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靳艳军 ‖ 《西安交通大学赋》

来源:未知 作者: 时间:2025-10-29

《西安交通大学赋》


‖靳艳军


古雍之地,周秦汉唐之墟;故邑长安,礼乐文明之壤。钟太华之灵秀,亲渭水之流淌。交通大学者,承百年薪火而欣荣,立千载名都而倜傥。其志在济民而经世,煌煌然挺立于西北而永恒;其本以立德而树人,昭昭兮辉映乎神州而名望。

溯其源也,肇自光绪廿三年。时维戊戌,新政初萌。盛宣怀公,曾奏请设南洋公学于沪上,欲开启为近代工科之先声。植实业救国之根脉,造黉门教育之真情。初设师范、外院而明“通达中西”;兼有中院、上院而为“学以致用”。育“仰观天文”之士,蕴“俯察地理”之能。及民国鼎革之变,致校名数易之行。或曰南洋大学堂以称谓,或曰交通大学校而冠名。然“饮水思源”之训未改,“自强求新”之心弥坚。及至抗战救亡图存,国家危难;师生负笈西迁,承救苍生。但见越江淮,渡江汉;涉秦岭,避烟峰。历千难而志不馁,经万险而益振兴。终于长安落址,遂有交大雏形。此一迁也,非惟校址之移,实乃精神之铸——西迁之精神,交大之校魂。曰爱国,曰奋斗;曰奉献,曰创新,表明学子传承代代,彰显校园花卉殷殷。

观其今也,校园广布,楼宇巍峨。兴庆校区,毗邻唐宫故苑,承古都文脉兴隆之厚重;雁塔校区,坐拥科教腹地,聚产学研用精华之新科。创新港校区,开未来学术之新局,映今日渭水之绿波。三校区遥相呼应,各擅其长;如三星拱月,共谱新歌。兴庆园里,古木参天而繁茂,碑刻林立而润泽。述百年之校史,展九域之功德。创新港中,赏当代学府之气象;楼馆场内,赞运筹排列之高阁。图书馆藏书万卷,浩如烟海;教学楼云程千里,高似天阶。春则桃李争艳,夏则槐荫蔽日;秋则桂香满径,冬则松竹迎合。实乃鲜花之良圃,雏鹰之所得。

论其学也,学科齐备而周全,实力超凡而卓越。工科机械,如大厦之栋梁;电器能源,造家邦之飞跃。盖有析物华之哲理,探索隐之高端;探宇宙之奥秘,宏筹展在日月。更有悬壶济世之学业,为苍生而救死扶伤;大国重器之尖锐,卫家邦而壮心如铁。为山河而赋力,创社稷而痴心工作;为群众而精心,为苍生而开拓事业。看科研二成果累累,教学有方;闻祛病儿喜讯连连,欢呼热烈。

电气工程,点亮九州,传能源之脉;材料科学,探微索隐,筑产业之基。理科为魂,如星辰之照寰宇:数学建模,析万物之理;物理探究,穷宇宙之奥;化学合成,创物质之新。医科济世,如仁心之暖苍生:临床医学,救死扶伤;药学研发,祛病除疴;公共卫生,守护民康。文科辅翼,如春风之和万物:经济学经世,察民生之需;管理学致用,促社会之兴;人文社科,承中华之韵,育家国之情。诸学科相辅相成,交相辉映,既重基础研究之深耕,亦强应用转化之实效,屡获国家大奖,频出科研硕果,

颂其师也,德高业精而由衷,甘于奉献而传继。昔有西迁之诸贤,舍弃沪上之安逸。赴西北不惧艰苦,用一支粉笔写春秋,以三尺讲台为阵地。虽筚路蓝缕,而乐在其役。今有鸿儒硕学,承先辈遗风而奋发;俊彦才能,担育人重任而砥砺。或埋首实验室,焚膏继晷,攻坚克难;或奔走产学研,牵线搭桥,服务社会;或坚守课堂,循循善诱,润心启智。“学高为师”之热肠,“身正为范”之情系。非独授知识之业,虔诚可贵;更传承做人之道,心慕英贤。以赤诚之心育栋梁,以淡泊之志守杏坛。如灯塔指引航向,如春雨滋润心田。

赞其生也,朝气蓬勃,志存高远。来自五湖四海,汇聚千载古都。承校训铭心而天下襟怀(1),启横渠臻言而家国为念(2)。存抱负而感恩,绘宏图而夙愿。于课堂上而凝神谛听,进图书馆中群书博览。社会中深入基层而服务民生,实验室不乏创新而放胆。心怀中华文脉,或赴海外交流;投身建设国防,即可探寻开眼。校园学识而励志,科技尖端而璀璨。永葆青春之朝气,与校之荣光相融;常树少年之襟怀,与国之未来相伴。实为民族之脊梁,乃是国家之所盼。 

夫当今学者,志存大师而非广厦;胸有齐家而意在青云。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群山耸立,可观俯瞰之心。交大百年历程,其爱国是底色;创新便为动力,其宗旨以育人。奉献以为追求,如泾渭水之不断,西迁既成既往,赏品行之为精。滋学子之缘情,如秦山之屹立;树黉门之声誉,似学府之校魂。

今值盛世,国运昌隆。继往开来,交大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学府再立新功。强学科之基,时代需求为导向;育栋梁之士,传名硕果是恢宏。创中华之名校,挤世界之行中。如太华之巍巍,跻身于高等之教育;如渭河之滚滚,齐名于规划之林丛。中国梦可圆,新篇能续;校园情可鉴,毓秀可躬。


注:

(1)承“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之校训。

(2)横渠即“横渠先生张载”,其创立的“关学”经典名句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作者简介:靳艳军,甘肃武都人,心理学博士,诗人、辞赋家。国内多所双一流大学特聘教授、博导,中国海归派成功创业者的代表性人物、国家级特聘专家、科技部创新创业人才。业余时间从事诗词赋创作及红学研究,10余篇赋被勒石以刻。部分诗赋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西、意、俄、阿、韩、蒙等十余种语言,也被众多书法家书写。目前已创作和发表古体格律诗词9500余首,辞赋260余篇,《红楼梦》文章162篇,兼有楹联、古代散文、新诗等文学创作1000余篇(首),各类作品150余万字。


编辑:一加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