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花”的坚守——退伍老兵王亚民的三十年公益路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梁飞燕 任俊丞 时间:2025-07-25
在我国的南方,木棉花因鲜红似火、傲骨挺立,被冠以“英雄花”之名,象征着不屈的气节与滚烫的赤诚。而在西安,57岁的退伍老兵王亚民用三十年的坚守,将这份“英雄花”的精神刻进了生活——“战友为国尽忠,我替战友行孝”。三十多年前的战场上,和战友的一个约定贯穿了这位朴实的退伍老兵的半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让“木棉花”的赤诚在公益之路上热烈绽放。 军旅中洗礼,炮火里约定 1968年,王亚民出生于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的一个贫困山区,从小家庭贫困,家里姊妹多,王亚民便早早辍学回家务农。16岁时,在命运的推动下他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了北京某炮兵团并成为一名装炮手。1986年,部队接到作战任务,开拔西南边境。他瞒着家人怀揣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坚定地赶赴位于云南省麻栗坡县天保镇的前线战场。在随后的一次“突击拔点”任务中,王亚民所在的炮击班因一次性向敌方阵地发射了350枚炮弹并成功摧毁五个敌方阵地而出色完成作战任务,装炮手王亚民也被授予了个人三等功勋章,但也因为这次作战,他顶着密集地炮声不断装弹,对双耳造成了永久性的听力损伤,最后被评定为七级伤残。同年七月,王亚民光荣退伍。 战争的残酷让身为副班长的王亚民认识到了生命的宝贵。为了鼓舞士气,王亚民在战前和班长商量后,在狭窄的猫耳洞与全班的战士做了一个郑重的约定:“若有人牺牲,活着的战友不管天南地北都要代替牺牲的人去尽孝。”一个炙热的约定,温暖了阴暗潮湿的猫耳洞,鼓舞了临战的士兵,也同样照亮了王亚民的内心。 退伍后尽孝,风雨下前行 退伍后的王亚民始终将猫耳洞里的约定铭记于心。在西安打工期间,他参加了一次老兵聚会。在这次聚会上,他提出要兑现诺言得到了战友们的认同和响应。1993年八一建军节前,王亚民与战友们自掏腰包购置了米面油,带上五百元慰问金,叩响了李斌、贺勇敏、蔡虹三位烈士在西安居住的父母的家门。 在西安市莲湖区玉祥门外,这些穿旧军装的“儿子”们在李斌父母震惊的目光中表明来意:“李斌为国尽忠,我们就是你们的儿子,我们替李斌行孝道!”一番话让二老泪流满面。随后王亚民一行人又拜访了其他八位烈士的父母,并向他们承诺:今后不管有什么事需要“儿子们”就随时打电话,他们一定第一时间赶过来。 一句承诺便是三十多年的坚守。从1993年的8月1日起至今,每年的八一建军节和春节前夕,王亚民与其他老兵们就会逐户登门为烈士遗属送去慰问品和年货,平日里也时不时去探望让烈士的父母真切感受到温暖与依靠。2021年李斌烈士的母亲因病住院,王亚民等八名老兵自发排班24小时轮流照料。为了腾出更多的白天时间,王亚民主动向打工的单位申请上夜班,这样他白天奔波于医院,晚上又赶回单位上夜班,经常累得在公交车上打盹补觉。但看着老人的身体在大家的照料下日渐康复,他倍感欣慰。2022年底,老人不幸病逝,王亚民等老兵又亲手为老人料理后事,送她最后一程。 李斌烈士的姐姐在提起这些“儿子”时,总是感激不已。“我们一辈子都会记住这些老兵。”王亚民用行动践行着当年在猫耳洞内的承诺,时间染白了他们的鬓发,却从未磨灭那份跨越生死的战友情谊。 不曾忘初心,服务于人民 “三十年来,我们不仅在西安市区照顾烈士遗属,有时候还会去商洛、蓝田、安康,只要是能打听到的,我们都会带着东西去看望,这么多年也参加了不下百次的献爱心公益活动。”身为一名普通的打工人,王亚民收入微薄,但热衷公益,他经常带领爱心人士一起深入山区,资助贫困学生、看望留守老人。“虽然我收入不高,力量有限,但是他们更需要这份关心,这些年我先后自费两万多元慰问牺牲战友的家属,但还是觉得做得远远不够,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如今,57岁的王亚民依旧保持着军人的作风,作为西安市新城区关心下一代五老报告团的一名成员,他还经常去社区、进小学做宣讲,传播红色文化。“2025年7月22日晚八点,我陪同陕西正纲律师事务所杜总到红光小区慰问困难参战老兵王文安战友。”“7月14日,来到港新区鱼化寨街道,鱼翔社区开展爱国主义红色宣教活动。”在王亚民的微信朋友圈,每隔几天便会发布类似的内容,做公益似乎成了他工作、生活以外最重要的部分。 “我的微信、抖音、qq名字都叫木棉花军魂。”采访结束时,王亚民打开手机中的社交软件说,“当初我参战的时候,我们的阵地上开着很多木棉花,战士们都叫它英雄花,我希望用这个名字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 实习生 任俊丞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子墨 责编:林夕 终审:赵梓希上一篇:“三秦锁钥”播火人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