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再见,红寺湖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 时间:2025-03-28

“红寺湖畔花飘香,我们是校园的读书郎……”每当这首小学校歌的旋律在脑海中回荡,我的思绪便不由自主地飘向外婆家附近的红寺湖。那是一片承载着我童年记忆的湖水,是一片独属于我的天地,是我永远的牵挂。
  记忆中的红寺湖很大,大到每次去外婆家都只能窥见它的一角。湖面平静如镜,远远望去,仿佛一块被四野环抱的碧玉。小时候我总以为它是一潭死水,直到那次外婆带我去钓鱼,才让我真正领略了它的魅力。
  记得那天清晨,外婆早早地叫醒我。简单吃过早饭后,我们沿着蜿蜒的小路来到湖边,晨雾还未散尽,湖面上漂浮着一层薄纱般的雾气。外婆熟练地支起鱼竿,我好奇地打量着四周,一切的场景收入眼底。湖的东西两侧水天相接,看不到尽头。忽然,远处传来“呜呜”的汽笛声,一艘白色的小汽船划破湖面,从远处疾驰而来,又在“呜呜”声中远去,这一切看起来是多么不合时宜却又合情合理。平静的湖面顿时泛起了层层涟漪,画面一下子活起来了,声音渐渐远了,波纹渐渐淡了,很快一切又恢复了平静,似乎那小船从未疾驰而过,似乎那突兀的“呜呜”声也从未响起,一切都没有改变。
  湖的北面是连绵的青山,站在湖边只能看到最高的一座。对岸的房屋依山而建,黑瓦白墙,零星地点缀在半山腰上。每当夜晚来临,临山的人家点起了灯火,我时常在想这也算是一种别有风味的隐居吗?真想去对面瞧瞧,从对面看这边又是怎样的画面?清晨,当雾升起时,远山、树木和房屋都笼罩在一片朦胧中,炊烟与雾气交织,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水墨画卷。我才真正感受到刘禹锡笔下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美。红寺湖虽不及洞庭湖,然而红寺湖带给我的却价值千万。
  红寺湖的南面则是广阔的田野。这里一年两熟,每到三四月,金黄的油菜花便成了红寺湖最动人的风景。记得那年春天油菜花盛开,远远望去,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又像是大自然撒落的碎金。微风拂过,花海泛起层层波浪,恍惚间,那些摇曳的花朵仿佛化作了翩翩起舞的仙女,向我微笑招手。走近细看,浓郁的花香扑面而来,在那一刻,我仿佛也变成了一株油菜花,融入了这片金色的海洋。
  可是,这样的美景却并不常见。更多的时候,我是被叫去插秧的。挽起裤腿,弯下腰,左手握着一把水稻苗,右手将苗子插入泥中,一步一插,重复着这个动作。腰酸背痛时,直起身来,望着平静的红寺湖,让微风拂去些许疲惫,然后继续劳作。
  今年,我再次来到红寺湖。眼前的景象既熟悉又陌生。记忆中低矮的房屋已经变成了三层小楼,曾经的泥泞小路被修理得整整齐齐,湖边也竖起了“禁止捕鱼”的牌子。这些变化让我感到既欣慰又失落,既陌生又熟悉。时值寒冬,自然看不到油菜花盛开的美景。我站在湖边,望着这片承载着我无数回忆的湖水,心中泛起一股淡淡的惆怅之感,不知下次相见会是何时,不知下次相见又会是怎样的改变,每一次的离开,我都会在心中默默地说一声再见。这不仅仅是对红寺湖的告别,更是对童年记忆的告别,红寺湖见证了我的成长,承载了我的欢笑与泪水。不管它未来如何变化,红寺湖在我心中永远是一片纯净的天地。
  如今,又到了油菜花开的季节。我想红寺湖畔的金色花开得如过去般灿烂,湖面一定如过去般平静。只是原来的小油菜花田,如今已经变成了著名的旅游景区,它等的人不再单单只是我一个人了,而是更多的游人。时光荏苒,细细回想,好像我已经多年没有见过它最美的样子了。于是,我不禁问起自己:你还在犹豫什么呢?
  三月,我要再去看看红寺湖的景。
  三月,我要再去看看那片金色的油菜花海。
  三月,我要再次拥抱这片承载着我童年记忆的土地。
  再见,红寺湖。我们很快会再相见。

编辑:北月

上一篇:柴垛记事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