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 > 名家专栏 >

丝绸之路千问千答(连载16)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高建群 时间:2021-10-13

文/ 高建群

ac4f3173958c6ba8a072c4274f6ed520_img_469_167_181_65.png

中国篇·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又称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夏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王陵位于宁夏银川市西,西傍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西夏文化遗址。
  西夏王陵营建年代约自11世纪初至13世纪初,承接鲜卑拓跋氏从北魏平城到党项西夏的拓跋氏历史。核心区域分布 9 座帝王陵墓,200 余座王侯勋戚的陪葬墓,规模宏伟,布局严整。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项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西夏曾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割据王朝。它的都城在银川。银川那时候称兴庆府。西夏王国的强盛时期是在北宋。那时,它与北宋对峙,西夏王李元昊和韩琦、范仲淹领军的北宋军队,曾有过几十年的战争。那时西夏的国土,以富饶的河套平原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今天陕、甘、宁、青、新和内蒙古的一大部分,都曾经并入它的版图,它的疆界甚至到达敦煌更远。
  西夏王国后来为成吉思汗所灭。成吉思汗为攻克兴庆府甚至搭上了自己的性命。或者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最后竟然是死在西夏王国的都城兴庆府城下的。
  成吉思汗的大军,围攻兴庆府半年有余,面对城内的顽强抵抗,丝毫没有办法。不能让这小小的兴庆府绊住成吉思汗征服亚欧大陆铁骑的脚步,于是乎,成吉思汗亲自冒着危险上前督战。这时,城中箭矢如雨,一枚利箭射穿了成吉思汗的胸膛,这位伟大人物倒在血泊中。
  成吉思汗经过一个月的短暂养伤后,不治而亡。攻城的蒙古军隐瞒了成吉思汗死亡的消息,继续攻城不止。守城的西夏王室这时候并不知道成吉思汗业已死亡的消息,如果知道的话,他们一定会殊死抵抗的,说不定还会倾满城军队出城一搏,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一部中国历史,甚至一部世界历史,其中许多章节都要重写了。
  西夏王国提出了议和,议和的条件是蒙古军入城后不从事杀戮,并承认西夏王国的存在,那时西夏王国将降格为蒙古的一个附庸国。蒙古军很爽快地接受了西夏王室的议和条件,因为蒙古军这时候也已经是主帅丧失,攻击力处于强弩之末状态。更兼成吉思汗战死的消息,一旦泄露出去,谁知道内部、外部都会发生些什么情况。
  蒙古军戴孝入城。愤怒的蒙古军屠城七日,将兴庆府这个黄河河套平原上的富饶都市从地图上抹去,将西夏这个民族从中国历史上抹去。如此这般以后,还觉得不解恨,又赶往贺兰山下的西夏王陵墓区,将西夏国六七位先王的尸骨从坟墓中挖出,暴尸荒野。
  一个披着神秘面纱的民族就这样灭亡了。即便在那血腥杀戮中仅存百中之一、千中之一甚至万中之一,那么这一份还存在着的,在又繁衍了许多个世纪之后,也会繁衍出许多子孙来的。但是,他们消失了,无影无踪。
  西夏王国灭亡了,西夏民族灭亡了,西夏王李元昊创造出来的那种怪异的文字也灭亡了。贺兰山下那西夏王陵,如今已经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西夏王不知为什么将他们的陵墓,都筑成些高高的金字塔式的土堆。因此,世人将这些没有了香火祭奠的陵墓,叫东方金字塔。
  站在这雄伟的东方金字塔前,面对空旷冷寂的原野,听着身穿红衣服的漂亮女解说员在谈这些,你感到像在听一部天方夜谭。在当年兴庆府的废墟上,现代人建起了银川市。在银川市一栋有些简陋的楼房里,我见到一个叫李范文的老学者。这位老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认得西夏文的人,他还编纂了一本厚厚的西夏文字典。
  我问他是如何认识这些古怪文字的,又没有人来教他。李老先生听后,沉吟了半晌,他说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揣摩出来的,经过了大半辈子的研究,在占有大量资料的情况下,有一天早晨睡梦中醒来,他突然感到眼前好像冰块融化一样,天眼开了,明白这些古怪字体的意思了。
  我问他能不能将它们读出声来。让这些死去的文字,重新从活人口中复活,从而让我们领略那古老的声音,那该是一件多么有趣味的事情,但是李老两手一摊,遗憾地摇了摇头,他说不能发出它们的声音。
  李范文先生是哪里人?是祖籍宁夏人或是别的什么地方的人吗?我遗憾当时没有问他。不过我觉得,能无师自通地认得这种消亡了的文字的人,他一定和那个消亡了的民族、消灭了的王国,冥冥之中有什么联系。
  当李范文先生在这个寒风嗖嗖的早晨,面对贺兰山,面对西夏王陵,面对黄河大河套,吟咏出那首名叫《夏圣根赞歌》的西夏古歌时,顿时让人疑惑那消失了的历史恍如昨日,让人疑惑在这魔咒般的歌词中,冢疙瘩中的那些过去年代的英雄人物,会从沉睡中醒来,冉冉走出坟墓,用他们褪色的嘴唇向二十一世纪微笑。
  年迈的戴着近视眼镜的李范文教授,张开双臂,这样吟唱:
  黑头石城漠水畔,赤面父冢白高河,那里正是弭药国。才士高,十尺人,马身健,五彩镫。
  我们久久地沉浸在李先生为我们描述的那古歌的意境中。冢疙瘩在我们的旁边,神秘、冷漠、安静、无言,正像那地球另一处的埃及金字塔一样。贺兰山像一匹奔驰的骏马,蜿蜒横亘,黄河则在不远处,逝者如斯,发出疲惫的叹息声。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