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舍得出力 为人不怕吃亏
《列子·汤问》里有一篇《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人人熟悉。故事说的是北山老愚公年近九十,他家面山而居,大山阻隔了他们的出行,愚公便召集家人商量想开一条直达豫南、通往汉水南面的路。他说服家人打消疑虑,率领子孙挖山不止。他相信只要子子孙孙不懈努力,终会挖掉门前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他的决心和行动惊动了山神,也感动了天帝,最终在天帝的帮助下搬走了这两座大山。寓言说明,人做事只要舍得出力,自会感天动地获得成功。
《列子·黄帝》篇也有一篇《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这里不妨照录如下:“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看了这则寓言,我们便要情不自禁地嘲笑在动物中被认为绝顶聪明的那一群猴子了。猴子是动物,动物的本性就是贪婪,爱占便宜,不愿吃亏。人也是动物,人虽进化得比其他动物更有思想,更会掩饰,但骨子里一定留下了和其他动物一样的基因。聪明反被聪明误。人有时会犯更低级的错误,非常自信的人往往会自己当导演,自己设圈套,最终自己一头栽进去而束手自缚。记得郑板桥用六分半书写过“吃亏是福”的话,看似俗语却有至理,我非常欣赏。现在经常有人要我给他们写字,我就提笔给他们写上郑板桥这句话:“吃亏是福!”
欲作农夫无地种 幸得我辈有书读
我出身农家,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1974年冬那个飘一天大雪的岁末,我高中毕业,回家务农是那个时代的唯一选择。那时农村生活苦焦,我从父辈人身上已经看见了我的未来,不免暗自神伤,但不甘心,那时我是多么向往城市生活啊!我随时准备扔下镢头一跑了之。命运的转轨是后来高考制度的恢复,1978年秋天我就随着考学挤进了城市。毕业分配工作,真的就成了城里人。许多年月,我从生活起居言语举止学城里人生活,装城里人,但二十二年的农村生活早已将我塑造成了农民,农村生活已哺育了我的生命基因,也注定了我只会是一个生活在城里的农民。在我越来越装不像城里人的时候,一个清醒的早晨我下决心撕掉了伪装,在生活里还原了我的农民本色,我一下子活得万分自由,从此道法自然了。
我早已丢掉了土地,城市没有撂荒的地让我耕种,然而“知识就是力量”,读书就只能是我的唯一选择了。这些年我是用跟父母亲学习种地获得的那些经验来读书的,竟每每获得奇效,令我大快。
寸毫开万象 片砚纳千秋
据韩愈《毛颖传》说,毛笔是蒙恬发明的。据说蒙恬是秦国的一位将领,南下伐楚时,路经中山,见得那里的野兔毛很适合制笔,便教人猎兔制笔并不断改良工艺。《古今注》说:“古以枯木为管,廌毛为柱,羊毛为被,秦蒙恬始以兔毫竹管为笔。”毛笔是不是蒙恬所制这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有了毛笔才有了书法。毛笔有许多雅号,如毛颖、毛锥子、管城子、墨曹都统、中书君等等。陕南有些地方的人将写毛笔字称为“生活”,多好!写字与生命过程连接在一起了。
书法的发展也与毛笔的改良相关联。就说草书吧,草书分章草和今草,章草成熟于汉,今草据说也是东汉张芝所创造。张芝草书的特点是:“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而隔行。”今草改变了章草字字独立的状态,连绵不断,气脉贯通。张芝改良了毛笔,使毛笔充分含墨蓄水而能挥洒自如,这期间当然也与张芝离开了竹简木简而运用有很大挥洒空间的丝帛有关。
书法是写意艺术,是书家情感的外化形式。书法运用质材素朴,但素朴的质材在书家挥运下却万象丛生。这正像老子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千世界就这样被衍生出来了。我希望人心归于素朴,我不喜欢形式至上表面浮华的东西,我希望形式里有丰富的内涵。
编辑:慕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