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念皆欢喜——忆王庆老师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刘雪琳 时间:2025-09-19
佛前的桂花开了,是丹桂,细碎的缀满枝头,这香气漫过秋日的午后,是清静、是吉祥。 此刻我听人们说事。说人事,说坏事者居多,人以类聚见怪不怪了。人难免被人说不是。说人好话者少,说到动情处少之又少,卫红便是其一。卫红说您是一个好人。原话是他几人紧赶慢赶来到您家门前,都没能与您说上最后一句话,站在您家门前的水泥路上听乡亲说您好人西去。说您菩萨心肠,是个好人,一个好老汉。他哽咽着转述一路见闻,说世人对您的评价和肯定。 王庆等人向彬州大佛寺捐赠作品 卫红又说您这几年默行在明圣宫、召公祠、张载祠、大相寺等地立碑写赋,说您捐助环卫工米面粮油,捐款修路、资助学生……一声叹息!咋就不对自己好点,给别人写这写那,到头来给自己写了什么?结果是让别人怎么活的喟然。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卫红发福的身材及不过他泪眼婆娑,他要把与您来往的十年情谊和帮扶沉淀后再说。满座入眼人感慨他的脆弱。卫红是谁?熟悉的人称他屈胖子,仗义疏财。此时情真的他忽略了您佛前叩拜一心供佛的虔诚与悟道的真诚。 卫红的话匣子打开,引起身边几人想起与您悉数的往来。一圈下来感慨您凡夫俗子般承欢父母膝下的叶落归根,最终成为友人口中不忍卒读的文章,有一刻您让我们超越了对死亡的认知,想想是您对血缘亲情信仰的力量。 您走得突然,后劲很大,在我知晓的范围内有人诉说、有人嗔怪、有人埋怨。这些都不及村里人对您这个老汉的称赞。而我与您交往的点滴比起大伙少之又少,怎能在人前诉诸,只是窥得他人故事一二补充对您的印记。 记得五一假期,我从弥陀寺回来有两日,您打电话问我忙不忙有事要打扰。说是发一篇文章过来看后再议,文章里有一些内容还把不住,需要再琢磨,以我年轻人的想法来斟酌一下。话毕发来“歌入诗史情堪离骚——试论《悦公歌》与《离骚》之比较”一文。您的电话让我震惊,文章更是让我肃然,提醒自己谨慎对待此事。看其内容是您将两作品的数字多寡从体量上给以首肯,《悦公歌》以358句2506字冠绝汉语诗坛韵诗之首,是时代的产物,也是诗人特别气质的结晶。赞其作者对诗歌史透彻了解和歌行体深谙与熟稔的运用……文末您说还需更多的专家学者深入地研究和评价,望读者对作者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作者再鉴。我对文中不理解的语句和词组向您请教,也将其中个别内容稍加调整。如何解析“更(经)黄卷青灯”“冠绝”“藏冠”几组词语征询您的意见。您说:“你先改,我再酌。” 再改又有两处不能确定,您说:“明白。认真。请人再酌。” 也是弥陀寺回来后知晓您已病重,上文传您后,不敢轻易发消息打扰。八月初随康老师再去探望您,您的精神假象看来是安慰大家的心意所在。那日您说,个人文字和功绩对自己算不上什么,给他人能写能画说明自己还有作用,还有心愿未了。看着说话中您认真得让人心悸。隔几日您发来《太水村三记》和《林檎树碑记》的初稿,嘱托前篇是给卫红以后出书用,后篇为凤翔张载家立碑用,望留存只读不传。 仔细想来,病重的您一直在笔耕不辍。您对疾病是轻视的、决绝的。您说人轻于鸿毛的死,比起合同于道的生,放眼大千世界都是微不足道的。您时时思考生命的无常和尽头,抛却名利写就身后的温情,幕幕真切如在眼前。 您写“以文载道”,是跨越时空对个人精神进行诠释和弘扬。又以“合同于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保持心态平和、减少欲望、达至形神俱进的内外兼修之法。您将两幅字送我学习,暗喻我做人做事,再想惭愧得心里不是滋味。 王庆等人在西安市临潼区参加图书捐赠活动 教师节当日,我发消息致敬身边的师者。您未回复,心想这是您的常态,惯例是您看到后会回复的。同一天康老师发消息说,他驱车在三千公里之外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更寺,那里有您未了的心愿待他完成。“金沙梵慧情三界,德更月明映九州”,此联不知是您第几次结缘寺院,第几次倾情赠予。康老师发来德更寺的照片、对联的效果图以及你们的聊天,都在常态。说他去时,您还说:“谢您,辛苦了,还要劳神花钱。”施工过程中康老师发给您视频,您还说:“辛苦了自己人,吃饭了没有?好施工不?感谢不尽!对方热情不?主要是自己人。”康老师一一回复您。病中眼疾的您是如何写出“人生大事,您不糊涂,创造您是认真,成绩是巨大,佩服代问候并期待”。末了的末了又说:“太感谢康老师,人生好像又有一定境界。”成了你们最后的对话,谁能想第二天上午您就故去了。 康老师说过:“人生有几个知己朋友,能和您说上几句心里话,能帮助您在心理上得到安慰,也算是一种享受生活,人生不过如此简单。王庆先生就是一个。”远行德更寺挂联,成了你们亦师亦友相互关照的最后行为,冥冥之中映照你们心事互通,善愿归处交心的贵地。 您说过名利皆为身外之物。做人,能帮一个是一个,过身就好。好是什么?是人在难处的平安、顺利、希望,是舍与得,是施与受,是皆大欢喜背后您上能慧下的菩提心。佛家常说欢喜,是脱离对外在事物的依赖,从内心生起不随境遇变迁的安定愉悦。是一种与智慧、慈悲相伴的生命状态,而非世俗层面由欲望满足带来的短暂快乐。您的欢喜超越生活的物质享受、名利达成,不为失去而转瞬消失的豁达;您的欢喜是内心自足利他之喜,众生一体与人为善无有杂质的洁净。将世俗短暂的快乐转向内在生命觉醒,在智慧与慈悲中活出清明、平和与温暖,以千金散尽的热爱方式喜度人生。何谓悲凉又何谓洒脱?回看世事无常,留一念欢喜,是您醒世的最好答案。 此刻看花闻香清雅,感受佛前的清净、吉祥与恭敬,是佛法之香惠及身后的福报绵长,是心有所念皆欢喜。 编辑:文平 责编:一加 终审:张建全上一篇:段智初诗歌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