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柴垛记事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 时间:2025-03-28

如果说改革开放后江南水乡消失得最快的是什么,那肯定是柴垛了。水乡人家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柴自然是排在第一位的。
  有柴垛的地方就有人气,就有人家。水乡人家柴垛是要像模像样的,因为那是一家的门面。有柴垛就有欢声笑语,家里的柴垛往往倚墙。柴垛一多,就多了缝隙,而这缝隙正是我们孩子当隐蔽物捉迷藏的藏身之地。新垒的柴垛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秘密小世界。躲猫猫时,彼此挤在一起时,捂着嘴偷笑,头进去了,屁股撅着在外面,屁股进去了,沾着柴屑的头露在外面,引人大笑。
  柴垛让我们童年的生活从不乏味,让我童年的生活充满了刺激和无限可能。童年乡村的柴垛是温馨的,在淡淡晨雾的缭绕下,是最本真的安乐窝,是狗猫生崽、鸡下蛋的暖窝天堂。
  柴垛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春夏的柴垛,阳光透过屋檐投下斑斑光影,一只蝉正驻足在柴垛顶上欢快地鸣叫,引得我紧张的双手合十扑向柴垛。
  夏日的夜幕刚刚拉开,柴垛里的虫鸣鸣声一片,宛如一首悠扬优美的抒情曲,让我沉醉于大自然的和谐之中;当各个柴垛的虫子应声共鸣,又仿佛是一场独特美妙的交响音乐会,让我陶醉。
  秋天的夜晚,万籁俱寂,柴垛里蟋蟀的“吱吱”“啾啾啾”的叫声与墙角落纺织娘发出的节奏声,宛如细细秋雨,轻柔而绵长,给我带来了浪漫想象。
  冬天的柴垛,那“啾啾”的虫子声带有忧伤的低鸣,仿佛是对短暂生命的留恋、悲叹,在向人类轻声地告别。在寂静的夜晚里,总能触动人们柔软的心底。
  柴垛是水乡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那时的水乡人家家家都有柴垛,田野和村庄,河边和树下,屋前和屋后,稻草垛和麦草垛,去年垒的,今年新垒的,星罗棋布,如繁星点点,把江南水乡的农村浸染得五彩斑斓。最美的时候,是太阳西斜的时候,夕阳泼洒,这时柴垛就染上了金色,随着柴垛的影子缓缓拉长,就一会儿时间,影子仿佛短了一截子,洁白的云朵飘来飘去在等待心语,家家的袅袅炊烟与饭菜香的味道缠绵着,悠悠地升上天空。
  每当水稻和麦子成熟,收割起来一小扎一小扎经过机器脱粒后,生产队就会把稻麦柴按人头分给各家各户,这也就成了各家一年烧火做饭的主要来源。
  垒柴垛需要经验,更需要技巧,会垒完美的柴垛才是合格的农民。垒柴垛首先要选择场地,为了确保柴垛通风干燥,防止底部受潮和雨水侵蚀发生霉变而坍塌,绝对不能垒在低洼处。合格的柴垛即便烧火做饭时柴火不够,心急火燎在柴垛中间或下面抽空,柴垛依然能纹丝不动。
  我父亲是垒柴垛的高手。他说,垒柴垛需要均匀用力,掌握轻重平衡,特别是扎柴垛顶的帽子,不当几十年农民是学不到这技巧的。他训诫我说,会不会垒柴垛也是能不能娶到家小(老婆)的主要标准之一。还真是这样的,村里好几位小伙子还真因为不会垒柴垛而被女方父母嫌弃,成为村里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我没有垒过一个真正的柴垛,父亲的训诫我只当风吹过,哪有心思学这玩意。在父亲眼里,我是长在河滩边上的一棵歪脖子树。照他的话说:“是个坐没坐相、站没站样,一天到晚不知道在想啥的二流子。一生下来就不像干农活的料。”
  母亲生怕父亲老是给我唠叨不停,就支开我去干别的家务,更多的时候母亲给他当下手。两手掌满老茧的父亲,赤脚开始铺垫、接应、夯实,只见母亲侧着半个身子灵巧地在柴垛下,把握着甩柴的力度和节奏。柴垛越堆越高要收尾,父亲逐渐把柴垛收缩,最后做成滴水状,这样雨水才能倾泻而下,即使遇上大雨,里面也能保持一点不湿。
  我家的柴垛大的像蘑菇,比房子还要高,垛腰圆硕,小的像小家碧玉,亭亭玉立。站在大的垛顶上,那田野,那劳作的父老乡亲,那人踩过的一条条路,尽收眼底。
  柴垛的时代早就离我们远去,这是时代的变迁,但承载的这份记忆和情感,这份乡愁,这份烟火味,永远在我心中安静地流淌,正如白居易笔下撩拨心弦、永远品咂不尽的著名诗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编辑:北月

上一篇:《流声:中国姓名文化》(连载15)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