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人物 >

公益大使候选人杨源峰:七年坚守,情系乡村

来源:三秦都市报“公益记者”公众号 作者: 时间:2023-05-08


杨源峰,2008年参加工作,现任榆林市绥德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副队长,2016年至2021年6月派驻中角镇马家川村任第一书记,2021年7月至今被选派到义合镇梁家坬村任第一书记。



2016年,作为县上派的“第一书记”,从县城到一个完全陌生的村子开展工作,面对复杂的情况一时难以展开。驻村扶贫后,我发现马家川村人有种植谷子也就是小米的传统,而且人人都能种,于是决定从种植方面入手,带领群众走出一条产业扶贫的路子。为了了解小米的市场行情,我先后去过济南、广州、北京等地,看到超市里绿色有机小米一斤能卖20多元,这让我坚定了利用种植谷子实现马家川村脱贫的信心。回到村里之后,我同村两委积极磋商,就种植谷子的事情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制定了马家川村《乡村振兴规划》《贫困户脱贫致富计划》等相关规划制度并开始按计划实施。

首先修整宽幅梯田,马家川村60%以上的耕地为低水平的梯田,我通过各种渠道改良土壤,把低水平的变成高质量、高标准的宽幅农田,三轮四轮都可以轻松上山,便于种植拉运,结束多少代人粮食靠人背的局面;其次通过农业局机械深翻项目连续六年免费深翻耕地和坝地,省时省力,每年为群众免费深耕耕地三千多亩,六年来仅翻地一项就节省资金上百万元;每年免费为农户免费发放优质谷子种子和洋芋种子,村民节省种子费20多万元;多次邀请榆林学院农业专家教授现场为农户指导种植,甚至请西安的有机小米销售商亲自指导提高农民种植水平和品质需求,鼓励农户多养殖多施用农家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小米产业渐渐发展壮大,如何把农民手中的农产品卖出去卖个好价钱,是产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提高农民种植、投入、管理的积极性,才能达到增收真正实现脱贫。2017年开始我为马家川村的小米跑市场。一开始跑得其实并不顺利。我带了几袋小米一家一家超市上门推销,却频频被拒。跑了半个月,一袋小米也没有卖出去,我想着必须要换个法子。发动大学同学帮忙,托同学联系市场。同学们被我为民做实事的行为感动,大家都乐意帮一把。终于,佳音传来,第一单“生意”成了。“老同学将马家川村的小米推荐给了单位食堂。”

在不懈努力下,连续三年受邀带着小米参展省农高会、连续四年参展市农产品展销会、五次走进西安各大社区,进一步提高了绥德小米乃至陕北小米知名度。2016年到2021年共为农户推销小米20多万斤,羊700多只,其他农产品3万多斤。2019年我多方奔走,积极对接,联系绥德兰花花公司,收购本村谷子3万多斤,同时成功牵线公司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每斤谷子要高于市场价0.5元,并以马家川村为核心建立了万亩羊粪谷子种植基地。自此农户每年产的小米不够卖,甚至很多西安企业专门来本地收购有机小米,农户每斤能卖到8元,相比2016年初3元多的价格翻了两倍都不止,每户仅小米产业就增收上万元。收入持续增加,销路也畅通,农户更加精耕细作,小米产业发展在马家川村一直在持续。经过六年多的壮大发展,形成了长、中、短相结合产业,短期产业是宽幅梯田上一年一收的小米杂粮;中期产业是坡地上发展黄芪种植;长期产业是山地苹果和猪羊养殖,这样保障农户年年有收入。

除了对我所帮扶的村进行助农销售外,在绥德县委组织部的号召下,我们几个第一书记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联系电商、超市、企业对农产品急需销售的村也进行了帮扶,比如义合镇汪家渠村的三千斤香菇、义合镇焉头村的二十万斤苹果、满堂川镇寺坪村的三万斤核桃、张家砭镇十里铺村的蔬菜、白家硷镇白家硷村和石家湾镇沙滩坪村上万斤的芝麻蜜小瓜、崔家湾镇的三万斤沙地红薯等,从而带动乡镇、单位、企业的一系列助农活动。



去年7月我又被任命到义合镇梁家坬村担任第一书记,经过一个月走访入户,召集村民代表研究讨论,结合现有产业,准备成立小杂粮工厂。最终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50万元用于厂房建设和机械购买,厂房现已经建成,机械设备正在采购中,建成后将对周边十多个村上万亩小米进行统一收购,让农户在小米产业上的收入至少翻番两倍。另外为了扩大村民们农产品销售的渠道,我自己掏钱买来直播设备,多日来和驻村队员一起在微信朋友圈、抖音平台宣传销售农产品,还和外地商户联系,连续帮周边村农户推销苹果110多吨、洋芋1万多斤、山羊160多只,小米杂粮6000多斤。县城内的客户我们免费搬运送货上门,外地的客户打包邮寄,经常是送完货、邮寄完回家都是深夜,虽然有时候累得腰疼腿疼,但是看到村民们群众收入有了保障,心里却感觉很畅快。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回想起这七年的第一书记,无论是在杨凌农高会第一书记扶贫成果展上扭起秧歌帮助农民推销小米,还是在宽幅梯田里帮助农民深耕土地种植谷子,亦或是爱心人士来到村上慰问困难群众,甚至自掏腰包为群众献爱心,总是想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尽善尽美。只要是对群众有好处的事情,我都愿意去做。这也是我一辈子最有意义的回忆,七年坚守,无悔青春!(来源:三秦都市报“公益记者”公众号)



编辑:夏雨           责编:王越美           终审:吴汉兴

上一篇:陕西师范大学霍有明先生七十华诞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