翘翘板凳记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马俊惠 时间:2025-08-21
文图/马俊惠 家中角落安坐一张木凳,默默无闻,却分明是一段时光的凝固。它身量仅盈尺,榫卯咬合如天工,其形尤妙,两头微翘,宛若从自然弯木中直接裁下的一段温顺弧度。当人坐下去,如落云中,那弧度便轻轻托住身体,妥帖无比,这祖传的“翘翘凳”,已伴我家四代人穿越尘烟。 这“翘翘凳”,恍若新月含露,非止于形,竟凝定着整个家族的呼吸。从太爷手中诞生,便常随太爷出行,是树下纳凉时片刻安稳的栖息。至爷爷时,它便成为肩头常客,随其出入街市,成最方便“坐驾”,或走累了随处歇脚,小小凳子在吆喝与讨价还价声里沾染烟火气。曾有路人出两块银洋求购,爷爷抚其温润如抚故人,摇头谢绝——物之贵重,早已超出实用,它成了爷爷出行路上无声的伙伴。 父亲与“翘翘凳”的缘分更深些。少时,凳子又幻化为一匹灵巧木马,驮着他幼稚的幻想奔突于庭院,日日摩挲,竟成了他掌心熟悉的玩伴。待父亲担起生计,它又回归本分,成为父亲的舒心“坐骑”,追随他辗转于铺镇、武乡镇、汉王镇各集市间,父亲坐上它,销售他亲手种植的土特产和编织的箩筐、草鞋,特别安稳和富有自信心。在人民公社人声鼎沸的会场中,在观看庙会演出的舞台下,在夏荫如盖的浓绿里,“翘翘凳”默默承受着重要使命。一次远赴“十八里铺”卖草鞋,又遇爱物者执意相求欲买,父亲护紧“翘翘凳”,说“这是祖上的魂,是几代人的宝贝,给多少钱也不卖”,父亲认为先人既未舍弃,我辈岂敢轻易相离? 岁月悠悠,后来这木凳流转于我们姊妹手中,俨然化作庭院孩童们争抢的 宝物,或争坐,或争当木马骑。旧日玩具稀罕,它便成了快乐化身。幼童们为争坐其上,常闹得不可开交,小小的木凳上,也曾盛满幼年纷争的喧闹与欢喜。 终于,时代车轮隆隆碾过。道路四通八达,公交车开进村落。人们远行不再肩挑背负,也无需随身携带这样一只凳子。琳琅满目的新奇玩具,亦迅速淹没了旧物朴素的微光。 “翘翘凳”遂退守家中一隅,隐入尘烟,却更显出传家之宝的沉静分量。它静默,却比任何喧哗更接近永恒。多少回,我于灯下凝神细看,那凳身斑驳处,仿佛叠印着太爷树下闲坐的侧影、爷爷集市上紧握银元的指痕、父亲幼年推着它奔跑的笑声……那经年累月温润的包浆里,叠映着四代人手掌的纹理,浸润着岁月深处无声的叹息与笑意,那每道木纹里,都藏着祖先人的体温与智慧。这小小木凳,俨然是盛装时光的容器——其中所载,岂止是几代人的悲欢?它分明是物性对人情最深切的回应,在无言里见证着人间沧桑。 如今它独踞老屋一隅,那红瓦之下,俨然成了它最后的厅堂。月光悄然爬上它沧桑的脊背,如同为它披上银纱。它送走了一代又一代人,自己却安然留驻,在静默中承受着敬意与怀想。纵使眼前沙发软椅华丽如云霓,又何曾能替代这木凳所承载的轻盈灵韵?那通身散发的,是与世无争的恬淡。 此凳虽小,其上微翘的两端,却倔强托举起了我家四代人的日子与灵魂。它何尝不是一部活着的家谱?它用沉默记载着四代人的足迹,它用木纹镌刻着华夏农耕文明的密码。它不言语,然而它存在本身,便是对流逝最好的抵抗——原来最深的记忆,常常静默于墙角;那最重的家史,有时竟轻巧地托于一把木凳之上,在光阴的尘埃中熠熠生辉。 我知道,终有一天,我也会老去,这小小的凳子会讲述着未完。当子孙们抚摸那温润的木纹时,或许能听见四代人的心跳,在时光深处悠悠共振。 编辑:西亮 责编:晓佳 终审:慕瑜上一篇:塞上风云三千里 人间清凉八月天 —— 我的大同之旅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