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 > 名家专栏 >

菩提树下的欢宴(连载27)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高建群 时间:2017-01-11

修菩提行起广大心

无名寺院下面的龚家庄,通村都姓龚,靠近东西大路头一家的那户人家,自然也姓龚。这户人家与村子上别的人家没有什么两样,喝的是汾河水,种的是两年三熟的庄稼,那院子,是由黄土夯成的围墙,三间庄基,简陋的上房,和院子两侧各三间揭背厦子,门口一个门楼,有些旧的黑漆柴门,晚上那门上上门槛,双门哎呀一合,中间有一个木头关子一插,如是而已。

这户人家,前头连续生了三个男丁,都早早夭折了。现在第四个出生,村上人说,你看这孩子像个挎光了皮的猫一样,红光哧溜,那叫声也像猫一样细弱,八成养不活的,就像前几个讨债鬼一样,跑到你家走一圈,辱没你家一顿,就要走了。孩子要活命,得送到那无名寺去,求佛祖金光护身,罩住他,百毒不得相侵。孩子的家人听了,深以为是,于是照做了,那时似乎在此处地面,进寺院为孩子求神灵呵护,并且求得长命锁,像命根子一样挂在胸前,直到成人,这件事成了一种乡俗。三岁时,这孩子来到无名寺剃度,成为小沙弥,住持给他取名“法显”。那时当初建寺的那位胡貌番相的行脚僧,早已老去,骨灰舍利装进一个坛子里,在后院里一个小白塔中供着。是如今的这住持,给这龚家小孩子取之法名的。住持人还说,叫他“法显”,姓“释”,天下之佛教徒,皆以佛祖释迦牟尼之姓为姓。而等到这孩子正式入寺为僧,法号前面,再加“沙门”二字,即“沙门法显”。——“沙门”为吐火罗语的音译,意即“息心”或“勤心”之意,佛教用以专指依照戒律出家的人。那吐火罗语,那一时间段,正流行西域佛国龟兹一带,据此可以推测,那建寺之初的胡貌番相的远行僧,正来自龟兹或龟兹左近地面。

果然是“雪落在此处而不落在彼处,一定有它的深意所在”。无名寺院里的菩提树树影婆娑,原来它是为这汉传佛教发展史上的伟大奠基者之一,广游五印西行求法第一人的沙门法显而来的呀!

法显三岁度为沙弥(即小和尚),然后回到龚家庄家中,以沙弥之身在家里借住身子,然而几次大病,几欲性命不保。家中人无法,只好将他再送回这无名寺中。很奇怪,一住进寺院,菩提树下,晨钟暮鼓一响,他的病就没有了。期间,母亲想念儿子,托人捎信来寺中,要儿子回家见个面,法显都婉拒了。母亲无法,只好在寺院门前搭个小屋,渴望瞅上儿子一眼。释法显十岁时,父亲去世,叔父以其母寡独不立,逼法显还俗,法显双膝跪倒,涕零道:“上济三途之苦(三途当为往世、今世、来世之三途),下报四重之恩。父母养恩之恩,当居大恩,需一生一世当牛做马报之。奈何孩儿已遁入空门,远离尘俗。也许,沙门法显本来就是佛门中人、佛家弟子,只是借龚家庄一户人家的父精母血给个人体,然后出世而已!”叔父听了,只好离去。后来不久,法显的母亲也去世了。龚家庄东西通衢大道上的这户人家,至此灭绝。法显听了,大哭一场,回龚家庄料理了母亲后事,重新回到寺院里,从此再无牵挂专心向佛不提。

法显二十岁时受大戒,史书以“志行明洁,仪孰整肃”形容这位得道高僧二十岁时的庄严风貌。受戒后,他曾前往洛阳城白马寺挂单,挂单是中原地面佛人的一项礼仪行走方式。即云游到此,来到一座寺庙门前,将自己的名号,出处,来此目的,挂在庙院的大门上,然后在庙门口,席地而坐,等待召唤。这家寺院的住持见了,可以搭理,也可以不搭理,可以以贵宾身份礼迎,也可以只是草草地给安排个下处即是,这要视云游僧本人的名头而定。通常的话,天下僧侣是一家,接待还是一定要接待的。

法显在洛阳白马寺,修持过一段,尔后又回到家乡这座寺院。又几年以后,闻听当时魏晋时代的著名高僧道安,自南方而来,受前秦符坚所邀,正在前秦的皇家寺院大石室寺讲经,于是启程经津子渡过黄河,来到长安城。嗣后法显便在长安城长期地居住下来,融入当时日盛一日的大教东流的佛教东传潮流之中。

其实,长安城,洛阳城,以及法显出生的临汾,距离都十分地近。文化同属一个大的文化板块。以长安城为中心的关中平原,又称八百里秦川者,那一个时期称为关中,或称为关中道。而山西临汾、运城地区,加上河南的洛阳、三门峡地面,那时称关东。而陇东高原,也就是甘肃的平凉、天水、庆阳,宁夏的西海固地面,那个时期称为关西。闲书上所说的所谓“关西大汉击节而起,慷慨悲凉”,就是说的平凉、天水、固原地面的人们,唱秦腔时的豪迈情景。

公元399年,已年届六十三岁的沙门法显,感慨此前传入的佛门经典多有残缺,多有抵牾,决心前往五印大地,寻求真经。他从长安城大石室寺出发,和他的四个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一起踏上漫漫西行求法之路,开始了佛教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事件。

法显从长安城出发,是年他已六十三岁高龄。他在五印大地上寻佛求法十四年,于七十六岁高龄时从海路,经斯里兰卡回国,从中国青岛登陆。尔后在中国南方各大寺院里弘法和译经。根据记载,大约在八十四岁时去世。另一种说法则是,八十六岁时辞世。他被称为广游五印西行求法第一人。

他是公元399年离开长安城的。他去后第三年,西域第一高僧鸠摩罗什来到长安,后秦皇帝姚兴仍安排罗什高僧在法显之前、道安之前的那座大石室寺居住。不过将大石室寺扩建,屋顶苫以谷草,从而改称草堂寺。草堂寺后来成为汉传佛教八大祖庭之一,三论宗的祖庭。而在法显西行二百年以后,另一位高僧释玄奘,也就是被《西游记》小说称为唐僧的佛人,亦从长安城出发,顺法显开辟的西行之路,前往五印大地求法。

唐代另一著名僧人义净在他所著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说:“观夫自古神州大地,轻生求法之宾,法显法师则首辟荒途,玄奘法师则中开王路。其间或西越紫塞而孤征,或南渡沧溟以单逝。……然而胜途多难,实处弥长,苗秀盈十而盖多,结实罕一而全少。寔由茫茫象碛,长川吐赫日之光,浩浩鲸波,巨壑起滔天之浪。独步铁门之外,亘万岭而投身;孤漂铜柱之前,跨千江而遣命。”义净的这番话,说出了晋、唐当时求法僧人往来中国和南亚旅程中的困苦和凶险,并特别指出其先驱者法显和玄奘的重要性,也是把他们两人同时并举。而两人中,开天辟地,陆去海还之沙门法显,则更见其重要,他的九死一生,侥幸生还,则更是一桩奇迹。

第六十五颗念珠。公元399年,高僧道安辞世后的第十四年头,法显一行,从当时五胡十六国之一国——后秦的都城长安出发,逆渭水而上,大约数月之后,到达黄河岸边的金州,也就是今天的兰州。适逢佛家的夏坐时间,于是在金州城找一家寺院挂单,在寺院中闭门不出,打坐修持整整三个月,结束了,然后逆黄河西北而向,抵达当年的南凉国,今天的西宁市。所谓夏坐,印度佛教僧徒每年雨季在家安居三个月,不外出,谓之雨安居,亦称夏坐或坐夏,亦称坐腊。印度僧徒,依佛圣教,坐雨安居,或前三个月,或后三个月。前三个月当是从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后三个月当是从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但我国及日本之僧徒则是从四月十六日入安居,七月十五日解安居。《大唐西域记》中说,为什么大教东流,这佛家的习俗规矩发生变更呢,这是由于“方言未融,传译有谬,分时计月,致使永异”呀!

法显在金州城的“夏坐”,是他西行求法路途上的第一次夏坐。第二年在河西走廊张掖城,是第二次夏坐。好在晚年回到东土的法显,曾在译经著说、弘扬佛法之余,在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某一寺中,将他的西行求法的历程,写成一本叫《佛国记》的书,据这本书,我们才知道了法显此行所经的路线,看见了他亲眼所见的当年的事物。而对每年途中的夏坐,他一般都有记录,这样我们也就就此推出他此行所用的时间的长度,即煌煌十五年或十六年之久。

法显一行顺黄河岸边西行,至西宁市。这里有个南凉国,亦是五胡十六国之一国,南凉王叫秃发耨檀,鲜卑族,原本是吕光手下一员大将,吕光派他驻守南凉,于是他在南凉自立为王,建南凉国。吕光大家知道,是前秦符坚的一员大将,符坚派他前往西域,先是请,再是夺,破龟兹城,掳得鸠摩罗什前往中原,后来吕光行到凉州城时,符坚淝水兵败,于是吕光在凉州城自立为王,称后凉。五胡十六国,虽然群雄蜂起,邦国林立,时局变幻之快,令人眼花缭乱,但是细细算来,凡事都有个出处,一个国家与一个国家的建立,西瓜扯蔓儿一样,一定有它的传承转换所在。

法显西行的时间,是公元399年,那个时间段,正是这个近三百年的黑暗混乱年代,它的中期的开始。

那个秃发耨檀,是鲜卑人,秃发是姓氏,耨檀是名字。后世时人们发现,这个鲜卑与雄踞漠北草原的鲜卑北魏,是同一族系。而“秃发”二字,亦与“拓跋”二字相同。当时的文化人,记述北魏拓跋时,取其音,写成“拓跋”二字,记述南凉秃发时,取其音,写成“秃发”二字。当时地域相隔,少了沟通,少了统一,才造成这个不统一的文字表达。

伟大的僧人,在南凉国稍作停留,便沿湟水,翻养楼山,前往河西走廊名镇张掖城。张掖城当时正处在战乱中,东有后凉出兵来攻,西有敦煌太守李暠自立为凉公(史称西凉),伺机滋事。那时驻守张掖城的是张掖王段业。法显在书中,以“张掖大乱,道路不通”而记之。后来法显一行,千难万险,得以进入张掖城,拜见张掖王,此时已经进入夏天,“夏坐”的闭门修关期到了,于是法显在张掖夏坐。此是法显西行后第二年即公元400年之夏坐。


编辑:金苗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