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生态文学绿意盎然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时间:2020-04-03

点击进入下一页

制图:张丹峰

  在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的过程中,生态文学创作愈加活跃和兴盛,日渐成为一种独特文学现象,产生一批有影响的作品和代表性作家。

  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都能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

  将生态意识和自然伦理精神深深嵌入民族文化,把生态文明的种子播入读者内心,是生态文学使命和责任。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生态文学的面貌清晰饱满。生态文学以自觉的生态意识反映人与自然关系,强调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强调人的责任和担当。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学创作理念和实践,生态文学值得关注。

  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生态文学日渐兴起

  当今时代有许多标志性特征,其中两个重要特征是“绿”和“美”。“绿”是指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健康环保,“美”是指生态面貌和生活感受,生态文学就是要表现、追求这种绿色和美好。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以及生物之间、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文学是伴随生态问题出现而产生的文学门类,带有较强忧患意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中国涌现出一批生态文学作品,可视为中国生态文学发端。代表作品如徐刚《伐木者,醒来!》、陈桂棣《淮河的警告》、郭雪波《沙狐》、乌热尔图《七叉犄角的公鹿》、姜戎《狼图腾》、马军《中国水危机》等。生态意识催生出生态文学,生态文学则不仅关乎生态主题,而且关乎“美”:“美”是生态文学追求的境界,它不仅再现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是怎样的,而且描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可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基于这样的认识,国家先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湿地保护工程、蓝天保卫工程、江河治理工程,以及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大幅改善中国生态状况,神州大地面貌一新。

  “文脉与国脉相牵,文运与国运相连”。梳理新时代文学创作情况,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的过程中,生态文学创作愈加活跃和兴盛,日渐成为一种独特文学现象,产生一批有影响的作品和代表性作家。梁衡《树梢上的中国》、何建明《那山,那水》、韩少功《山南水北》、徐刚《大森林》《守望家园》《地球传》、刘醒龙《上上长江》、阿来《三只虫草》、李娟《遥远的向日葵地》、肖亦农《毛乌素绿色传奇》、李青松《塞罕坝时间》等,以及迟子建《候鸟的勇敢》等带有生态意识的作品,从不同角度记录这个绿色发展的时代,呈现人与自然新的关系,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

  努力探索实践,观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进展

  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生态文学作家们努力探索和尝试,让生态文学理念和实践在中国大地扎下根来。总结当代生态文学创作面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质。

  报告文学表现突出,多种文学体裁并进。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文学形式以报告文学和散文居多。报告文学如徐刚写沙漠化防治的《穿越风沙线》,岳非丘写长江污染防治的《只有一条长江》,邢军纪、曹岩写三北防护林建设的《北中国的太阳》等,可谓第一人称表达范例。散文如苇岸写华北大平原上动物、植物及农事活动的《大地上的事情》等,影响深远。近年来,小说和儿童文学领域也不乏生态文学佳作,带给我们惊喜。长篇小说如周建新写人与海的《老滩》、陈应松写森林的《森林的沉默》,中篇小说如老藤写生态变迁的《青山在》,儿童文学如陆梅写海岛的《无尽夏》、汤素兰写自然圣洁的《犇向绿心》、黑鹤写动物的《黑焰》《银狐》等,都可圈可点。

  全面观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进展。近年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生态文学作家以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关注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热情讴歌和礼赞生态环境保护者。蒋巍《塞罕坝的意义》讲述塞罕坝三代人种树护林的故事,陈启文《穿越共和盆地》真实记录与反映新中国治沙成就,李云峰《汾河行思录》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张子影《我把青春献青山》生动反映绿色发展理念,等等。这些作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多个领域,呼吁人们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以更大力度、更多措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以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生态文学特征是什么?通过研究作家创作活动和作品,不难发现,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

  勇担使命责任,把生态文明的种子播入每个人内心

  随着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为代表的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发生积极变化,逐渐认识到生态问题关涉深层文化。这就要求生态文学必须进入人的内心:道德对我们的约束、我们对自然的敬畏、我们对发展的审视和思考,无不是生态文学着重考量的课题。将生态意识和自然伦理精神深深嵌入民族文化,把生态文明的种子播入读者内心,是生态文学的使命和责任。

  生态文学不能直接改变生态状况,但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观念,乃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是有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学作用巨大。生态文学从生态问题中来,到人的灵魂中去,帮助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认识到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融入和回归自然。生态文学不图热闹,远离喧嚣,注重的是生命内在的丰沛和高贵,它提醒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初心,要时常回头看看来处,牢记出发时的使命。

  我国生态文学作家以关注中国乃至人类生态问题为己任,心系苍生大地,满载人文情怀,在创作中显示出旺盛的思辨力和创造力。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的脚步越走越坚定,绿色之路也越走越宽广,生态文学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生态文学作家当以更多洞察、体验和激情,以更好的表达,探寻生命万物之关系,表达对美丽中国的畅想,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必将大有作为。 (作者为生态文学作家)李青松


编辑:高思佳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