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军安工作照
赵军安 国画《末日》 140cm×400cm
八一前夕,从军四十多年的陕籍军旅艺术家赵军安拿出了自己创作的一百八十幅作品,回到家乡为三秦父老和鄠邑人民进行汇报展出,完成了他多年的愿望。其中雕塑获奖作品《春天》《杀》《铜墙铁壁》、国画作品《末日》《幽谷传声》《黄河之水天上来》作为本次主要展示作品呈现给大家。
从军四十多年 回乡办展是最大愿望
赵军安出生在陕西户县(今西安市鄠邑区)一个书香之家,受到父亲的影响,他的童年就痴迷在艺海之中,8岁时就经常和来自全国各大美院到户县实习的师生们一起画素描速写。从小爱好广泛的他,编竹筐、刻章、木刻、捏泥人等等只要是能做的他都会去尝试,“上学的时候我一直担任学校黑板报宣传员,早早就接触到构图和排版的基础知识。”小学五年级时,受到启蒙老师陈兴明先生的器重,美术作业多为满分。
在他十岁时父亲辞世,当时因为家境贫寒,生活还是常常靠着当地政府和人民送粮送米来维持,童年上学也都是学校予以免费,所以他从小便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后来因为有绘画和雕刻的特长,在家境困难的情况下他被特招入伍。入伍后他的特长也逐渐被发掘,被选到了机关从事摄影工作,之后被选送到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习,还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如今的他成为中央军委保障部文艺创作室一级美术师,对此他常常说:“对党和人民我始终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今年正逢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他拿出自己多年来创作的雕塑和国画作品,回到家乡进行汇报展出,“这也是我四十多年来的最大愿望”。
好的艺术品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要打动别人
他常说,好的艺术品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打动别人,所以他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常常都要对素材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文字、故事进行分析重组,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形态,直到能打动自己的情况下,才落笔进行创作。他说:“艺术家要读习中外历史名作,取其精华存于心,厚积而薄发,美术家的职责不仅是发扬光大,更是用塑刀和画笔去弥补历史的缺失,作品既要追求震撼人心,又要含蓄隽永。”
在他看来国画和雕塑两种艺术形式之间有着一定的共性。他的雕塑作品追求强烈的塑造感,追求军人的阳刚、勇猛、威武、强悍的特点,甚至在塑造时夸张人的四肢和体态,追求强烈的震撼感和冲击力。而绘画创作中,他偏重于西部威武雄壮的大好河山。他说:“无论哪种形式都是在造型创作,绘画是在平面造型,雕塑是在进行三维立体造型,所以说雕塑的难度要远远大于绘画。”“我的革命题材雕塑以写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革命领导人和革命先辈英雄人物的形象为主,这些作品和用水墨表现绘画距离较远,但在造型上也可借鉴。”
始终把握主旋律 体现时代性、民族性
在雕塑创作中,对同一个题材有时候要用泥捏五六个小型构图,从中反复琢磨,选择一个自己最为满意的构图,再进行放大制作。雕塑在创作时对泥土湿度要求比较高,所以在工作时不能开空调吹风扇,工作环境经常冬冷夏热,夏天温度常常达到40益以上,工作一会儿就全身湿透了。“无论天气多冷或多热,当进入创作状态时,这些都会被忘记。”
作为军旅艺术家,他在思考着自己的国家担当、军队担当与社会担当,军营四十多年,他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经常下基层,到全军各部队采风写生,非常熟悉战士们的训练生活作息情况,他的创作主线还是以军事题材为主,“我非常喜爱,也愿意创作军事题材的美术作品。”
他创作的《春天》《向祖国敬礼》《定格的历史》《长征路上战友情》《胜利在握》等众多具有影响力的红色雕塑作品,始终把握主旋律,体现着时代性、民族性,极具个性。当然他的创作还在继续,“我目前正在创作一组革命英雄组雕,我有坚定的信心,一定会把这些革命英雄形象做好。”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齐敏
编辑:高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