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下的欢宴》(连载17)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高建群 时间:2016-10-14
第四十八颗念珠。关中平原的富甲天下,还得力于一个原因,那就是泾河之上的一条著名水利设施郑国渠的建成。郑国渠是与广西灵渠、四川都江堰并称的公元纪年前古中国三大水利工程。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感慨地说:“渠卒,八百里秦川成沃野,秦得以富强,遂灭六国!”史圣在这里把郑国渠的修筑和秦的一统六国,甚至提高到这因果关系上来说。 那郑国渠的修筑,最初的起因,完全是一幕历史的滑稽剧。那渠是在韩国派来的工匠,一个名叫郑国的人的指导下修的。迫于强秦咄咄逼人的东进态势,黄河对面的韩国人,想出了一个“疲秦之策”,这就是派工匠到秦国,游说秦王来修一条渠,从而改变关中平原的灌溉条件,而它真实的意图,则是“疲秦”,让秦把大量的人力财力,花费到修这条像西洋景一样有着美好愿景的渠道上,从而无力跨过黄河去击韩国。 韩国是从春秋五霸的晋国,派生出来的一个国家。晋文公时代,晋国雄踞中原地带,西扼黄河蒲坂之险,东倚雁门塞外草原,可以和任何强大的敌人对峙,后来一分为三,派生出来魏国、赵国、韩国,这样国力就明显地衰弱了。而春秋五霸时代变成战国七雄时代,大约就是因为晋国这一分为三的缘故。后人在山西的侯马,建了个晋文公博物馆,那博物馆大门上的对联是“若非韩魏三分晋,一统未必是强秦”,那意思是说,假如晋不三分,后来一统天下的,未必是秦,而是谁,还很难说。这话是古代一位行吟诗人路经这里时说的,那话三分是惋惜,三分是痛楚,还有三分是一种酸溜溜的老陈醋的感觉。不过天下兴亡事的味道,这话那是说出了。 韩国派来的水工郑国,来到咸阳城一番游说,果然说动了秦王嬴政。秦王让郑国遍踏关中地面,来选择这筑水坝的地址。流经关中平原,主要有两条大河,一是自大散关跌宕而下的渭河,一是从嵯峨山跌宕而下的泾河,所以渭河平原,准确的叫法应当叫泾渭冲积平原。那郑国,将关中平原的水系,视察一遍,包括大散关,嵯峨山,双足也都走到了,最后选定,在泾水注入平原的嵯峨山口,凿空山体,打一个隧道,让水从隧道流过,这边,则修一个大的水坝拦水,尔后修一条大渠,引水向东,渠的下泄处落脚到黄河边上的、《诗经》中多次提到的洽川。大渠两侧,再修上干渠。干渠两侧,再修上诸多支渠,支渠两侧,再修上诸多毛渠,这些毛渠,就直接把泾河水引到地里了。这样,关中平原将成旱涝保收的千里沃野。 踏勘好了,于是在这嵯峨山腰,泾水河边,一项伟大工程叮当动工。那郑国大约是个工作狂,他这时候早已忘了自己来修渠的初衷,一门心思要将这件杰作完成。不说嵯峨山间火光彻夜照耀,昼夜不息,凿石声、民夫们的号子声惊天动地,却说,在六年之后,突然有秦人的细作,从韩国都城邯郸,回到咸阳报告,说这修筑郑国渠的馊主意,完全是韩王的“疲秦之计”,韩国想以此来消耗秦国国力,令秦不能东顾。 始皇嬴政听了大怒,遂令这郑国渠的修筑,停了下来,又把水工郑国,抓回咸阳,绑在午门口,要将他斩首。随后,秦王又发了个《逐客令》的诏令,签上大名,四处张贴,扬言要把咸阳城中居住的,在宫中供职的六国居士,一一逐出,限期离境。 是一个人挽救了这个郑国渠,也挽救了这些个六国居士,也挽救了此时正如日中天的秦朝,这个人就是秦的宰相李斯。李斯是河南人,自己也在这被驱逐一列,为自己辩解,为别人辩解,为这条渠辩解,他也该站起来说话的。他当时好像还没有当宰相,而是朝中的大夫。于是,他写了个《谏逐客书》,呈上始皇嬴政。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大王啊,为什么你是如此喜欢那些六国贡来的奇珍异宝,却又嫌弃这些六国投奔咸阳的贤能之士呢?这些贤能之士的价值,要超过那些奇珍异宝的呀!万法归一,为我所用,才是一位贤明的君王所应当采取的方略呀!众星拱月,海纳百川,才有可能建立起我们强大的帝国呀! 始皇嬴政听了,幡然醒悟,于是下令收回那《逐客令》。那个韩国来的水工郑国,好在还没有被处斩,于是便将他又放了,好言安抚他几句,给他换了身干净衣服,让他重回嵯峨山修渠。 大约十年后,郑国渠修成,泾水清清渭水黄,一股清冽的泾水水流,从嵯峨山的半山腰,一个打通了的山洞中奔涌而出,扑向平原,山洞外面,再修一个大的水坝来拦水和调节水,那些水渠管网,随后修就是了。如是这般,这个水利史上的伟大工程,郑国渠完成了。 郑国渠主要灌溉渭河平原北岸,而自终南山溢出的七十二峪清冽之水,主要灌溉渭河平原南岸。至此,八百里秦川的万顷良田,得以丰沛灌溉,春种秋收,两年三熟,旱涝保收。关中平原自此成为粮仓,秦王朝也因此而愈加富强,从而为鲸吞六国准备了条件。 当平原上劳作的人们,以手加额,指指点点,对着从家门口经过的那一百余里长的逶迤房宫,发出“哦——房宫”的赞叹时,郑国渠的渠水,正从他们的脚面上流过,如脂如膏地进入庄稼田。 那干了这么一件大事情的郑国,后来的情形如何呢?所有的史书都只在记录这项工程时提到他,而后来工程完工后,他也就从中消失了。他大约是得以善终的。他毕竟干了那么大一件利在千秋的大事。当秦终于吞并六国之时,他大约正在咸阳城中,佝偻着个头,面无表情地看着,而项羽一把大火,将咸阳城化为灰烬时,他大约正蜷曲在宫门口一个有着石狮子的角落里,茫然地看着,作壁上观。世界变化得太快,叫他不明白。 第四十九颗念珠。太子扶苏扶着骊山女娲谷山坡上一棵歪脖子树,恸哭三声。第一声为这三百儒生而哭,觉得这些都是些饱学之士,人中魁楚,就这样地死于非命,实在可惜。第二声哭是自责,哀叹自己的无能无力——利剑不在掌,交朋何须多。第三声哭则是预感到自己此上郡一去前途未卜,也许,悲惨的命运在等待着他。 父命不可违。扶苏女娲谷前,哭罢,又长跪一番,尔后,便别了骊山,独自回到咸阳城,第二日,收拾一番,轻车简从,取道淳化林光宫,顺着那正在修筑的秦直道,一路东北而行,到了上郡营中,见过蒙恬将军。 秦直道的起首,从咸阳城北边上的淳化林光宫开始,先在平原上行驶一段后,攀上高山,顺着陕甘分水岭子午岭的陡峭山巅,笔直北行,到黄河边,有舟船可渡,过了黄河,是一抹的大漠草原,直道继续北行,直抵鄂尔多斯地面的九原郡。这条道路,全长一千三百多华里,削山头,填深谷,笔直向前,乃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修筑万里长城之后,另一项浩大的军事工程。这道路朝发而夕至,直通漠北草原,一旦边关有什么动静,中央政权可以迅速发兵,星夜赶赴。人们说,长城像一张弓,秦直道像是搭在弓上的箭镞,威慑匈奴,安定边关。 大将蒙恬,在率兵修筑完万里长城之后,马不停蹄,开始这条道路的修筑。史圣司马迁在《史书》中,将这条道路叫“秦直道”、“秦驰道”,而在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中,叫它“天道”、“云中道”、“圣人条”等等。专家考证说,那被叫作“圣人条”的这段,自统万城而长安,当为后世赫连勃勃所重修或扩修。 大约秦始皇去世以前,这条秦直道就已修通,秦始皇走过没有走过这条路呢?记载中没有说过,《史记》中司马迁只含糊其词地说了“绕直道而返”几个字。他的最后一次出游,归程的时候,已经死亡,鲍鱼充栋,走的大约正是这条开天辟地式的伟大道路。最后一次出行,最远处走到秦皇岛,在那里东临碣石,望洋兴叹,给后世留下一个“秦皇岛”这样的地名之后,折身回返,后来在一个叫博浪沙的地方,被亡国的韩国公子张良遣人用一个一百三十多斤重的铁椎砸向所乘车辆,好在秦始皇是乘在另一辆车上的,因此铁椎只砸死了妃子,秦皇得以幸免,大约与这个惊吓有关,又行一段路程,他在一个叫沙丘的地方病死。临死时,立下诏书,令太子扶苏火速赶回咸阳城即位。 宦官赵高,隐瞒了秦始皇死亡的消息,帝王之辇上,装着一具尸体,赶回咸阳城。大约是热天吧,尸体发臭,其臭难闻,于是赵高令人从市井上买来鲍鱼,放在车上,这就是“鲍鱼充栋”说法的由来。及到回到咸阳,急匆匆地扶秦始皇的次子胡亥即位,然后假传一道始皇帝的诏书,给远在上郡的太子扶苏。 随从诏书一起送达的,还有一坛毒酒。诏书赐太子扶苏死。于是乎扶苏不顾大将蒙恬的劝阻,将这坛毒酒饮掉。扶苏死了,蒙恬长叹一声,也饮剑自刎。上郡地面,后世叫它绥德城,又称天下名州。城濒临著名河流无定河,倚一座叫作疏属山的秃山而筑。那扶苏陵,蒙恬墓就在疏属山腰、呜咽泉边。 二世胡亥即位后,宦官赵高专权,先是五刑斩了懦弱的宰相、法家人物李斯,接着又指鹿为马,杀了朝中一半的命官。二世胡亥出行,赵高派了一辆鹿拉的车跟随,这时李斯已死,赵高继而为相。胡亥说,相国呀,你怎么用一只鹿来拉车?赵高说,是鹿吗?那拉车的分明是一匹马呀!众位大臣,你们说,这是鹿还是马?大臣中,有一半人说这分明是鹿,另有一半人说,既然宰相说它是马,那它就是马了。赵高后来把这些说是“鹿”的大臣们,一一杀掉,从此朝中噤声,只赵高一人说话。再到后来项羽的大军破了关中,进了咸阳城。懦弱的秦二世胡亥,乞求赵高说,这个皇帝我不当了,将我降为万户侯,只要能保住这个卑贱的性命,就行了。赵高不许,令女婿闫乐,逼胡亥自刎而死。秦二世而亡。 秦始皇的陵墓,现在在骊山东北,平原的一道坡坎上。当年的高可摩天的陵墓顶上的楼阁,已经被项羽烧毁,现存的土台,仍然高耸,伟岸。陵墓东边,当年烧制的陶俑,半掩地下,威赫赫的一个方阵,面东而向。秦二世胡亥的墓,一说在长安城东南郊的曲江池,一说在骊山秦始皇陵的东面鸿门镇。 编辑:金苗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