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西沟观瀑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戴相华 时间:2025-07-16

文图/戴相华

站在九天飞瀑前,水与石搏击溅起星星点点的浪花,被风吹散开来,即便在二三米外,亦能感受到沁入肌肤的丝丝凉意。仔细端详,发觉这道瀑布并非常见的飞流直下,而是呈S形蜿蜒,似一条盘踞于山间的白龙,向世人诉说着它的沧桑经历。

49fc4a7ac0e43a22d95408bbc4ea075.jpg

农历“小暑”前夕,应友人之邀去西沟玩。西沟位于南郑区红庙镇西北部,平均海拔达千米,境内重峦叠嶂,植被茂密,泉溪交织,鸟鸣啾啾,是个山环水绕的自然村落。时值盛夏,高温少雨的闷热天气,让生活在小城的我早生逃离之意——西沟凉爽宜居,无疑是消暑的好去处。

周末一大早,我们驱车直奔红庙方向而去。行至喜神坝街口右转,驶过红星桥便进入西沟村。刚一进村,便见板板桥河笑脸盈盈,就像一位俊逸使者,迎着我们疾速奔流而来。逆流而上,水面浮动着碎银般的粼粼波光,与盘绕的乡村公路缠缠绵绵,将沿途的民居、庄稼和炊烟裁作秀美风景。村落被群山拱卫着:尖山、马鞍山、麻柳崖、罩面山、刀背梁和团堡山,如同忠诚的卫士将村子围拢成一口井的模样。山中的泉溪汇聚成河,那河犹如一把锐利的刀,将一块谷地切割成两半。沟谷中,村人或逐水而居,享受水的润泽;或傍山而存,依靠山的庇护。人家星罗棋布地散落在山的褶皱里,宛若一幅宁静的田园画卷。

这地方对我来说并不陌生。7年前,有人在此流转了数百亩土地,种上了大片的苗木花卉,其中粉黛草最为引人注目。一夜之间,它声名大噪,成了网红打卡地。彼时,我和摄影大咖闲云、自悦等朋友常来这儿拍照。那些盛开的粉黛草如同天边的云霞飘落人间,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我们用镜头记录下它们每一个美丽的瞬间——那无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好见证。

最近的一次是今年4月初,我和单位同事来此,协助镇、村开展防火宣传及矛盾纠纷排查工作。进村入户途中,见河岸的油菜花正肆意绽放,洋洋洒洒地铺满了整个田野,好似大地身着的金色华衣,美得令人心醉神迷。河畔地坎布满了蒲公英,它们极像大地派出的小精灵,带着希冀与活力,等春风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因有任务在身,我们不敢贪恋美景,走马观花般浏览后便匆匆离去,心中却留下“好山好水看不足”的遗憾。

三个月后的今天,我们又见面了。这是个雨后初晴的日子,天空蓝得纯粹而深邃,恰似海洋倒置在苍穹之上,又仿若梦幻之境向大地伸展。白云像是被随意挥洒的棉絮,一朵朵、一团团,蓬松而洁白。它们在蓝天的怀抱里自在游弋,动如奔腾的骏马,静似横卧的山冈。空气经雨水濯洗,焕然一新。每一次呼吸,都似啜饮天地间最纯净的琼浆——青草的清香和花朵的芬芳交融,沁入肺腑。吐纳之间,好似在身体里开辟出一条通往自然深处的通道,须臾便完成了一次新生:涤尽尘埃,散却阴霾,只存留澄净与清爽于心田。

村人见到我们,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我们做客临河的一户农家,那家人的房前屋后种植了许多花,好像生活在一片花海中:紫色的绣球花团锦簇,粉色的秋英随风轻舞,红色的烧饼娇艳欲滴,黄色的葵花笑容灿烂……山间草木被雨水浇洒后愈显苍翠欲滴,仿佛大地涌起的碧波绿浪;田里的玉米与秧苗竞相吐翠,将生命的希望泼洒成浓绿的诗行。盛夏的骄阳在此被浸染成沁人心脾的凉意,令人通体舒泰。

短暂休憩后,心念便引向了板板桥河。在村民雷沛的引导下,我们渐渐靠近响水潭。举目遥望,九天飞瀑宛如垂落的银练,又似青山珍藏的秘卷,缓缓铺展一轴清流,呈现出一幅永不干涸的流动壁画。及至近前,恍然已入画境。那水,恰似大地经脉中律动的血液,立于绝巅,纵身跃出形骸的桎梏,于坠落中觅得从容,在破碎里迸发华章,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它的一生,是一场以壮烈奔赴及至粉身碎骨写就的浪漫诗篇。

雷沛年逾五旬,自小在这儿长大,这方山水哺育了他,他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他告诉我们,这条河发源于海拔1500米的麻柳崖和火焰坝,从发源地到这儿共有九道瀑布,眼前的这道是终章,故九天飞瀑。它的落差十米有余,溪水从陡峭的山崖上急泻而下形成瀑布,声若巨雷,汇聚成百平方米的潭,响水潭之名便由此而来。从这往上数的第四道瀑布,很是别致,溪水从悬崖上开出一条宽一尺、长十米的流道,悬空坠落时,气势非凡,壮观无比。

然而,前年初秋的极端天气,彻底改变了河流的模样:连绵的暴雨导致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泥石流如巨兽般碾过,所经之处,陡崖被生生削平,瀑布群支离破碎——眼前这道瀑布亦未能幸免,跌差骤减三四米,又逢今年干旱,昔日的雷霆万钧之势已不复存在。更令人扼腕的是河中的野生小鱼,曾经多如繁星的木叶鱼,全都被浊浪、泥水呛死了,而今竟然绝迹……雷沛语调低沉地讲述这一切,末了一声叹息:“往年鱼影如云,如今鱼踪杳然。”他的叹息仿若石子坠入我们的心河,激起层层痛惜,久久不散。

河谷里,孩童们擎着水枪追逐嬉闹,清泉般的笑声溅落在卵石上。他们明澈的欢愉里,映不出河流伤痛的阴影,唯有对水花最本真的亲近。或许是孩子们单纯的快乐触碰到了雷沛的隐痛,他便邀我去他家小坐。离开小河时,他指着河道轻语:“去年买回百余尾青鱼苗,放入河中,盼望它们能活下来,繁衍生息,让这条河找回些往昔的灵气。”闻言,不禁让人肃然起敬:他的这一细小举动,看似波澜不惊,实则饱含着对脚下这片土地深沉的爱——那投入清波的,何止是一尾尾游弋的生命?分明是一粒粒沉入河心的种子,在幽暗与光明的交界处,悄然孕育着未来的粼光。它昭示着:当人类俯下身来,以指尖的微力去弥合自然的肌理,这小小的修补,不仅是对山川大地最长情的告白,更是将目光投向时光深处,一份关于生态复苏的殷切期盼。

不多时,我便踏进雷沛的院落。檐下蜂桶密布,约有三十桶。他坦言自幼与蜂为伴,山泉野花酿就的蜜,是时间沉淀的甘甜,亦是生计的依靠。房前屋后,椿、梨、桃、李等树木次第排列,像是大自然的馈赠。最多的要数杜仲了,有百余株,躯干虬劲,枝繁叶茂。尽管杜仲皮目前售价不错,他却不肯动刀:“树是鲜活的生命啊,剥皮即死。咱虽是小老百姓,但这点生态意识还是有的。”在他心中,这些树木并非换取钱财的东西,而是相伴经年的故友。树影婆娑里,他守护的何止是杜仲,更是对天地间所有草木的珍重与怜惜。

他家背后还有一条河,因河床两岸布满了榛子树,村人便叫它榛子树河。这条河是村民们赖以生存的汲水地,也引得城里人假日驱车来此取水。雷沛对我说,20多年前,他利用纯净充沛的水资源,在河畔建起大鲵养殖池。自那时起,他与此河便结下了无声契约:溪流汩汩奔涌,馈他以丰饶收入。流年暗换,现今大鲵养殖风光散尽,只剩数尾母鲵静伏于池。然他对这条河一直充满了感恩,犹如那潺潺水声一直在他心中留存。

我们漫步至榛子树河,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比板扳桥河更为袖珍的河流。准确地说,这是一条灵动的小溪。小溪如练,自高处逶迤而下,水声清越,似在低吟自然的歌谣。溪畔野草杂生,自得其乐地散漫生长;野花亦自在地开着,洁净清雅,似乎洗尽了尘世污垢。溪中乱石堆积,露出水面的石上长满了青苔,柔柔地诱人抚摸。苔间簇生着石菖蒲,叶子似被水梳理过的绿绸,柔软莹亮。它们与溪流相伴相生,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生态画卷。

小溪源自山大沟深的西沟崖。那里树木蓊郁,人迹罕至,唯有鸟儿欢歌,此起彼伏,正应了“林深无人鸟相呼”的绝妙意境。我静坐溪畔,听溪流淙淙和着鸟语,看芳草萋萋映着莺飞,顿感烦扰尽消,唯余一片清宁。

少顷起身,沿溪行走,便见峭崖上的清流一跃而下——五米高的绝壁,成就了它由溪至瀑的涅槃。我立于潭边,见飞琼碎玉般的水花四溅,溅起山间特有的清凉与甘甜。水雾里氤氲着菖蒲的辛香与青苔的幽冷,织就一幅流动的纱幕。水帘纤细如美人腰肢,风起时,显露出惊人的柔韧,似楚宫细腰的舞者,在岩壁间舒展摇曳,袅袅娜娜,风情万种。

“这瀑布啊,早年如银龙出涧,大得很哩!”雷沛说道,声音里夹着一丝惋惜,“这些年越来越小,眼看就要断流了。”他的手指抚过干燥岩壁,那里留着明显的水位痕迹,像时段刻下的年轮。我凝视着消瘦的瀑布,发现它虽失却了旧日的雄风,却在石罅间练就了穿岩的智慧——每一道细流都成了执着的银梭,在苔藓织就的绿毯上绣出迂曲的轨迹。

这好似生命的寓意:当外在的壮美渐褪,内里的韧性反而愈发清晰。就像那些被年月打磨的灵魂,终将懂得:真正的奔赴,不在于声势浩大,而在于永不断流的执着。溪流淡泊盛衰,山石亘古默然,唯有向前的意志,能在岁月的河床上刻下印记。

我俯身察看,见溪涧有的地方已断流,唯留石上清痕——那是溪流以水为刀镌刻的证词。它终将远去,却将澄澈铭于石间,亦烙入人心。生命何尝不是如此?所谓生命,正是被自然之手削凿,又被自然之心珍藏的旅程;纵使行至末途,也要在岩隙间留下一脉清光,以此昭示:生之尊严,便是面对枯竭的威胁,依然坚守初心的明净。

我掬起一捧水,清流在掌心聚成一弯微颤的明月。饮之,凉意倏然滑入喉间,鲜甜如春之私语,在唇齿间流转。恍惚之际,觉得自己喝的不是寻常溪水,而是大地的精魂,是凝固的星光,是液态的光阴。

一滴水,便是一段旅程的缩影——自云霓凝结,沿山脊奔涌,在石上凿出年光的屐痕,最终汇入我手中。饮下的刹那,仿佛与万物达成了某种契约,以水的清澈,照见生命的本源。

返程中,我在想:从九天飞瀑的颓势到山中溪流的消瘦,从往日的大鲵云集到今朝的鱼影寥落,山川无言地刻录着人类文明进退的痕迹。我们在追逐瞬息的繁华,却忘了丰沛的河流会枯瘦成大地泪痕。唯有以珍爱生命之心呵护每一条河流、每一道瀑布,方能令水脉永续、生灵不息。

天地以默示大美,亦以寂承大痛。真正的生态觉醒,始于俯身掬水时指尖颤动的敬畏,长于对一草一石的细微怜惜。当人类终于懂得自己不过是自然血脉中的一滴,每一次呼吸便有了对万物的庄重承诺——这诺言无声,却足以护佑飞瀑不竭,江河长清。


作者简介:戴相华,陕西省作协会员,汉中市南郑区作协党支部书记、副主席,南郑区高层次人才专家服务团成员。作品散见于《解放军报》《延河》《陕西日报》“文学陕军”《衮雪》《汉中日报》和“读书村”等报刊、网络,多篇被《人民日报》“人民号”“新华网”和“学习强国”转载,散文集《且行且悟》入选汉中市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

 

编辑:西亮           责编:晓佳           终审:赵梓希

上一篇:懵懂的青春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