,连许多汉中人也不了解甚至不知道汉中有个郭荣章先生了。连友全面系统的访谈则填补了这个空白,我由衷地替郭先生高兴。

  

  与写郭荣章先生的文章珠联璧合,堪称姊妹篇的是写汉中才女的《王彬:中国文博女精英》。王彬曾是郭荣章先生的学生,是郭荣章任汉中市博物馆馆长时,从当讲解员起步走上文博领域的领军人物。王彬后来很幸运地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这样一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博物馆,参与了许多国内外重要来宾的讲解接待,与这些政要、大家的接触,不仅是对她人生阅历的丰富,更促进了她的学术研究取得了好的成果。王彬结合博物馆的实物资料撰写发表了《唐代妇女常服浅议》《唐代妇女常服的分期与演变》《浅谈唐墓壁画中的妇女发饰》《唐墓壁画中妇女高髻浅议》《唐代的金梳背》《唐代妇女臂钏》等数十篇文章。此外,她对大唐西市的历史也有一些思考和涉猎,主编和参与编纂图书十余部。其中《解读国宝》丛书和《历史上的大唐西市》分别荣获第 19 届和第 25届“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王彬离开汉中多年,故乡父老并不清楚这些显赫的成就,连友的描写对后起者尤其女性无疑是种鼓励。王彬从讲解员到馆长、学者、文博专家,连友写王彬的篇章无疑对时代、努力、机遇这个永恒的话题,增添了逼人眼目的鲜活事例。

  

  在哈辉的故乡汉中,人们都知道她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出演过第五代江姐,她是汉中的形象大使,但并不清楚哈辉多年来致力于礼乐文化与古典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创研新雅乐,提出“乐以载道,以乐修身”的艺术理念,用纯正高雅的新古典音乐,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她演唱的代表作有《礼》《子曰》《游子吟》《茶香》《诗经·木瓜》,出版的专辑有《关雎》《虞美人·琴歌》《声律启蒙》《诗经》。连友的文章无疑填补了空白,给汉中人增添了一份荣耀。

  

  书中所写人物大多数是我熟悉的,但读连友的文稿却了解到许多不知道的事情。比如雷抒雁的汉中之行,因其时我已退休,离开文联岗位,故不知情。雷抒雁是衔命西行,为陆游写传来汉中南郑搜集素材的。时任职南郑县委宣传部部长的贾连友,接待雷抒雁固然是其职能,但关键是读过雷抒雁的成名作《小草在歌唱》,这就在公务接待中有了情感交流的基础、吐露心声的可能,后者恰好能带来共鸣与收获,也使写雷抒雁的这篇作品有了“文眼”,即他认为:雷抒雁写陆游是中国古今两位大诗人的握手。此文写雷抒雁对《诗经》的解读,从一个侧面说明学养积累对一个诗人来讲何等重要。不阅读典籍,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透的理解,要写出好作品就是一句空话。

  

  毫无疑问,这些行游汉中或从汉中走出的文坛名家故事,都具有较高的文学、文博及艺术方面的史料研究价值。读完整部书稿,引发我感叹的是连友虽曾任两个县的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到现任汉中市文联主席,官至七品正县,本质一介书生,仍系文人,所以他推崇的仍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优异建树者。他撰写出这部系列人物纪实绝非偶然,与其身世阅历紧密相关。

  

  连友应算位地道老汉中,祖孙三代都居汉中老城区。祖父为新中国建立前后汉中的著名老中医,父亲亦终身在医院服务。只是新旧交替,时代更迭,加之连友兄弟姐妹八人,母亲为养育儿女没有工作,一家十口单靠父亲微薄薪金,困顿可见。连友回忆童年生活在东门桥、饮马池一带的贫民区,读小学寒暑期便在街边摆茶水摊挣学费。阅读也是从那时开始,从卖茶水钱中挤出几分钱便可读本小人书。因为书中描绘的总比现实生活美好,能让人憧憬,能给人希望。连友儿时最美好的记忆是饮马池,方志记载池下泉水与护城河水、山河堰水相通,终年清澈。夏天池中有碧绿的浮萍与盛开的荷花,他经常和小伙伴们在池里钓鱼捞蚌、游泳嬉水,倒映于水中的云霞恰给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联想。


  著名作家王蓬

  

  1980 年连友高中毕业,去农村学校教书,也成为古城一名文学青年。他喜欢搞创作,到处听讲座,路遥、陈忠实、白描的讲课都听过,当然也有收获,各种文章不断见诸报刊,迭获各种奖项,成为古城众多文学爱好者中的佼佼者。他也因此被上级组织选调到宣传部门工作,后继续深造获得了大专和大学文凭,并承担过几家中央新闻单位的采访业务。几十年职业所系都不曾离开宣教文化,可以说是汉中改革开放时代的亲历者、见证者。他熟悉许多风云人物的起落兴衰,比如全国种粮模范冯忠诚、汉中最早崛起的伟志集团董事长向炳伟、家具大王宋延龄、养蛇大王陈明珠、花木专业户王松然等等,也与省市乃至全国宣教文化系统许多名人有过交集,打下坚实的生活与文字基础。为写好这部人物纪实专著,连友十分认真,下了很大功夫,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多年积累与准备的结果。他曾多次与我交换意见,有时为求证某篇中的某个事实,不厌其烦打来电话,直到弄清楚事情原委、发生时间、产生的影响等。他广泛收集资料,做到了事必合理,言必有据。对有争议、有是非、有质疑的事亦不回避,而是认真地梳理,态度鲜明地写出真相。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当代文坛名家纪实》,展示着连友概括生活的能力、塑造人物的本事、文字表达的功夫都达到相当成功的水平。应该说连友这部新著,为汉中乃至陕西文坛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作为多年文友,我衷心表示祝贺!

  

  是为序。


  (说明:王蓬和他的著作)

  

  【作者简介】王蓬,国家一级作家二级岗位(二级教授)曾任陕西作协副主席、汉中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創作40余年,结集50余部。曾获国家图书奖、冰心散文奖、柳青文学奖、全国首届徐霞客游记奖等多项奖励,并有多种著述翻译国外。系国务院享受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编辑:思羽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