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用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激活文化与传统 中国人的大局观(连载99)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 时间:2024-06-03

西汉建立后,在历法上承袭秦制,仍实行“颛顼历”,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实行历法改革,废“颛顼历”,颁行“太初历”。我们今天的历法,是在“太初历”的基础上不断修订改进而成的。

历法是随国家意志存在的,国家政权强大而稳定,历法才会统一应用。

“古六历”最大的区别,是“岁首正月”设置的不同。

中国古人以“冬至日”作为一年之中的首日。冬至这一天,阳气由地心上行,因而称之为“一阳”。古人描写这一天的诗很多:“今日交冬至。已报一阳生,更佳雪、因时呈瑞。”“一气先通关窍,万物旋生头角,谁合又谁开”“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冬至大如年,纳履添新岁”。“二阳”在小寒与大寒之间。“三阳”特指“立春日”。“三阳开泰”这个成语,指的是从冬至开始,阳气由地心上升运行四十五天,在立春这一日浮出地表,润泽万物生长。以冬至为一年的首日,与西方历法中的元旦,相差八九天的时间。这不是天象的差别,而是观测者所站的地理位置的差别,中国古人是站在黄河流域,更具体一些说,是站在渭河流域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

冬至所在的月,依农历是十一月,“古六历”中,“黄帝历”“周历““鲁历“都是以冬至所在月为一年的岁首正月,历法中称“建子”。依十二地支序次,称子月,依次为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因循的就是这个程序。

“夏历”称“建寅”,岁首正月与今天相同。“殷历”称“建丑”,以农历十二月为岁首正月。“颛顼历”称“建亥”,以农历十月为岁首正月。秦朝实行“颛顼历”,汉代承袭秦制,从汉高祖刘邦建国,到汉武帝刘彻太初元年(前104),一直袭用“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正月。《汉书》等史书记写一年中的大事件,都是从十月开始写起,就是为了强调太初元年改革历法的这个重大事件。

“黄帝历”与“周历”“鲁历”是一脉相承的,或者可以这么表述,西周时期的历法,是在“黄帝历”基础上而成的,鲁国的历法承袭“周历”,自然也是因循“黄帝历”。关于“黄帝历”,我目前所能了解到的,也只是支离破碎的这么一些信息。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祭祀黄帝

公元前110年4月,汉武帝刘彻首次泰山封禅,之后颁布诏书,诏告天下,改年号为“元封”,“其以十月为元封元年”(《汉书·武帝纪》)。十月,亲率十二部将军,领十八万铁骑北巡匈奴,出长城,登单于台,以震慑匈奴。返还长安途中,于桥山隆重祭祀黄帝。

十月祭祀黄帝是正月大祭。这一年,汉朝还没有进行历法改革,仍袭用“颛顼历”,以农历十月为岁首正月(六年后,公元前104年,汉朝改革历法,废“颛顼历”,颁行新历法,以农历一月为岁首正月。这一年是太初元年,因而称“太初历”)。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首位使用年号纪元的皇帝,共使用十一个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前六个年号六年一纪元,后四个四年一纪元,最后的“后元”是两年时间,合计在位五十四年。

汉武帝祭祀黄帝的场面是很壮观的,“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书·郊祀志》)。十八万将士一夜之间筑起祭台。黄帝陵至今存留着当年的“汉武仙台”旧址,台高十三米,置身其上,在四面来风中,可以尽情遥想当年的神圣与壮阔。

汉武帝泰山封禅,也是做足了功课的。

先是细致了解了传说中黄帝封禅泰山的种种仪程以及细节,“黄帝封泰山,禅亭亭”,之后仿古代仪程预祭,“五帝坛环居其下,各如其方,黄帝西南,除八方鬼道”(《汉书·郊祀志》)。封禅之前,汉武帝决定对泰山一处古代的明堂(古代帝王祭祀建筑)进行重建,正苦于不知规制时,一位济南人(名公玉带)献上了黄帝时的明堂建筑图纸,于是依图而建。“泰山东北趾古时有明堂处,处险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晓其制度。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带图”(《史记·封禅书》)。

封禅之后,又依古制赏赐百姓。“行所巡至,博、奉高、蛇丘、历城、梁父、民田租逋赋贷,已除。加年七十以上孤寡帛,人二匹。四县无出今年算。赐天下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汉书·武帝纪》)。此次东行封禅沿途之地百姓的田租、未履行的赋役,皆免。赐全国七十以上老者及孤寡者布帛,人均二匹。免除国内四个贫困县的人丁税。赐天下民爵一级。赐无子家庭每百户一头牛,酒若干。

(未完待续)


编辑:大雄

上一篇:雷建新诗歌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