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下的欢宴(连载25)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高建群 时间:2016-12-14
这些遥远地面过来的迁徙者,在他们行将辞世的时候,总要虔诚地望着西方——他们来的那个方向,太阳落山的那个方向,说一句“咱们回——回走!”从而渴望自己的灵魂回到那遥远的西奈半岛,回到那有着无花果的流蜜之地。同时这一声“回”字,也告诫后嗣们不要忘了那曾经的家乡。——所以人们把他们尊称为回族。 回民族的进入中国,最初是沿着古丝绸之路东走,大约会走上几代人,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才走到东方,进入中原,人们叫他们“西域回回”或“昆仑回回”,因为是从西域地面,昆仑山下而来,所以这么叫,而不知道他们的原居住地更加遥远。那些肤色黝黑,五短身材,以表演滑稽戏为谋生手段的来自西域的艺人,人们则称他们为“昆仑奴”,当然,称那些做仆人门僮保镖的那一类人也叫“昆仑奴”。在唐代的志异记载中,有关“昆仑奴”的记载很多。 后来,丝绸之路有一段时间堵塞,而海运兴起,于是阿拉伯人的东行的路线是走海路,即从伊拉克那个海口城市坐船,经过遥远的行程,从中国的泉州登陆,然后自泉州而苏州,自苏州而南京,自南京而开封、洛阳,集结在这里。尔后从开封、洛阳再分散到全国各地去。他们被称为“海上回回”或“南番回回”。由于自海路而来的回民族,距离当代更近,所以当下中国地面的回民族,以这一类移民为居多。 而最大规模一次回民族的迁入,则源于成吉思汗的战争。史书上说,成吉思汗西征花喇子模,从小亚细亚带回一百五十万战俘,然后在开封、洛阳,将他们分散到全国各地。后来又有史学家考证说,这其实不是战俘,而主要是工匠,是手艺人或生意人。成吉思汗带回他们,是为发展经济、发展贸易、充实国力而考虑的。 而居住于大西北的回族,又称“东干族”。相信他们正是来自海上,系漂洋过海而来的,故而时间不算太久远。田野里当地人停下手中的劳作,问道:“远道而来的兄弟呀,你们是从哪里来的!”行路人于是停下脚步,将手向东一指,说:“东岸子!”当地人逮这音儿,于是把他们叫成了“东干人”,文化人纪事,把他们记成“东干族”。 关中平原地区,拱卫着赫赫长安城的这些村庄,大约个个都是有它的来头的,而且很多还大有来头。大地是一本活着的大书,如果将这些村庄刨根问底,写出它们的发生、发展和流变史,于是我们的大而化之的碑载历史,便会充填上许多鲜活的细节。前面我们谈到汉高祖刘邦为他的父亲,设制新丰镇的历史。前边说了,这里不谈。却说那新丰镇的南边,鸿沟外面,有个村子,叫“门家村”,通村“门”姓。传说这门家村,亦是有一些来历的。村民们当是春秋战国时赵国的著名宰相蔺相如的后裔。传说赵国灭亡后,仇家追杀蔺相如的后人,于是后人们一路奔跑,跨过黄河,直到这终南山下,围上一个窝儿,建立一个村庄。追兵们喊着“草头剜心,斩草除根,妇孺老幼,一个不留”这样的狠话,村上人听了,于是将这“蔺”字,割去头,剜掉心,变成一个“门”字,而“蔺家村”也改名“门家村”,这样,九死一生,存活下来了,然后,繁衍至今,这一丝香火才没有断了。 同样地,在史圣司马迁的家乡,韩城芝川镇,也有一个同样的家族传说。司马迁死后,司马迁的后人们为了躲避或是官家、或是仇家的加害,将司马的“司”和“马”拆开,分成两姓,而“司”字前面安一道门,变成“同”字,表示关门闭户,永离世事纷争,“马”字则前面再添两条腿,变成个“冯”字,表示一有不测,则抬脚走人。芝水是一条浅浅的水流,东流入黄河,入口处就在贴着黄河龙门、和大禹治水的那个梁山下方。江山替代,岁月更迭,粗茶淡饭,面孔粗糙的后裔百姓们,年年清明节,同冯两族,会来到位于芝川口上,濒临黄河的那个突兀的小山顶,来祭祀他们的祖先,光荣的司马迁。那山巅处有司马祠、司马陵。司马陵,乃金国的一位皇帝路经这里时所修,于是将它修成圆锥形的仿佛帐篷那样的-个石砌山包。 而金国最后一位皇帝的墓茔,则在泾川县城、泾河对岸的一架山上。山下河边是一个大村庄,叫完颜村,村子眼下有五千口人,都姓完颜。村子中间有一个庙,庙堂上供奉着昔日金帝国的历朝历代皇帝牌位。山顶上的坟莹,共有两座,一座即前面提到的金帝国末代皇帝,据说葬的是真身,另一座是衣冠冢,葬的乃是大名鼎鼎的大将军完颜兀术,杨家将戏文中把他叫金兀术。 第六十二颗念珠。在我们说话的这个当儿,在葱岭那边,在五印大地上,释迦牟尼的光辉,正如佛陀的巨掌一样,温情地抚摸着河流和山岗,照耀着大地和万物。释迦牟尼出生时那一块地面的菩提树,释迦牟尼宣告佛教诞生那一处地面的菩提树,释迦牟尼讲经和信徒们结集的那一处地面的菩提树,释迦牟尼圆寂时的那一处地面的菩提树,它们都在疯狂地生长,年复一年地增长着自己的年轮。 作为佛国,在精舍四布,佛塔林立,梵音阵阵、香火缭绕的五印大地上,树立起了一座方城,这座方城叫那烂陀寺。那时,它是这个佛国的最高学府,全世界僧人们向往的地方。菩提树树荫笼盖,婆娑多姿,斑驳的石块层层堆砌,斑驳古旧,咏经之声惊天动地,酥油灯盏彻底照耀。 传说此地原是庵摩罗园,后来五百商人捐钱买下敬佛献佛礼佛。于是佛祖释迦牟尼在这里说法三个月。后来摩揭陀国王铄迦罗阿迭多在此兴建佛寺,子佛陀鞠多王在寺南扩建,此后旦他揭多鞠多王在东面建寺,幼日王在东北建寺,金刚王在此西建寺,中印度王在此北建寺,帝日王此东建寺,中供佛家。这样经过历代君王的大兴土木,虔心营建,令那烂陀寺宏伟壮观,成为这个佛国的第一大寺,佛学界的第一学府,它显赫地声名远播世界各地,而争相前来朝拜和研习佛法的僧人们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梵语“那烂陀”三字如果意译的话,该是“施无畏”或者“无畏施”的意思。 那时造访过这座宏伟圣殿,曾在此处研法习经的中国僧人们,告诉我们说,眼中所见,那烂陀寺宛如一座四方城,庄严,恢弘,四周围有长廊环绕。寺高三层,高三到四丈,用砖建造,每层高一丈。楼梁用板塔造,用砖平铺为房顶。每一寺的四边各有9间僧房,房呈四方形,宽约一丈多。僧房前方安有高门,开有窗洞,但不得安帘幕,以便互相瞻望,不容片刻隐私。僧房后壁乃是寺的外围墙,有窗通外,围墙高三四丈,上面排列有人身大小的塑像,雕刻精细,美轮美奂。 全寺分八大院,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所载,该寺为七世纪时印度第一大寺,僧众常达万人,修学大乘及小乘十八部,吠陀、因明、声明、匡方、术数等。那烂陀寺,每天都有一百多个讲坛在开讲,其兴隆之状,蔚为壮观。 那诵经的声音,那梵音阵阵,那酥油灯点燃后焦糊的香味,它们大约会传得很远很远,甚至飘过葱岭的终年积雪的山头,飘向东方。而菩提树,这奇异的树木,它的粒种大约也会随风而舞,洒落到东土那边辽阔的土地上去,要么,为什么在诺大中国地面,寺院的门口,庄户人家的院落,深山人迹罕至之处,会时不时地有这种树木生出来的呢?它们是风吹来的吗?是靠根系一点一点在大地表层繁衍生发出来的吗?或者是靠那些行脚僧,有意地或者无意地带去东土的,我们不得而知。 在中国最为古老的文学作品《诗经》中,就曾经爆出“菩提树”这个字眼。我们记得《诗经》收录的那首诗名叫《南山有台》。诗中说:“南山有鸭椿树叫栲,北山有菩提树叫扭,乐哉君子,怎不秀眉大寿!乐哉君子,声誉这样美茂!”权且让我们在这里设问,那菩提树是这菩提树吗?佛陀那时候还没有诞生,佛的光芒还无从照耀到东土啊。佛典中说,释迦牟尼在那烂陀寺的贝罗树下弘法讲学,菩提光开始照耀,于是人们把这树叫成了菩提树。这话有根据吗?这话是不是说那些经历过菩提光照耀的树木都可以称作为菩提树呢! 但是我们还是固执地认为,促使佛教传入东土,并在东方大地发散出大光华的最主要原因,还是由于佛家那博大精深,那无上智慧,那“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式将大千世界一袖裹之的大视角,那大自在,大包容,大怜悯的处世态度。 干渴的东方大地,像久旱望云霓一样渴望着这甘霖的滋润。住在长安城的前秦皇帝符坚,早晨临朝时,说他夜来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身披黄金袈裟,胡貌番相的高僧,坐在一尊黄金狮子法座上,正在讲经。符坚说,世界上真有这样的高僧吗?你们帮我找一找,我要拜他为国师,要在他的训导教化下,让我的国家成为佛国。于是乎,画师们根据符坚的描述,画了一张高僧像,贴在丝绸之路所经的所有关隘或者路边小店的墙头上。立即有丝绸之路过来的商人,揭了这画像说,这是西域第一高僧、龟兹国的国师鸠摩罗什的画像呀。这样就有了两场抢夺鸠摩罗什的战争,有了鸠摩大师终于被掳入长安城,从而译经,弘法,为汉传佛教奠基的故事。 哦,辉煌了将近十个世纪,后来为突厥人的铁蹄和马刀所毁的那烂陀寺。如今,在那倾圮的石头围墙的旁边,仍有三棵稀疏而清爽的菩提树在矗立着。树下,远道而来的白衣少女,只露出两只眼睛,双手合十,正在虔诚地打坐。或问这白衣少女从何处来,少女答曰是从来处来,再问这来处是何处呢?少女笑而不答,继续她的打坐。那三棵菩提树,是当年佛祖释迦牟尼讲经时代的菩提树吗?而那冰凉的,黝黑的,斑驳的,曾被突厥人的铁蹄和马刀踏过砍过的石头,如果你们开口说话,会告诉我们那辉煌年代的诸多故事吗?告诉我们法显的故事,告诉我们鸠摩罗什的故事,告诉我们玄奘的故事,告诉我们许多为历史岁月所湮灭、没有留下姓名的东土求法和尚的故事吗? 印度人喜欢说石头是“饥饿的石头”。它们所以饥饿,是因为虚怀若谷,求智若渴。它们冰冷而缄默,把这座当年天下第一大寺的辉煌记忆,永远交还于尘封的历史。 编辑:金苗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