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在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举行的天安门广场群众游行活动中,有一个情境式行进“东方雄狮”方阵,格外引人注目。

东方雄狮的魅力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王雄文 时间:2019-10-30

在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举行的天安门广场群众游行活动中,有一个情境式行进“东方雄狮”方阵,格外引人注目。

在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举行的天安门广场群众游行活动中,有一个情境式行进“东方雄狮”方阵,格外引人注目。这些由900多个孩子组成的“雄狮”表演队伍,他们或翻腾、或跳跃、或奔跑,表现出活泼奔放,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表演中他们时而围拢聚集,时而圈点成圆,展现出团结、凝聚的巨大力量。整个节目威武雄壮、震撼人心,寓意睡狮已经醒了,雄狮正在腾飞,不断崛起和日益强盛的中国,正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舞狮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每逢节庆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耍狮子、舞龙灯等活动,特别是狮子舞、狮子滚绣球等表演,妙趣横生,活灵活现,给人带来极大的艺术享受,狮子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温顺、活泼、可爱的形象。

说起狮子,人们自然会想起北京天安门前的石狮,颐和园门前的铜狮,卢沟桥栏杆上雕刻的狮子等等。在西安美术学院、南湖公园、关中民俗博物院等地方,聚集了众多的拴马桩,上面都刻有狮子的形象。一个个狮子栩栩如生,憨态可掬,成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然而人们是否知道,狮子的老家并不在中国,狮子的原产地在非洲和亚洲西部。自张骞开拓丝绸之路后,沟通了与西亚和欧洲的联系,从而扩大了与外界的交往。据历史记载:东汉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国派遣使者送狮子,从此中国才成了狮子的第二故乡。

狮子来到中国,人们没有让它在中国大地上安家落户,繁衍后代,而是让它风光无限,备受尊崇,一下子成了百兽之中的崇拜之物。我们的祖先真是聪明,想象力极强,没几年功夫,就将狮子中国化了,艺术化了,于是在民间就出现了狮子舞。之后,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狮子舞、狮子滚绣球、狮子的杂耍、狮子的雕刻等等,早已成为我们的又一“国粹”了。

至于狮子和建筑结缘,那是汉代的事了。那时的狮子都是雕刻成双翅的神狮。唐代时,中国政治上相对稳定,经济上繁荣昌盛,所以在建筑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鼎盛期。唐时的狮子雕刻雄浑有力,手法上善于夸张,显示出昂扬威武之势。如乾陵、顺陵等石狮都是如此,展示出宏大、气派的风格。宋代的建筑技术趋于成熟,形制更加规范,艺术风格向秀丽方面转变,狮子的特点也反映出俊美的姿态。

狮子作为建筑中的饰品,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但多以铜狮、铁狮、石狮而最为常见。一般雄狮居右,雌狮居左。雄狮左爪下踏着一个球,有的石狮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铃铛,这实际上是个装饰物,给狮子增添了几分意趣和可爱。人们还会发现,在一些石狮子的口中,还有一颗能够灵活转动的圆球,但只能把玩而不能随意拿出。这是传说狮子爱玩“夜明珠”,才在它嘴里镶了一个球形珠。

说起狮子舞,那更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吉庆娱乐活动。这种舞蹈式的表演,经过千百年民间艺人的创造和提高,逐渐有了一套较完整、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例如在表演中,为了表现狮子的勇猛剽悍,在人们的引导下,做出一整套跳跃、跌打、登高、踩球等惊险动作;有时又表现出温顺、顽皮,做出翻滚、卧地、抖毛、舔毛、挠痒痒、打哈欠等一系列有趣的动作。狮子舞在海外也很流行,每到春节,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要把唐人街装扮出隆重的节日气氛,街道上、广场上,舞狮表演异常活跃,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公众,浓浓的春节气息,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文化。

中国的文化也被世界所认同。2014年央视春节晚会上,匈牙利艺术家就上演了一个《符号中国》的节目,他们用人体巧妙组合,呈现出一个中国建筑石狮子的剪影图像,让人赞叹不已。可见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当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曾对卢沟桥的狮子作过描写和记载,认为卢沟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桥,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杆上刻的狮子,称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是最美的艺术雕刻。

狮子也象征着友谊。2014年春天,习近平主席访欧,在中法建交50周年大会上发表演讲,他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狮了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接着他话锋一转:“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立即博得在场听众的赞赏。习主席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崛起的、和平的、美好的中国狮子形象。狮子代表了我们民族亲善友好、和睦相处、雍容大度的精神风貌。

如今,当天安门前的“东方雄狮”昂首跃起,奋力腾飞,表明中国已强起来了。中国人民精神抖擞,阔步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创造更大的奇迹。“东方雄狮”,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魅力!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