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华章·向西而歌】“设备医生”的匠心密码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时间:2025-11-06
中国青年网西安11月4日电(见习记者 曹伟 记者 刘洪侠)身着蓝色工装,蹬一辆斑驳的自行车,彭建军乐呵呵地与厂友打招呼。厂里几乎每个人都认识这位“彭劳模”。 从农村娃到全国劳动模范,在中国石油集团宝石管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石管业),“彭建军”不仅仅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还是生产一线的技术标杆、宝石管业引以为傲的形象担当。 参加工作30多年来,彭建军一直在基层摸爬滚打、从事设备维修工作,现任宝石管业西安专用管分公司管加工一分厂维修班班长。 十多年前,彭建军参与连续油管的建设与试制,研发成功的国产连续油管产品打破国外垄断,使我国成为全球第2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2022年,他还参与了超长连续管线内同步植入热电偶的“中国方案”,让国际同行惊叹:“这里的工人把装备制造变成了艺术!” 即便已经荣誉等身,彭建军依然在生产一线解决难题。在他的劳模工作室内,今年彭建军还研究起了AI,“虽然我们是传统产业,但人工智能转型的步伐也要跟上。只要生产线还在转动,我的创新就不会停歇。”彭建军说。
彭建军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在一线练就真本领 彭建军的舅舅是村里有名的能工巧匠,虽然一辈子没有所谓的正式工作,但是无论是车、钳、铆、焊,无所不能,从他的加工厂出去的农具,远销西北五省,小时候常去舅舅家的他,看到舅舅备受街坊邻居的尊重和崇拜,耳濡目染,就对“动手”这件事儿非常感兴趣。 选择了钳工,既是为了“掌握一门手艺”,也是刚好符合自己“什么都要动手尝试一下”的爱好。彭建军说:“从事这个职业,最初,我没有那么高大上的心愿,我就是想学好一门手艺、学透一门手艺,能养活自己。” “钳工手里量的是毫米,心里装的是千吨钢管。”这是彭建军的师傅常对他说的话。1991年,23岁的彭建军初入车间,每天提前两小时到岗,先抡大锤20下,每下都要精准打到桩上。“手上特别是虎口处磨伤那是常有的事。”彭建军说。他还用废料练习锉削精度,将游标卡尺的刻度刻进肌肉记忆。 1994年,上班三年的他接了一个大活儿――安装水压机。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安装的水压机是国内生产的,而此前车间使用的都是苏联进口的。 重担落在彭建军身上的时候,彭建军没有退缩,那是个查阅任何资料都不是很方便的年代,他看着说明书,围着设备零件,反复琢磨、仔细研究,经过三个多月,在团队的配合下,水压机圆满安装成功了!而彭建军也对水压机结构的了解和维修技能都有了质的飞跃。 从那之后,曾经跟在老师傅身后的彭建军,开始带着老师傅们干活了。 1996年,平稳运行2年的水压机出了故障。信心满满的彭建军本以为可以“手到病除”,却不想硬是围着水压机干了三天三夜才找到症结修好了。 虽然周围的人还是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可是他总感觉自己还是“吃瘪”了。他觉得这是暴露了自己对设备了解不够到位的问题,于是痛定思痛,买了许多专业书籍,开始闷头学习,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彭建军养成爱学习的习惯。 随后的工作里,面对输送管产线、连续油管产线、石油专用管产线等众多精密的设备,他越来越期待通过自己的双手,能让设备更好用,能让生产更顺畅,能让重大管线保供更加高效。 为解决技术难题曾一年上400多个班 步入“彭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蓬勃的活力扑面而来。整面墙的书架上,专业书籍按类别整齐排列。常有工人俯身书架,查阅资料。彭建军笑着介绍:“这里总面积31平方米,分作三个功能区。学习区最是热闹――这些工具书、专业文献全天候开放,电脑、投影仪一应俱全,技术培训、经验分享时全靠它们搭把手。” 作为技术攻坚的“主阵地”,这里常年涌动着智慧碰撞的火花。彭建军带领他培养的技术骨干们常聚于此,针对生产设备的“疑难杂症”展开头脑风暴。依托这方创新平台,团队先后对结箍车丝机冷却系统、送料机构等多台进口设备实施国产化改造。“以前进口备件采购周期长、价格高,成了制约生产的‘卡脖子'问题。”彭建军语气里带着欣慰,“如今咱们自己改、自己造,不仅成本降了,响应速度也快了,生产效率直接提了一大截。” 转过学习区,展示架上的“小物件”格外吸睛。精巧的改造零件、改良的工具组件静静陈列。彭建军指着其中一件说,“别看个头不大,可解决过大问题。”视线越过这些实物,展柜另一侧的“红本本”格外醒目――国家专利受理书、各类荣誉证书层层叠叠。“这是团队的勋章,”彭建军眼底的骄傲藏不住:“每一项荣誉都有一个攻克难关的故事。” 曾经,为了做好预防性故设备维修,本可以上白班的他,硬生生连续上了200多个夜班,看着日益憔悴的彭建军,单位最后强制性让他上白班。但遇到棘手的技术难题,两个月时间,彭建军又开始了白班连中班,每天都在单位,回家只是吃饭和睡觉。就这样,他愣是一年上了400多个班。 今年,彭建军带领技师(班组长)协会的成员开展“一线生产难题巡诊服务”,他坚持把课堂搬到现场,带队到公司各单位现场,不是“走一圈、看一圈、坐一圈”,而是放下行李箱,拿起工具箱,在每一个设备面前停留,遇到难题,能干绝不留下,留下的,必须有解决方案和思路。 回想起这段工作,彭建军说,因为此前单位的一些生产线建设就是他组织参与的,所以看到曾经自己安装调试的设备还在运行,他又兴奋,又开心,看到他们有问题了,他就非常耐心地解决,“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生病了一样,一定要把孩子治好才行。”彭建军说。 这次巡诊服务,他一共提出75条处理方法、58条解决措施、形成1万4000字图文并茂的“巡诊服务专题报告”,而彭建军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公司所有的设备,他都了如指掌。 “所有的徒弟都是我的师傅” 彭建军意识到,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新的设计理念、设计原理,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时刻在发生着更新和变化,凭经验解决问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 没有考上大学是他一大遗憾,2010年,他自学取得大专文凭,同时也开始了自学和请教之路。他买来许多专业书籍,开始闷头学习,从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到机床维修、数控技术,只要是维修技术,都是他钻研的重点。在漫长的自学过程中,十几本学习笔记记满了他的学习要点和维修经验。有时候遇到难题,没解决的时候,他一直都在想,有一天睡梦中,他有了灵感,半夜三点爬起来打开电脑,妻子又气又笑,说他是“神经病”。 不过,彭建军的学习是“按需学习”,比如这几天遇到的液压故障多,下班后他就专门攻读液压知识,学不懂第二天请教该技术专长人员。他从不介意向任何人请教,甚至是比他小20多岁的徒弟。如今,CAD画图、制作PPT课件,他不输曾经作为他“老师”的年轻人。
彭建军与同事探讨技术要点。受访者供图 2019年,彭建军在大港油田参加集团一线创新成果展,听说天津理工大学正在举办中国创新方法决赛,他前往现场学习,第一次认识了TRIZ创新方法在实践中的妙用。2020年,他带领团队参加集团公司首届一线创新大赛,赛制要求选手既要参加理论考试,团队首次运用了TRIZ理论,每天晚上加班研究项目设计,逐字逐句推敲逻辑关系、版面布局、优化三维动画,仅创新方法就修改了40多版。“这是一件特别枯燥、特别耗时、特别耗智的事,但是大家都坚信,坚持做难事,必有所得。”彭建军说。 比赛过程是紧张的,所有人都拿出了最好的状态。当组委会宣布团队在参赛项目取得装备制造专业第一名时,彭建军泪流不止。这项创新成果使检测效率大幅提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行业空白,彭建军也收获了人生第一个发明专利。 30多年来,彭建军几乎把所有精力都花在了维修设备的工作中。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 彭建军爱写诗,今年,他在各地进行劳模宣讲时,都会在最后分享他创作的《满江红》,这是他对自己的总结,开头两句,他最得意,“卅载霜风,焊源地、薪传未负。扳手跃、油污染鬓,匠心如铸。” 记者:曹伟(见习) 刘洪侠 策划:杨月 代红玉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支持项目 编辑:一加上一篇:抗日旅部主任鱼道隆的跌宕人生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