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锁钥”播火人 来源:渭南宣传 作者: 时间:2025-07-24
军阀混战年代,潼关百姓饱受匪患和苛捐杂税之苦。宣侠父、赵和民、徐国桢三位共产党员,在这“三秦锁钥”之地点燃了革命火种。他们创建了中共潼关特支,为深陷黑暗的民众带来了光明和自由的希望。 今天,让我们走近播撒星火的先驱,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 宣侠父:秉志而行铸丹心 宣侠父,这位来自浙江诸暨的革命志士,有着传奇般的人生。 宣侠父出生于1899年,17岁考入浙江省立特种水产学院,毕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准公费去日本留学,攻读生物学。1922年,因参加革命活动,被学校停止留学待遇,他被迫回到杭州。随后,他与共产党人俞秀松、宣中华在杭州、台州等地从事革命活动。1923年在杭州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4年,宣侠父进入黄埔军校一期第二大队学习。他幽默风趣,耿直豪爽,能文能武,人称“黄埔怪杰”。因反对蒋介石“党小组长由校长指派”的独裁命令,宣侠父被关了三天三夜。当蒋介石亲自审问时,他说:“学生只知三民主义,不知个人独裁。”因此,在真理面前寸步不让的宣侠父成为黄埔一期唯一被开除的学员。之后,他在张家口、宁夏、甘南等地开展革命工作。 1937年,宣侠父、徐向前、陈赓、左权在西安(前左宣侠父、 前右徐向前、后左陈赓、后右左权) 1927年初,冯玉祥响应北伐,整编部队。宣侠父任国民军联军第三路军政治部主任。跟随部队赴潼关前夕,他写明志诗:“神州遍地涨烽烟,莫只登楼意黯然。唯有齐心来革命,一条生路在人前。” 在潼关,宣侠父展现出卓越的组织才能。此时,第一次国共合作尚未破裂,史可轩、刘伯坚、邓小平(时名邓希贤)等人均在联军任职。他团结这些共产党人,积极宣传“打倒军阀、自由平等”主张,赢得当地军民赞誉。当冯玉祥犹豫是否支持农民运动时,宣侠父连夜起草《农民协会组织大纲》,用“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的通俗道理说服冯玉祥。 受中共陕西省委指示,宣侠父与赵和民等人共同创建了中共潼关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潼关特别支部(简称中共潼关特支)。 抗战爆发后,宣侠父以黄埔校友身份开展国民党高级将领统战工作,曾两次随周恩来途经潼关,与阎锡山共商抗战大计。他先后创作了《西北远征记》《民族危机中的内战问题》《游击战争概述》等著作,为左翼文学运动和全民抗战作出了突出贡献。 1938年7月底,宣侠父在西安被特务暗杀,年仅39岁。 赵和民:矢志不渝向光明 赵和民,1905年生于陕西华州(今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赵家堡,1926年,在陕西早期党团组织创始人王尚德、陈述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7年,赵和民随国民革命军第三路军十九师吉鸿昌部进驻潼关,任师部机要秘书。根据中共陕甘区委指示,他与部队中宣侠父、张肈勤等人积极宣传革命思想,组建中共潼关特支,并担任书记。党员包括宣侠父、张肈勤,后吸收潼关籍同盟会员徐国桢、马呈瑞等入党。 赵和民 中共潼关特支成立后,赵和民组织了一系列重大活动,声援冯玉祥东征万人大会、追悼燕京“4·28”烈士大会、农村教师革命思想教育、成立潼关南塬农民协会等活动,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动员、组织潼关各界人士支持北伐战争,推动了新文化、新思想在潼关的传播。冯玉祥“清党”后,他乔装成货郎,把党的文件藏在扁担夹层,连夜返回华州,组建起渭华起义的核心武装——高塘民团,并任团长。 渭华起义失败后,赵和民乔装成挑货郎逃走,奔波于南京、上海、北平、武汉等地。后来,他以学生身份返陕,在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任政训处处长和参议等职。他利用职务之便,秘密吸收渭华起义失散的党团员和革命群众加入第十七路军,为革命保存了力量。1938年,他冒险在回民街一家羊肉泡馍馆里,把胡宗南要暗杀宣侠父和南汉宸的情报藏在烧饼里,传递给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才使得二人及时脱险。 南汉宸赴延安后,赵和民一直暗中照料其母亲。任国民政府大荔县县长期间,他受王尚德指示,不顾个人安危,营救并释放了8名革命同志。此举激怒了反动专员,赵和民被判12年徒刑。 赵和民(右一)与老战友钟师统(左一)参加纪念渭华起义60周年活动 抗战前夕,赵和民被营救出狱,先后在国民政府陕西省银行、西北大学任职,并任中共西安情报处副处长。他利用国民党军人身份及与胡宗南部将领、陕西省主席董钊的私人关系,在敌内部安插机要人员,搜集情报,掩护同志,策应西安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赵和民在金融系统工作。1991年4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徐国桢:历经坎坷报桑梓 徐国桢,1870年出生,潼关县第一寨人,清末廪生,他的觉醒之路更为曲折。 在西安法政学堂求学时,好抱打不平的徐国桢亲睹清廷腐朽,百姓饱受欺凌,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加入同盟会,矢志反清。 辛亥革命西安光复,徐国桢只身返回潼关,联络哥老会等反清力量组建“潼关复汉军”,自任司令。他与华阴人马耀群发动起义,光复潼关。清军反扑,义军失利,徐国桢被迫出走,家遭查封。 民国成立后,徐国桢出任清涧、神木县知事。他在县衙门口贴出“百姓告状不花钱”的告示,离任时百姓送上万民伞,伞柄刻着“徐青天”三个大字。由此可见,徐国桢深受百姓爱戴。卸任回乡后,他积极传播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等进步思想。 1927年4月,经赵和民介绍,徐国桢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在“白色恐怖”中,徐国桢毅然接任中共潼关特支书记,继续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他把自家老宅改成秘密印刷厂,用油印机印制《共产党宣言》;在潼关文庙开办农民夜校,用“种地不交租”的朴素道理,吸引数百农民前来听课。担任国民政府潼关县财政局局长期间,他与赵冠青等编修《潼关新县志》,存史育人。 1934年,年已64岁的徐国桢出任戒烟所所长,发明鸦片“戒烟八法”,深得烟民爱戴。至今,还流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个烟鬼在戒烟所闹事,他抄起戒尺就打:“我打过清军,打过土匪,今天就打你这烟鬼!”三个月后,戒烟所门口的老槐树挂满了戒烟者送来的锦旗。 徐国桢编写的《中国外交失败史(1840~1928)》 最令人震撼的贡献,是徐国桢呕心之作《中国外交失败史(1840~1928)》。这部1929年出版的著作,清晰解析了从鸦片战争到济南惨案间中国外交的重大失败,并用“鸦片战争赔款2100万银元,相当于陕西十年赋税”的具体数字,让国人第一次直观感受“落后挨打”的道理。2015年该书再版时,扉页仍印着他的手迹:“读此书者,当知今日之中国,须以血洗耻。” 1938年,徐国桢积劳成疾,抱病离世,卒年68岁。 夕阳下的潼关古城 宣侠父在征途中播撒火种,为民族解放英年早逝;赵和民组建党组织,在隐形战场紧握信仰;徐国桢挣脱旧营垒桎梏,在危难中接过重任,孤勇坚守。他们在潼关的革命足迹虽然短暂,但执着的理想与崇高品格,已在人民群众心中种下追求光明的烙印。他们是锁钥之地不曾熄灭的火种,是长夜里指引民众冲破枷锁的灯塔,更是共产党人以血肉铸就的精神丰碑。 登临千年潼关,指尖抚过古城斑驳墙砖,仿佛仍能触到动荡岁月里,革命先驱以血肉凝铸的不朽精神,仿佛时刻提醒着我们,守护中华大地的和平,不只是地理隘口的屏障,更是代代相传、永不熄灭的信仰之光。(潼关县委宣传部供稿) 编辑:佑怡 责编:林夕 终审:慕瑜上一篇:主持人李和平:丝路超媒MCN再出发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