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磨沟记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汪德兴 时间:2025-10-20
文/汪德兴 磨沟,因女娲伏羲滚磨成婚之传说得名。相传上古洪水肆虐,苍生湮灭,为续人类血脉,二圣立规,以滚磨为卜。天意昭然,石磨滚落,竟合一处,兄妹遂成眷属。自此华夏子孙,于斯土开枝散叶,烟火渐盛,由是繁昌兴旺,岁月长河,自此奔腾不息。 其地有“老人洞”等远古巴人遗迹,然先民来踪去影,岁月尘封,无可考矣。唯知后世战乱纷扰,四方移民为避灾祸,相继遁入此山。千百年来,不同文化、各异血脉于此交融汇聚,如彩墨晕染,绘就独特历史长卷,镌刻岁月沧桑。 浩宇苍苍,其星璀璨若珠,尽涵天地之玄理;长河悠悠,其风轻柔如缕,徐展历史之重帷。无数谲秘之景象,于山岚云雾间若隐若现,似幻似真,如诗如画,绵亘古今而不绝。至若磨沟胜境,山清水秀,云蒸霞蔚,林壑幽美,钟灵毓秀,宛如藏于深山之璞玉,散发独特魅力,引人探寻。 磨沟之源,始于高皇山。高皇山,又名高王山,史书称伏羲山,位于安康市平利县西河镇、老县镇和汉滨区坝河镇、关家镇四地交界处,为当地最高峰,与平利女娲山(又名中皇山)相距不过四五十里地,两山遥遥相对,若一对深情眷侣,相守相望,相看两不厌。登顶高皇山,极目远眺,群山连绵,层峦叠嶂,沟壑纵横。磨沟、高山沟、张沟、北河、水田河、郑家河、寺姑河、三岔河等诸多河沟,皆以此峰为轴心,或直,或折,各自向不同方向奔腾。这些河沟隔开的众多支脉和山岭呈八卦之势向八方延展,如巨龙蜿蜒、长蛇游走,或绵延数百里,或绵延数十里,其中一脉最短,呈扇状从山顶倾泻而下,在山脚开阔地带陡然收笔,形成一山嘴。收纳众多沟壑的两侧小溪呈丫字型在山嘴前汇流,然后似笔锋一转,晃晃悠悠向东北方向逍遥而去,是为磨沟。 两溪交汇处的山嘴有一石梁台地,其上曾有古寺高皇庙。庙之体势,雄浑轩昂,石基垒砌,坚实厚重,茂林修竹,古朴庄重。庙中供奉高皇老爷,庇佑当地百姓平安康乐。听老人讲,往昔庙中香火极盛,四方信徒往来不断。 烛火幽幽跳动,经卷同木鱼声相伴绵长;青烟袅袅升腾,梵音与祈福声交织回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庙宇易为学堂,改天换地,焕然一新,磨沟有了教化育人之所,两岸各个山旮旯里的放牛娃纷至沓来,自此书声琅琅,文脉延续,人才辈出 。 犹记吾初入校门,拾级而上,穿过一长方形天井院,入后排教室,见后墙之上还有残存斑驳壁画,虽历经岁月侵蚀,色彩褪去,图案模糊,然往昔辉煌仍可窥其一斑。 吾儿时足迹深印于此,一阶一石、一隅一落尽藏童欢旧忆。遥思彼时,无虑无忧,朝气蓬勃,书声琅琅若林间雀鸟和鸣,满溢希望与活力。课余,与童伴嬉闹追逐,欢声笑语回荡校园;课上,小手如林踊跃发言,思维相击火花迸溅,求知之欲若烈焰燃烧。杏坛之上,贤师执卷,谆谆教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犹记当年县乡组织统考,吾校曾有幸夺得第一,在全县几百所学校中脱颖而出,师生信心和动力倍增,一时传为佳话。一批批学子来来去去,毕业后怀志深造,奔赴八方。或为官造福一方,或为商驰骋商场,或为士镇守边疆,或成专家学者声名远扬,或成能工巧匠技压四方。皆为乡邦才俊,既改自身之运,亦为故土增光添彩。 然不知始于何时,变化悄然发生。校之生源,渐次凋零。昔日满座之教室,日趋空寂。上世纪末,原有革命、战斗、富强、繁荣四个生产大队并为一个磨沟村,分布各大队的几个教学点亦陆续并于此,但终未能延续昔日之辉煌,与他处诸多村学一般,磨沟小学难御时光洪流,亦遭撤并之运。 往来穿梭之点滴,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时光飞逝,今庙宇与学校皆已消逝,空余一片废墟。几方水灾过后留存的条石和残碑于斜阳残照之下静静躺卧,无声诉说往昔故事。数代人蹦蹦跳跳踏过的石板台阶空荡寂寥,被杂草遮掩。当年茂盛的树木仅剩几棵,随山风孤寂摇曳。鸟鸣枝头,声音凄凉,仿佛也在为逝去的岁月哀伤。往昔琅琅书声,稚嫩笑语,皆化作梦幻泡影,消散于岁月深处,只在记忆深谷偶尔回响,撩动悠悠情思,不禁黯然神伤。 磨沟不长,约十余里,然山水灵秀,别有韵味。平日溪水清澈见底,潺潺流淌,串联起大大小小数十石潭,潭水碧绿,宛如翡翠。盛夏之际,常聚光屁股孩童嬉戏其间,或游泳捉鱼,或嬉戏玩闹,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吾常溯溪而行,时而爬坡过坎,时而赤脚行于水中,自由自在,好不惬意。然暴雨过后,山洪暴发,浊浪滔天,出行常受阻。洪水过后,道路又中断,行走艰难,心中对大自然既敬畏又深感无奈。 磨沟往昔山高林密。记忆里堤岸多柳,枝干斜倚,千姿百态。后因人口骤增,地窄人稠,村民为樵采烧柴,建房垦田,与天争地,河岸林木渐被砍伐,殊为可惜。如今仅存大树数株,其中最著者,为一株巍然屹立于中游河畔的栓皮栎树——当地人称“麻柳古树”。树龄逾一千五百年,树干健硕挺拔,粗如高塔,需数人合抱;枝丫古朴苍劲,层层叠叠,冠盖如云;叶片青翠欲滴,密密匝匝,遮天蔽日。古树宛如沧桑且坚毅的高寿老者,气定神闲,默默守望磨沟子民。在乡人心中,古树集千年天地灵气,饱经风霜,已然成精成仙,为守护村庄之“神树”。每逢朔望之日,常有村民携鞭炮香烛来此,于树下焚香披红,许愿祈福,或倾诉心事,或求消灾祛病之神力。花开叶落,春秋代序。古树见证朝代更迭,看尽兴衰荣辱,于静默无声中倾听无数人间悲欢离合,斑驳纹理满载磨沟世代故事和情感记忆。微风吹过,树影婆娑摇曳,似与树下祭祀祈祷之人耳语诉说。 溪水长流,百转千折,时而静谧无声,如处子宁静;时而叮咚作响,若灵动音符奏响美妙乐章。磨沟经过王家埫、华家湾、鸭公坡,郭家寨、青檀崖,最后穿一段幽深峡谷投入汉水支流坝河的怀抱。此段坝河,又称西河,西河者,乃平利县北大门也,地理位置险要,交通便利。汉白公路修通前,坝河是平利与外界重要通道,彼时舟楫木排穿梭往来,满载山货,通汉江,达汉口,商贸往来频繁,一片繁荣景象,物阜民丰,盛极一时。 沟口临崖曾坐落一砖砌豪华院落,建筑格调既有江南风韵,又有徽派风骨,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尽显恢宏与精致。此乃江西籍汉口黄姓商人经商路过时看中此地风水,便停留下来置地安家所建,人称黄家大院。商人独具慧眼,利用坝河水运之便及当地木竹、构皮等山货原料,借磨沟水力兴办造纸作坊,制造火纸和皮纸。所产纸品质地优良、声名远扬,既满足当地需求,又远销他乡。时骡马嘶鸣,商贾云集,高朋满座,风光无限。 纸厂生意红火多年,恩泽数代人。然民国初年一场大火,无情肆虐,将工厂毁于一旦,昔日繁华瞬间化为灰烬。后在坝河上游汝河口(今兴隆镇镇政府所在地)建新厂,原地空留残垣断壁,被唤地名“老厂”。沉寂若干年后,平旬公路和磨沟通村公路经过此地,又是另一番热闹景象。 岁序更替,斗转星移。青山纵遮,难挡河水东逝;历史巨轮,滚滚前行不辍。方今工业化、城市化浪潮并起,不少人家子弟,各种机缘和途径迁往山外,于天南海北扎根。村中青壮年者,亦多背井离乡,在外务工谋生,老家磨沟亦人口渐稀,留守在家者,老年人居多。呜呼哉,战乱疾苦时,民众入山避祸;和平繁荣时,又离乡逐梦。 世道轮回,时移世易。所幸如今目之所及,田园风光,旖旎多姿。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炊烟袅袅,瓜果飘香,鸡犬之声相闻,蝉鸣鸟啼交混,俨然世外桃源。老家磨沟虽不复往日喧闹,但处处生机盎然、一派祥和景象。 通村水泥公路沿沟蜿蜒而上,如丝带缠绕山间,串联起村庄与外界的繁华。村民出行,再无往日泥泞之苦,亦无翻山越岭之劳。河堤兴筑,坚固雄伟,两岸百姓不再忧心水患,丰年可期。沟边坝地,新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尽是二层洋楼,白墙映日,黛瓦覆顶,鳞次栉比,高低起伏间尽显韵致,庄严肃穆中亦透温馨。山上散居各处之民,皆迁于此,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乡亲父老质朴勤劳,不喜休闲,田间地头常能看到佝偻身影点缀其间,或三三两两,或形单影只,忙忙碌碌却怡然自乐。时而林间传出悠扬山歌,饱含乡土深情;时而手机铃声乍响,打破乡野宁静。 沟之两岸,芭蕉山棕,郁郁葱葱,其宽大叶片,随风摇曳生姿,尽显蓬勃生机。沟谷坡地,垄垄茶树,层层叠叠,自山脚蜿蜒至山巅,如时光绘就之长卷,诗意盎然。新辟高标准农田,泥土芬芳,馥郁醇厚,此乃希望之气息,沁人心脾,令人心醉。田垄整齐排列,犹如大地铺展之诗行,字里行间,尽书丰收之喜,满载未来之憧憬。更有鹿场、猪场,鸡场,科学养殖,六畜兴旺有保障。西交大帮扶援建的香菇大棚,星罗棋布于绿野之上,如列阵之军,井然有序,撑起乡村致富之宏伟大业。正是:干部村民齐心协力,一笔一画,有力书写乡村振兴之篇章;一心一意,精心描绘新农村之美好蓝图。 今岁夏,默守千年之古树亦倏然“走红”,频频登上中央及省市媒体,成乡村振兴之亮眼符号。近年古树焕新颜,不复红绸缠身、香火缭绕,转而成为文化科技下乡、志愿服务下乡之阵地,亦是政策宣讲、科普宣传、村民议事、医疗义诊之场所。夜晚树下常常人头攒动,谈笑风生。或开宣讲会说政策,或设故事会谈变迁,或聚议事会解纠纷,或办音乐会悦人心。 古树枝繁叶茂,见证乡风移易;村民欢声笑语,传递文明暖意。焕然一新之古树不仅让村民幸福感、获得感深深扎根,更令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随绿意滋长,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精神动力,古老磨沟在新时代的春风里焕发勃勃生机。可谓新村建设,由表及里、内外兼修;山乡发展,由点到面、形神兼备。家乡巨变,有目共睹,可喜可贺。 吾自儿时懵懂无知,在田野间追逐蝴蝶,在溪水中翻找螃蟹,尽享童年欢乐。到青春意气风发,怀揣梦想踏上求学之路,从负笈苦读挑灯夜战,到立业功成历经艰辛,终有所成。想当年,沿磨沟,下王家埫,爬鸭公坡,一趟趟穿梭其间,寒来暑往,岁月更迭,不知磨破多少脚底老茧,留下多少汗水与足迹,可脚步愈发坚定,信念愈发执着。数年过去,青春不再,然心中对故土眷恋之情,初心从未更改,且随时光流逝,愈发深沉浓烈,如陈酿美酒,越久越香醇。 磨沟,恰似岁月精心编织之诗篓,内藏古老传说,沉淀千年智慧;外显新生气象,焕发蓬勃生机。过去与现在于此交融,传统与现代相互辉映,共同勾勒出独特魅力与风采。吾静立时光长河之畔,将其故事细细品咂,字斟句酌,深深读透,叹服于其神奇魅力,赞颂其无上荣光。 衷心祈愿,老家磨沟紧紧把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昂扬姿态奋力搏击,在新时代续写绚丽华章,未来一路繁花似锦、愈发灿烂辉煌。
编辑:西亮 责编:小木 终审:慕瑜上一篇:西安月照天山雪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