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写心的语言,当与心灵零距离无缝重叠,无论是已经声名显赫的大腕,还是刚刚入道羽翼未丰的新手,他们都会因其丰沛的情感而加入,无疑侯彩梅是个中之一。
诗心直击的乡村叙事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李子白 时间:2019-11-22
诗是写心的语言,当与心灵零距离无缝重叠,无论是已经声名显赫的大腕,还是刚刚入道羽翼未丰的新手,他们都会因其丰沛的情感而加入,无疑侯彩梅是个中之一。 诗是写心的语言,当与心灵零距离无缝重叠,无论是已经声名显赫的大腕,还是刚刚入道羽翼未丰的新手,他们都会因其丰沛的情感而加入,无疑侯彩梅是个中之一。 早年曾读英国小说家爱·摩·法斯特的《小说面面观》,为作家对自己作品的判断观点特别叹惋:即,如为诗歌,当读者阅读时考究前边表述的情景思辨究竟是什么意思?如为小说,当读者阅读时特别关切故事情节、人物命运接下来会怎么样?如果出现了上述情状,作家本人应该欣喜地得出判断,即自己的作品基本上是成功的。当然,这种判断是感性的,是一种场景直感,是一种喜闻乐见,没有上升到专业的结构元素去解读和审美层面来欣赏,更为方家所不屑。这或许就是俗雅之界线。侯彩梅的诗歌似乎抛却了界别,为二者的合体,既有雅之高妙,亦有俗之易辨,却未雅极曲寡,更未流俗低媚。 诗人王宜振说,诗人有第三只眼睛。诗人是些敏感能及时窥探生活表象下面事物真本被称为有第六感的人,他们有常人未曾看见的看见,未曾发现的发现!如同哲学家康德所言:从事物的此岸性抵达事物的彼岸性。那是一种由表及里的认知过程。 “几只鸟儿\在杂草淹没的村小约会\它们相约\拂去课桌上的尘灰\小时候听惯了学生娃娃们嬉戏\根本不习惯如今这静寂的晨曦\读书声已经没有声息\只能鸟儿冒充老师边教边学\它们相信乡村振兴\会唤回孩童延续嬉戏”(《几只鸟儿守在村小》)该诗以小见大,为村小废弃荒芜蒙尘哀惋,对昔日曾经的琅琅书声眷恋。乡村振兴令作者纠结。 在《红月亮》中“想娘的时候望着月\摸一摸衣衫上的扣;想爹的时候望着月\听他吧嗒着烟斗;思乡的时候望着月\把月韵藏在心里头;念他的时候望着月\哥也走,妹也走”句,触发了我的深思:从古及今的诗文中“月亮”是被描写最多的对象,但它究竟指代着什么?!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晓风残月,酒醒何处”?月即是相思,月即是乡愁,风月所指即是人间情爱,所以自有诗歌以来,不准确地讲是自有文字以来,“月亮”作为人类情感的意象,犹如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一样,永远到只要人类存在的未来就会一直被抒写。 《我不小心偷走了一枚苹果》写故乡的苹果小而青涩,却是值得作者“五百次的回眸”牵挂。这让我想起1970年代的两个苹果品种“红玉”和“国光”,它们的个头品相与酸甜度远远不及眼下一些个大光鲜,吃起来却味同嚼蜡的同类,因为那里有成长的记忆,吃的是怀旧情结。也就难怪有人在苹果交易会上舍弃新品种于不顾,却四处寻找“国光”与“红玉”,这不仅仅是一种味觉使然。 侯彩梅的目光紧盯着她的村她的乡,她周边的凡人小事,书写着她的情她的爱她的纠结,没有高大上的重大题材,并无雷天吼地的宏大叙事,却又是身边日常生活的景象。关于《乡愁》,侯彩梅作如此解读:“是轻得可以揣在怀里\又重得沉甸甸的行囊”“是家乡一望无垠的青纱帐”“是门前守望的排排白杨”“是撂不下的娃和撇不下的爹娘”……是啊,乡愁就是那个孕育了你成长让你老在牵挂的地方!侯彩梅笔下的村景:“抱着柴禾\将烙出锅的饼\分给眼巴巴的五个小精灵\那份焦煳的香味绕进炊烟”(《望乡》)有种原汁原味的乡野味;《冰花下的小男孩》更是将乡村孩子往返学校的距离“4.5公里丈量”作为一种艰辛早熟的成长意象,促使“你莫名其妙成了妹妹的家长”。《门》中的大娘“而今她要走了\离开这洁白的病房\去那个开满桃花的崖畔\与老伴唠嗑”,对死亡的书写是如此轻盈,看似淡定,实亦哀伤。《一纸家书,梦在天涯》中“世界上最无助的\分明是眼泪\世界上最毒辣的\原来是记忆”句,对生离死别的大彻大悟,对亲人逝去的哀恸可谓至极。“连月亮也被霾处以绞刑”(《审计春天》),表达了作者对环境污染的极大关切。《难忘小时候》写得浅显平易,探究的却是人生迷惘困惑的大课题。《远山的呼唤》是侍候病父的沉思。 比较喜欢仅有十行的《乡村即景》,寥寥数十字,即将乡村千姿百态的美景呈现于读者的想像中,尤以末句“看完\需耗尽余生光阴”为最。而仅有八行的《老人与孩子》,将空心村里留守于月下抽着烟的爷爷与摊开画板的孙子,书写得哀伤而凄美。而《枕着群山,赏一世花开》中句“更幸福的事情\是赏着花儿品山里的桃花酿”,此番情状又是多少骚人墨客的神往。《年味儿》所呈现的欢快节奏。《站台》把离别写得如此凄美,为我所不及。当然还有不少怀旧的诗篇,如《少了麦客的村庄》。 说实话,侯彩梅的诗中没有过多的思想载负,却不乏情感的喷薄;非唯美的自然描摹,却是山野村景在视域的闯入。写乡村的风物,清新质朴,清香甘冽,却忧伤百结;写外出的打工者,写进村入户的扶贫干部,写行将寿终的大娘,写留守妇女劳作间隙对外出打工亲人方向的眺望与牵挂,写羊只圈养后与自然规律疏离后的孤独,写城镇化中乡村的人去空心焦虑……可以说侯彩梅的诗歌写出了真实的乡村,接地气的乡村。 侯彩梅的诗歌是轻盈的,有如惠特曼的别彩,却又少了沉郁舒缓里的积淀。欢快惬意的行笔特别地顺溜,读起来绝无艰涩磕绊,是一种欢快畅然。个中淫浸着浓郁的乡愁和对成长的情结,也许适合年龄偏大的人喜欢;非常注重韵脚的合辙押韵,注重节奏,是一种自觉,比较易于诵读。情感丰沛,缺乏技巧,尤以抒情直白见长,不模仿先贤。当然,侯彩梅的诗歌更注重叙事,无论短长,都有比较完整的人物。她的心迹泄露在不经意的叙事中间,那些说风说雨说山里的日月——书写着诗人的清愁。 凡人,皆有抒情的权利。山间日月映照下的侯彩梅的诗歌是别样的,是稚嫩清新的,是入世关切人间万象具有天下情怀的,是乡村叙事里的大地吟唱。是的,在我阅读过的诗作中,侯诗是浅显的直白的,它更多的呈现出诗人对生活挚爱本色。怀念屈原,怀念海子,叹惋跳楼的姑娘,申斥丑陋恶行。 当下的乡村已非男耕女织的农耕状态。数十年间乡村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迁。诗人的喟叹,是时代的,也是世纪的。在文学的载体里,小说、散文叙事的他在我在均可谓其显著特征,而诗体中的叙事诗因其篇幅、人物与故事进而情节、细节叙事无可挑剔,但短诗叙事并不多见,侯诗却以其短小、片段的跳跃叙述,表达自己的思绪。不管什么样的文章,人、文字、思想是必需的三大基本要素。文学作品中从创作成稿到阅读传播,自然都离不开这三大元素。尤其是人这一元素构成,即是“作者、人物、读者”三者的结合,才能形成潜移默化的功效,并使之发酵传播! 如后记所示,诗人是些与众不同的人,他们是听风者,是些捕风捉影的人,他们可以对已经发生的丑恶不共戴天,暴烈怒斥,他们可以向尚未发生的人间温馨场景表达致敬!梦是脱离了当下的场景,浮在蓝天中的白云,是可以激励志士上进的虚空,是触须融入血液的心根。 如果说好文有百读不厌之说,那么文中当有可以回味的隽永。显然侯彩梅的诗歌语言尚有可淬炼之处。如果能将一些应景摘去,或许会更好一些。 阅读是做填空题。阅读是一种发现。阅读是读自己。不错,好诗是应给阅读者留下些许填充的空白,最忌直白令读者一览无遗没有回味。好文是应激发读者的正义感,至少是想起善。好诗如此,好的文章皆应如此。 侯彩梅在《诗者独白》中写到:“诗不是用来读的\它是为爱而生。”此句可以视为侯彩梅愿为诗人的本心。 期待侯彩梅有更好的诗作面世! 编辑:米浩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