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下的欢宴(连载24)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高建群 时间:2016-12-14
第五十九颗念珠。顺着这东南而向的绵绵山脉,佛窟一个一个走着。它下一个著名的洞窟是天水附近的麦积山佛窟。那是一座独立于秦岭的小山,在秦岭之侧,在渭水河旁。鸟鼠同穴,渭水出焉。渭水这条著名的水流,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的水流,自一个叫渭源县的地方,三个泉眼有水流涌出,然后依着秦岭,一路跌宕向东。渭水孕育出的第一个城市,就是天水,从陇东高原奔流而下,进入关中平原时,那最后的关隘叫大散关,继而进入关中平原,孕育出另一座名城,过去叫陈仓,现在叫宝鸡,继而,又孕育出咸阳城,咸阳城在渭水之北,首阳山之南,山之南为阳,水之北为阳,都是“阳”,所以称为咸阳。接下来,水流过处,它孕育出千古帝王之都长安城。再接下来,又孕育出渭南城,尔后,奔流入黄河。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水泱泱,千年流淌。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麦积山石窟是将一座独立的小山,朝西南一面,全部地凿成一座众佛云集、祥云笼罩的佛山。山脚下有大殿,有释迦牟尼与众佛陀,众菩萨倚塔而立。尔后,横的竖的栈道、石阶,悬梯层层叠叠,最后一直通向山顶。栈道与石阶过处,但有空隙,都凿有佛像或佛窟,密密麻麻,不计其数。秦岭烟云,缠绕山间,给人以“好一座须弥”之震撼。 秦岭又叫终南山。自昆仑山(南山),喀喇昆仑山(美丽的南山),天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路东向,美丽的南山到黄河边上。以一座险峻的像个惊叹号一样的华山为终止符,所以这条漫长山脉这一段名称为“终南山”。 终南山高大、峻拔,一座座山头,拥拥挤挤,散漫铺开,高于天齐。岭北岭南,古木参天,溪流奔溅。这里号称中国大陆的中央山脉,中国的南北分水岭。大约从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年代的法显法师、鸠摩罗什法师开始,到后来唐代的玄奘法师,再到后来以至今日,终南山成为汉传佛教的根基之所。据说从那时以至今日,山中寻常年间,常驻有寺院两千多所,高僧大德不计其数。诗人们有诗赞曰:一片白云遮不住,满山红叶尽为僧。 那自五印大地翻越葱岭而来,进入塔里木盆地的佛教,顺着这条伟大山脉,一直走到终南山的最东头,走到千古帝王之都长安城,嗣后,它又沿着昆仑山的另一支支脉——陕甘分水岭子午岭,直奔东北,在那里有一个重要的跳板——大同云岗古窟,而从云岗古窟,再一跳,折身回到中原,在华山的对面,黄河的左近,一个名叫洛阳城的地方,建立汉传佛教的另一个标志性建筑——洛阳龙门石窟。尔后,中心开花,花开四野,梵音阵阵,弥漫整个中华大地。 那子午岭,是昆仑山的一支支脉,岭的南边是陕西,岭的北边是甘肃,子午岭高大,险峻,林木葱茏。岭的中央最高处,正是前面我们说到的秦始皇削山堙谷修筑的著名的秦直道。而中华民族的始祖公孙轩辕,他所埋葬的那个桥山,则是这条子午岭向东南方向伸出的一支余脉。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崩,葬桥山,他说的桥山就是此处。桥山东南而走,至一个叫沮河拐弯的地方,停下来,形成一座古柏参天的山峁,轩辕氏就葬在这山峁上。 佛教的东传,仍以修凿石窟为主要方法。那秦直道两侧,林木遮掩处,大大小小的佛窟密密麻麻,不计其数。仅在富县张家湾镇一处地面,前不久做文物考察,就从林木遮掩处,搜出业已湮灭,不为时人所知晓的五百多座佛窟(富县张家湾镇和尚塬)。佛窟大小不等。有的如石渣河石泓寺,佛窟规模宏大,香火千年不断。另有一些小的、中等的佛窟,满山遍野分布,拨开一钵灌木,压倒几棵高草,便可觅得小佛窟来。以此可以想见当年子午岭秦直道,佛事活动之盛。 佛教正是以这一个一个石窟为跳板,扎实地、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跳到大同的,每当专家们设想,这一处地面应当有一个跳板才对,于是攀上山崖,拨开树木去寻,果然就能准确地找到一个石窟。 第六十颗念珠。佛教之所以沿秦直道这条道路进入大同,与一个伟大的草原帝国有关。这个草原帝国叫北魏,鲜卑族政权。它最初的国都就在大同,所以通过这条道路,迎接佛光梵音,来到它的国家,并且修凿云岗石窟,以示其将北魏建成佛国的决心。嗣后,强盛的北魏一步一步进入中原,它每到一处,便将佛窟修到哪里。它从大同开始,占了邯郸,占了开封,占了洛阳,占了南京,占了长安。它在将洛阳作为都城的时候,给那里留下了著名的龙门石窟。这个草原帝国还将它的触角,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塔里木盆地去,大约除了行使行政管辖的权力之外,令这条佛教东传的道路畅顺,也是它驻军的一个原因吧。那支小部队直到北魏灭亡几十年以后,还可敬地驻守在那里。最后他们到哪里去了,也许是融入了当地居民之中吧。北魏拓跋焘大帝亲率他的西征军,曾经灭鄯善,灭于阗,平定塔里木盆地。拓跋焘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那时的北中国地面,狼烟四起,群雄争霸,有五胡十六国之说。拓跋焘的铁骑横扫长江以北,又横扫长江以南,基本上平定了中国的北方。 另一位拓跋宏大帝,亦是一个历史上值得记忆的有个性的人物,他强行推行鲜卑北魏的汉化,从行制到服饰以至到人们的姓氏,都向中原居民学习。他的理由很简单,如今我们很强势,可以进入和占领任何一个地方,但是如果子孙有一天国运衰落,武力不逮,那就惨了,那样就会被中原强力地反弹回去,那么就只好离开这土地肥沃、气候湿润的中原地带,重新回到苦焦的漠北草原去了。所以,改汉姓,着汉衣,将自己同化于汉民族,才是永葆后世无忧,子子孙孙得以生生不息的万全之计。 拓跋宏的决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那个时期的“五胡”是指匈奴、突厥、鲜卑、羌族、氐族。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多民族大融合而形成的伟大民族,那个长达二百八十多年之久的“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年代,正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大融合时期。中华文明是由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两部分组成的,五千年来它迈着左右腿前进,一条腿是农耕文明,另一条腿即是游牧文明。游牧文明不断地为中华文明提供着强劲动力。 站在长城线外,向中原大地瞭望,你会发觉,史学家为我们所津津乐道的所谓二十四史正史观点,在这里轰然倒地。从这个角度看,一部中华文明史,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从而形成的胡汉混血的文明史。每当那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停滞不前,趋于衰落,难以为继时,羌笛鼙鼓便惊起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马蹄踏破长城,呼啸而来,改朝换代,从而给这个古老东方文明,以新的“胡羯之血”。 关于姓氏,拓跋宏从北魏皇族改起,从自己改起,拓跋这个鲜卑人高贵的姓氏,自此改为“元”,拓跋宏自己则从此叫“元宏”。 北魏的最后一位皇帝,是孝武帝元修。那时,北魏的中央政权已十分虚弱,它的两位大将,一位叫高欢,驻军邯郸,正筹划建立一个叫东魏的国家,另一位大将,叫宇文泰,驻军长安,正筹划建立一个叫西魏的国家。元修先在高欢那里,住了几年,高欢嫌他碍事,想毒死他,元修得到消息,便星夜带领皇族,跨过黄河,逃到长安城,投奔宇文泰。然而,孝武帝还是没有能够逃脱被毒杀的命运。三秦王宇文泰,在终南山下的避暑行宫逍遥宫宴请孝武帝,然后酒中下了砒霜,将这末代北魏皇帝毒死。 随同孝武帝元修来到长安城逍遥宫的皇族们,见主子被毒死,于是如惊弓之鸟,顺着南山根,向东逃命。追兵在后面喊着“见头不留”的话,逃命的人听了,于是将“元”字头上那一横取掉,自己把自己头割掉,改姓“兀”,从而在蓝田县终南山根,建立兀家崖,兀家庄,兀家村等。所以,现在这一带那些“兀”姓人家,当是鲜卑皇族,是从“元”姓而来,而“元”姓,又是自“拓跋”姓氏而来。 第六十一颗念珠。威赫赫的一座长安城建立在八百里秦川之上,厚重的城墙,巍峨的角楼,四塞为固,八水环绕,门开四面,风迎八方。关中地面星罗棋布般布满一个又一个同姓同氏族的村庄,可以说这长安城就是其间最大的一个村庄,是农耕文明定居文明建立的最大一座城堡。曾经有一千多年的时间流程中,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惟我独大的城市。世界的西方首都是罗马,世界的东方首都是长安,靠一条古老的穿越大半个地球的道路——丝绸之路,将这世界的东西两端沟通。 前面说了,那个兀家崖、兀家庄、兀家村正是北魏末代皇族逃命至此,落地生根,建立起来的。自此以后,便依着秦岭,临着灞河水,隐名埋姓,居住下来,世代繁衍。只有那口口相传的家族史,有时会零星地向你透露些许老辈子的消息。 类似这样的村庄还有许多。这些村庄传说,地名由来,姓氏变迁,如果细细薄究下来,会是一部真正的文明史和民族史,以及迁徙史。相比这些具有民间色彩的村庄史来说,那些碑载文化为我们汇总的二十四史,或者说帝王将相史,才子佳人史,后者虚幻了许多,虚讹了许多,或者说空淡了许多。那里面的许多所谓历史真相,也许都不是真相,或者说是被粉饰过的真相。 拓跋宏在自己先以身作则,将拓跋宏改为元宏以后,责令宫廷上下拓跋皇族,都随他改“元”姓,还令鲜卑北魏的一些主要姓氏,也都改成汉姓,例如鲜卑族有名的大姓“叱干”,就改成“薛”姓。长安城附近的礼泉县,有个“叱干镇”,想那地名,当是鲜卑叱干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而他们最初的鏖集,当在拓跋宏改姓之前。而为大夏国赫连勃勃修筑统万城的鲜卑人叱干阿利,这“叱干”也是改姓之前的称谓了。后世改姓“薛”,融入汉族。以至今日,想那后世时唐朝的大将薛仁贵、薛丁山,极有可能那“薛”姓就是舍“叱干”姓而改之的。 鲜卑族融入汉民族,尤其是在长安城以及左近地面的融入,十分庞大,可以说长安城四周,东西南北的山原上,这样的鲜卑族村庄比比皆是。而长安城中,历史记载,前秦符坚时代,后秦姚兴时代,城中人口三分之一是汉族,三分之一是古羌族,三分之一则是鲜卑族,可见在这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时代,胡汉交融,民族大融合,游牧人鲜卑的融入程度了。这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拓跋宏的政策的成功。 编辑:金苗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