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小时候看戏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薛明 时间:2019-12-27

我出生在无锡工运路一家德国医院里,医院名叫“兄弟医院”,估计是逃难来的犹太人开的。我出生后,父亲给我定的未来职业是医生,可我偏偏爱上了戏剧。

父亲在万前路开了个小饭店,名叫“新聚春”。从懂事起,因父母忙于谋生,我只能随姐姐行动。她把我背在背上,常到百米以外的中央戏院看滩簧。

据说我小时候长得很讨人喜欢。我出生时,父亲已经39岁。有人说,我是父亲到观音菩萨面前求来的。头上留条辫子,穿个红肚兜,银项圈、手镯、脚镯,像个哪吒三太子,也像善财童子。

姐姐背着我去中央戏院看滩簧,名旦陈媛媛见我可爱,也会拍拍我的小脸。她有大毛、小毛两个儿子,特地要她的两个儿子与我一起到照相馆合了影。这张照片保存了很长时间,后来变黄了,坏了。三个小男孩,三条小辫子。小毛工作在郑州,没联系过;我与大毛一直保持联系。大毛名叫陈震华,先在上海“红旗锡剧团”,后来去浦东文化馆艺术科当科长,直到退休。前几年我去上海还看过他。

“文革”前,陈震华曾给过我陈媛媛的照片,“破四旧”时丢了。苏州市锡剧团的主要演员王锦云年轻时有点像陈媛媛。陈媛媛是一代名伶,现在锡剧四大名旦之一沈佩华的唱腔是在陈媛媛唱腔的基础上发展的。可惜名旦陈媛媛,风华正茂之时就死在无锡北郊刘潭一座枯庙里。陈媛媛不姓陈,姓季,是被土匪尤菊根的老婆带了小土匪用弹棉花的弦丝勒死的。同时被害的,还有陈媛媛结婚不久的亲弟弟。解放前艺人的悲惨生涯,我不仅听大人讲过,有些还亲眼见过。

中央大戏院早已在“大跃进”前荡然无存,但在解放前像上海“人民大舞台”那么有名,是无锡首屈一指的大戏院,俗称“百灵台”。

这里专演滩簧,即锡剧前身。所有名家都要到这个剧场演出,也只有名家才能在这里挂头牌。一个滩簧艺人,只有在中央戏院挂上头牌,才能算滩簧的大牌演员。

听我母亲和姐姐讲,在中央戏院挂牌的,最高一等名字的三个字是躺着的,即横着排。据说大牌的名角,名字三个字,个个都有笆斗大。例如,王彬彬的老师“李如祥”三字的霓虹灯就是躺着的。下边坐着的、即三个字排成三角形的两位花旦,一位名叫“华宝贞”,一位名叫“陆爱英”。

我懂事起就看滩簧。我看著名滩簧艺人“陈媛媛”的霓虹灯也长期躺着。陪她坐着的是著名小生“王汉清”、名旦“沈玲玲”。沈玲玲是艺名,就是后来的沈佩华。在上海越剧院的《红楼梦》开排前一年,大约是1954年,江苏省锡剧团的《红楼梦》已经红遍全国。比越剧早演了一年多。锡剧《红楼梦》由姚澄饰贾宝玉、王兰英饰薛宝钗,饰林黛玉的,就是沈佩华。

当年中央戏院上演过许多戏。听我母亲讲,她与我父亲看过李如祥、华宝贞的《梁祝》;《狸猫换太子》的阵容就强大了:由陈媛媛演寇承御、周翠贞演刘娘娘、东翠贞(杨企雯)演李娘娘。三块大名牌,轰动无锡城。可惜我没看到。

我看过陈媛媛、王汉清、沈佩华的《白蛇传》,看过陈媛媛的《杀子报》,陈媛媛演母亲,王汉清演和尚,沈佩华演女儿,小葡萄(即“张翠霞”)反串儿子,看过郑永德、黄杏云的《牛郎织女》,看过张秀英、王汉清的《攀弓带》,谢韵芝、谢韵芳的《火烧红莲寺》,看过季梅芳的《年羹尧》,看过梅兰珍的《荒江女侠》,看过朱宝祥、谢韵芝的《周阿福》。

每年年底剧团封箱过年,各大锡剧团的头牌都会聚集到中央戏院会串。那时我就知道有个王兰英,但后来看她在中央戏院演《西厢记》《白毛女》时,已是解放之后了。

解放前,我还在中央戏院看过我师母姚澄(那时是另一个名字)在《年羹尧》中演的“春花”。那时我家已不开饭店,为父亲看病,变卖光了家产。他一死,我与母亲先搬去西漳乡下,后来又回到城里前贝巷外婆家,靠母亲做散工谋生。再苦再难,母亲坚持让我上学。我们已变成一贫如洗的贫民,所以我看师娘姚澄唱“春花”时,是看的“放汤戏”。

何谓“放汤戏”?戏演过一半,不收门票了,观众可以不掏钱进剧场看戏。那时我已上小学,我家住在前贝巷,到中央戏院很近,只要走过通汇桥,向前,右转,就到了。那时我师母是中央戏院的正场花旦。我只觉得她的唱字正腔圆,非常好听,中低音尤其好。她唱悲旦,唱腔柔和文雅,有一般演员缺乏的沉静甜美。

1991年我为师母写传记《苦辣酸甜——姚澄艺术生涯》时,才得到证实。她告诉我:解放前夕她进无锡中央戏院唱正场花旦,是匡耀良前辈请她去的,报酬是每场戏一担米钱,后来她毅然参加革命。有个唱小生的名演员在万前路碰到她,对她说:“你真傻,一担米钱勿赚,去赚一顿饭钱。”师母毫不动摇,参加了革命。她说:演春花她已记不清了。可我还记着,至今仍然未忘。师母当时夸我记性好。

后来,解放了,中央戏院成为“无锡市文联首先实验锡剧团”的演出场子,主演有王彬彬、梅兰珍、汪韵芝、季梅芳、朱宝祥、郑永德、万枚良、何桂芳、何俊卿等。王兰英、郑永德、杨企雯等名流,也先后加盟,然后分别调去江苏省锡剧团和常州市锡剧团。我在这里看过他们演出的《白毛女》《梁祝》《西厢记》《信陵公子》。

以后,“中央戏院”由公花园内的“人民剧场”替代。再后来,“人民剧场”由复兴路上的“人民大会堂”替代。此间,“无锡市文联首先实验锡剧团”变成了“无锡市锡剧团”,后来又扩展为“无锡市锡剧院”。他们先后编演了《珍珠塔》《孟丽君》《秦起》《波月洞》(三打白骨精同类剧目)等新剧目。

我,也从儿童变成了青年。


编辑:思羽

上一篇:冬之韵
下一篇:父亲的快递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