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日,与志军先生在一次活动的间隙闲聊,他问我出书的一些情况,我谨慎地回答,之所以谨慎是因为我的出书经验少得可怜,仅有的一次出书过程也毫无借鉴之处。
行走在教育与文学之间的吕志军 来源:文化艺术报-文化艺术网 作者:任小朋 时间:2018-05-08
去年冬日,与志军先生在一次活动的间隙闲聊,他问我出书的一些情况,我谨慎地回答,之所以谨慎是因为我的出书经验少得可怜,仅有的一次出书过程也毫无借鉴之处。 去年冬日,与志军先生在一次活动的间隙闲聊,他问我出书的一些情况,我谨慎地回答,之所以谨慎是因为我的出书经验少得可怜,仅有的一次出书过程也毫无借鉴之处。聊到深处才明白,志军先生说他想整理出书,不是出一本书,而是想出一套文集,我不由得为他的高产而肃然起敬,也送上了真诚的祝福。转眼间到了今年的春天,志军先生发来他小说集和散文集的电子文本,指示为他的文集写一些文字,这更让我诚惶诚恐,毕竟这样的文章,写作者的才华和阅历要高于书的作者,最次也是平分秋色不相上下吧,否则你无法驾驭和发现作者的灵光,只会让读者读了生出关公面前耍大刀班门弄斧般的厌恶而成为笑谈。从命之余,抱着学习的心态,开始读志军先生的文章,读着读着读出了感觉,他不但是一位教育专家,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他一直在属于他的一条可以信赖的路上行走着,文学之路为他打开了精神的星空,看似在生活中爬行,心却向着远方,用高晓松的话说: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在没有读到这些文稿前,我对志军先生的文字停留在他关于教育的新闻和理论作品里,这些作品我很少细读,一是我不是教育专家,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既看不出热闹也看不出门道;也不想多管闲事,多管闲事流鼻血,我可不想流鼻血。现行体制下,教育寻求发展空间的智慧如同沙里淘金,教育让使命感越来越使命,而忽略了命运感,太硬而不够温柔,缺少了朴素的教育常态。对这些作品蜻蜓点水的阅读,我读到的是“妥协”——如果说思想者的逻辑强调的是思想,实践者就更要注意现实条件,思想者要求彻底,实践者就不能拒绝妥协。志军先生在写这些文章的时候,一定是带着工作和任务去完成的,这无可厚非,毕竟我们都要生活。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我读到了他教育之外的文章,是他发在微信朋友圈里的一篇散文,他这样写道: “窄窄的车兜,下面压着两条细细的轮胎,弯弯的车把,上面扣着一个手拨会响的铃铛。一条更小些的轮胎连在车把下的叉架上。车身红黑相间的油漆,在阳光下漾着和蔼的笑容。” (见《妈妈的三轮车》) 读完全文,这小小车轮,滚动的不止是生活的艰辛和不易,更多的是承载着无数家庭的热爱与命运。我固执地认为,一个人只有将对父母的感恩、忠孝和热爱深藏心底,他才会爱生活,爱社会。否则,一个连父母的恩情都可置之不顾的人,他又会对所经历的万事万物生出几分感情来。也是从这篇文章开始,我在志军先生的文章里读到了冷眼热心:一个人人都可对教育指手画脚的年代,他的卓见似乎更值得去追求和向往。 “教育不是一个筐,谁想装啥就装啥。改革不是一个标签,谁想贴它就贴它。教育的发展,学生的成长,事关民族未来,它本来需要轻松、和谐、享受自由的阳光与和煦的春风。而扭曲的政绩观打乱了教育的平静,畸形的价值观让教育跑偏了方向,错误的改革观让教育陷于盲目。这“三座大山”不除,教育不可能有真正的进步,也永无宁日。” (见《教育改革须推翻新“三座大山”》) 这振聋发聩的呐喊是与一位教育专家的身份相匹配的,如同“没有批评,赞美毫无意义”一般,体现的是写作者的胆识和气量。 “一位教师从中专毕业,开始边教书边自学,不畏严寒酷暑,哪怕千凿万琢,终于考取本科,通过高级教师评审。这是何等的苍凉!一位教师,扎根山村教学点几十年,青春面对寂寞,热血背负冷漠,只为了送山里娃走出大山。这是何等的惨烈!一位教师身患重病,每几个月就要住院医疗,却矢志不渝,坚守讲台,为的是不落下学生一节课。这是何等的悲壮!” (见《期待昂扬的师德》) 这些话语,就像啄木鸟在空旷的山野里敲打树木的声音梆梆作响,足见他对教育的一颗赤诚之心。“教育工程”越多,存在的问题越多,简单如一些评优的网络拉票点赞活动,本来是一些网站吸引点击率和人气的商业操作,却成了通向“优秀”之路的必经之途,可见一些所谓“优秀”的产生是多么荒诞,他的《网络投票,你赶紧歇了吧》一针见血,与我的想法异曲同工,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粗略读完志军先生的散文集和小说集,他的文章不迎合、不做作,不跟风,与现实保持距离而不保守,始终坚持独立思想的判断力和独立自主性,这“距离”并不代表他不食烟火,而恰恰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他的笔下,除了父母,还有他对家庭的关怀,对女儿的拳拳挚爱,对生活的真诚,在这里不一一道来,这是一位优秀的写作者必备的素养,他的作品可以让读者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依然葆有对世界的最初温情,从而静心明志,获得信心、善良、乐观和活力,生活也因此而开阔美好。 这是我读完志军先生文章的一些粗略见解,真正的美,还期待你在他的文集中发现。 写于2018年西安初夏 青年作家吕志军两本著作同时出版 “不管世界如何变化,都用温暖的目光冷峻地加以审视,岁月终会记住我们的执着与努力。”近日,陕西青年作家吕志军的小说集《寒冷的夏》散文集《温暖的窗》同时出版发行,两书用不同的文学样式,阐述了作者对生活的别样理解。 《寒冷的夏》共收录中短篇小说8篇,个别篇章,刻画了物质欲对人美好情感的毁灭和对传统价值观的残酷打击。更多篇幅主要描绘了世纪之交,在奔腾翻涌的经济大潮中,年轻知识分子的痛苦心灵挣扎和决绝坚守。小说文字冷峻,故事构架新颖。其中,作者也尝试了不同的笔法和表述形态。 《温暖的窗》集人情世故、教育随笔、风物人际等于一体,共收录大散文85篇。文章多借物咏志,以事言理。整体语言朴素,格调雅逸。作者认为,文章一靠感情动人,二凭哲思服人,三依文采引人。散文集文章贯彻着作者的文艺观点,文章中依靠逻辑思辨,推论所见所闻卓有见地,让人感觉温暖而有力量。 吕志军现为陕西教育报刊社副总编辑,西安市作协会员,陕西省教育学会学术委员。多年来从事教育新闻工作。从业之余,笔耕不辍,之前已经有五十余万字新闻作品、四十万字文艺作品发表。 编辑:张瑞琪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