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下的欢宴》(连载6)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高建群 时间:2016-10-07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第二十二颗念珠,除了上面那两种类型以外,还有第三种类型的先知。他们诞生在城市里,混迹在市井中,他们一生都在这像猪圈一样的城市的四面城墙中度过。但是他们是先知。大隐隐于市。他们的脚步懒于去丈量城墙以外的道路。但是他们此生一直在行走,从未停歇,那是思想在行走,视通万里,心驰八荒。 他们出身卑微,没有显赫的家世可资炫耀,他们家境平常,没有多余的闲钱来用作人生投资。他们在城市的一个角落里长大,在一眼喷泉或一钵夹竹桃下长大,突然有一天成长为巨人。雅典城中的一个叫苏格拉底的雕刻匠的儿子,就是这样的人。他被公认为西方社会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或者叫平民知识分子,或者如现在的人们所说的那种“公知”。 苏格拉底出生在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其父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妇。见过他的人说他有着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起的眼睛,矮小的身材,容貌平凡,语言朴实。说他一生都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有一口吃食,能填饱肚子就行。 苏格拉底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计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他说,他的母亲是一位助产士,而他,要做雅典青年思想的助产士。他把自己看作是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 雅典这座为纪念智慧之神雅典娜而建的城市,也许是欧罗巴大陆最初的城市。城市有城墙,有花园,有喷泉,有市议会,有街头游荡的妓女,有市井中游手好闲的少年,总之,现代城市所应当具有的一切,它都应有尽有。当然,它还有伟大的思想家,即被称为西方古典哲学的奠基者的苏格拉底,以及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他们被尊称为“古希腊三贤”。 欧罗巴文明一般被认为有两个源头,一个是来自宗教的源头,即最初的犹太教和后来从犹太教中剥离出的基督教,一个即是从苏格拉底开始的希腊古典哲学。两条牛奶河交汇,灌溉着这片丰饶大陆。或者换言之说,一棵大树长出两个树杈,然后在顶上形成遮天蔽日的华盖。 后世的意大利诗人《神曲》的作者但丁,这被称为旧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新世纪的第一位诗人者,曾经言之凿凿地告诉我们,他在天堂的最高一层,曾经看到过这“古希腊三贤。 我看见了熟悉各种技艺的人们。 在哲学家的圈子里, 带着我的钦佩和崇拜。 我看见了柏拉图,也看见了苏格拉底, 而他,亚里士多德, 他就站在离柏拉图旁边最近的位置。 但是又有人告诉我们说,诗人但丁,不是在天堂的最高一层,而是在地狱的最低一层,看见我们的“古希腊三贤”的。是不是这样呢?这里暂且留下我们的疑问。 四十岁左右的时候,苏格拉底这个平民哲学家,成为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全雅典城的人们举行投票,要选出一个雅典城最有智慧的人,结果,这顶桂冠落在了苏格拉底头上。这期间,他曾三次当兵,参加过战争,他还做过雅典法庭的公民陪审员。他是一位雄辩家。他的滔滔不绝的口才来源于其深邃的思想,和对民主制度的坚信和坚守。而他的轶闻趣事充斥坊间。 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蔑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饮下毒酒而死,终年70岁(苏格拉底,前469——前399)。 死囚牢中,苏格拉底对这个手里捧着毒酒杯的人问道:“请你告诉我,我该怎么做才行?怎样才能帮助你体面地完成这个任务?” 那个人说:“你喝下这杯毒酒后,只要不停地在这里走,如果感到两腿逐渐沉重起来,而且越来越重,于是你就躺下来,这表明毒药已经生效了。” 苏格拉底说:“好,我又长了一样知识。我最大的智慧就是承认自己无知——世界上很多知识我都不知道!”说完,他在牢房里开始踱步,感到自己两腿发麻,便躺了下来。 送酒的行刑者走过来,摸了摸他的身体,觉得已经没有热气了,他可以向上峰去报告行刑圆满结束了。谁知,突然,苏格拉底又睁开眼,喃喃地说:“狱卒,你过来,我欠了XXXXX一只鸡,记得替我还上这笔债!”说完,这位伟大哲学家合上双眼,安静地离开人世。 据说苏格拉底在被行刑前,他的雅典城的学生曾经挖了一条地道,直通他的牢房。追随者们从地道口钻出来,拽着苏格拉底的手,希望他逃离。很难说吧,当局似乎也希望以这样的喜剧形式结局。但是苏格拉底坚持不走。他要把这个角色扮演到底。他渴望以这样的形式来完成自己。 据说,当苏格拉底坐牢时,听见隔壁牢房里有个新来的犯人在哼歌。那是一首新歌,他从来没有听过。他请求那个犯人教他。监狱里的人都知道苏格拉底是死囚,行刑日期迫近。听了他的请求,唱歌的囚犯很吃惊:“你不知道自己马上要被处决吗?”“死,当然知道!” “那你为什么还要学新歌呢?” “这样我死的时候就多了首歌了!” 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文化史上意义深远的事件,那死亡的烈焰照亮了西方后世几千年的天空,直至今日。仿佛一则寓言,一个谜,他策划了自己的死亡方式,以一场浩大的审判,以法律正义的名义判处自己的死刑。把自己生命的余烬凝成一个死亡之谜。给后世留下一道人文学科的“哥德巴赫猜想”。 “哪一条道路更好,唯有神知道!”大智者苏格拉底站在两千四百年前那个人类的三岔路口,这样说。语气神秘、庄严、狡黠,甚至乎还带有一丁半点的邪恶——恶魔般的邪恶。 而在苏格拉底说这话的时候,那个东方世界思想界的神,一个名叫孔子的精神的王者,已经完成他的布道,从而留给后世无限大的想象空间,然后悄然离世。 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孔子则被称为东方的苏格拉底。 那真是一个光荣的世纪,先贤辈出的世纪,人类这棵大树枝叶婆娑,纷纷结出丰硕果实的世纪。 第二十三颗念珠。在佛祖释迦牟尼赤裸着双足,沿着印度河上下,沿着恒河上下,在五印大地上布道,以“修菩提行,起广大心”为行走口号,传播他的佛教理想的时候;当在欧罗巴的雅典城中,平民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议会大厅滔滔不绝,以雄狮般的雄辩和舌辩,宣传着他的民主、自由、正义的民粹思想时,在遥远的东方大陆,这个被人类学家称为中华文明板块的地方,那时候,也进入了一个星斗灿烂,先知们辈出的时代,人们把那个时代叫作“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 一个鲁国的十七岁的少年,他的母亲死了。他把母亲的灵柩停在城外,然后跪在灵柩前痛哭。就这样哭了半个月,他的哭声惊动了这个不大的诸侯国中的所有的人,大家都围观起来,问他为什么哭,并且哭得这样楚楚可怜。 原来,这位青年三岁的时候,父亲死了。他的父亲是一名鲁国的小官吏。那时他还少不更事,不知道父亲埋在了哪里,而如今母亲死了,这位青年希望将母亲埋到父亲的身边去。“谁能告诉我,父亲的坟墓在哪里?”这位青年跪着问。这个发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鲁国都城曲阜街头的情景,大约像我们今天偶尔在城市街头见到的那种“卖身求父”的情景一样。 这位青年叫丘,姓孔。他的相貌怪异极了,头顶上中间凸起,四面凹起,活像一座丘陵,所以人们叫他“丘”。地理学家告诉我们,中华帝国的地貌特征,西高东低,共分三级,第一级是青藏高原,第二级是鄂尔多斯台地,这第三级,就叫东南丘陵。这个孩子就出生在东南丘陵地带。当然,不是因为他出生在丘陵地带,所以叫“丘”,而是他的额头确实长得像一座东南丘陵。 他还长着两颗大板牙。不久以后他将成为天下尽知的人物。当孔丘穿着破旧的袍子,乘着吱吱哑哑的牛车,带着他的弟子、贤人周游列国,传经布道时,他的这个丘陵一般的头颅,大板牙,长长的满脸胡须的形象,便广为人知,便被定格到一直到我们叙事的今天。 孔丘是和释迦牟尼同时代的人。他则比苏格拉底要早一些。他死去10年后,那个西方的孔子——苏格拉底降生。 鲁国城外,这位十七岁青年的哭声终于得到了回应。围观的人群中,有一个人走出来说,他知道孩子的父亲埋在哪里,当年出殡时,他就是抬棺材的人之一。这样,仍然由这个人,再加上几个人抬棺木,孔丘的母亲的灵柩,被埋在了他父亲的身边。七七四十九天守完孝,这孩子从坟头上站起说:我无牵无挂了,我长大了,我要行走,这行走从坟头前开始。 又有一种说法,他在坟头上守了三年,搭个茅棚守在那里,按照周礼的要求,这叫尽孝、守陵。三年后回到曲阜城,最先的时候,混迹在这个小王朝的官场上。鲁国是一个小国,是那大名鼎鼎的周王朝开国功臣周公旦的分封之地。周公旦在这里做过一段分封王后,然后把位置交给儿子,自已则应召去洛阳平叛。继而前往沣镐二京,去为周王朝制定周制周仪周礼周乐。所以中国人三千年来沿袭下来的这种礼制制度,源于周公。所以孔老夫子认为,作为鲁国人,他在面临“礼崩乐坏,人心不古”的乱世时代,理所当然地具有“克己复礼”的人生使命。 这样孔丘开始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理想。他的政治理想其实只有四个字,那就是前面提到的“克己复礼”。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开始的这个东方文明板块,行进到孔子的年代时,已经有两千五百年之久了。轩辕黄帝叫人们从树下走下来,从洞穴里走出来,有顶的房子叫“榭”,不带顶的则叫“台”。轩辕黄帝叫他的妻子嫘祖用蚕丝织成衣服,让人们脱下身上的兽皮,叫人们不要光着身子,叫人们知道害羞。轩辕黄帝让他的史官仓颉造字,于是这世界有了文字。轩辕黄帝又让他的粮食官杜康造酒,于是酒气冲天,弥漫了后世几千年。轩辕黄帝又让他的乐师造出五律,于是有了音乐。轩辕黄帝在与蚩尤逐鹿大战时,面对大雾弥漫,遮天蔽日,又让风后造出指南车。 编辑:金苗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