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小草存真情 ——评李保存的《存真集》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 时间:2024-05-20
文/李谫博 望远能知风浪小,凌空始觉海波平。在“秦岭最美是商洛”的俊秀山水中孕育出具有士的人格风骨的李保存老师是一位智者,为人低调而洞若观火,做人如水以柔克刚。从民办教师到教研室主任,从科教发展局长到省厅副厅长,从省政府副秘书长到省人大常委会工委主任,永远不变的是赤子之心。当从领导岗位退下,绝不言过去的辉煌,远离世俗,尽情山水,真正做到了“事成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当下又有谁能“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呢?特别是读了他的《存真集》,深感他对生活的热爱、世事的洞察、生命的思考。 当下媒体时代,短视频已经成为很多人休闲娱乐、打发时间的重要方式,工作间隙,地铁、公交上,上厕所、等候火车或飞机等碎片化时间,都可以刷短视频,获取信息或给忙碌的生活增添一点趣味。文学阅读越来越边缘化、小众化,长篇阅读需要大量或相对整块的时间,有人担忧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但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依然拥有大量的读者,因为生活是丰富复杂的,人的精神需求也是复杂多样的。散文因其自由不羁的表现形态,始终是最便于倾吐、表现当代人复杂心声、精神世界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样式。近年来,文化散文、网络上的“鸡汤文”,还有那些堆砌了无数绚丽文字却没有多少思想和精气神的散文,正在被读者和网友嫌弃,读者需要的、欣赏的、喜爱的是那种透射着鲜活生命力的美文,文中饱含着作者的生命激情、对真理和生命真谛的追寻,以及作者对时代和民族灵魂状态的深刻思考,即那些对时代、对家乡、对人性、对人类命运深刻关怀的散文。保存的《存真集》就是一部能给人美的享受和思想力量的散文集。 《存真集》是保存老师工作、生活和情感的真实记录,来自于变化着的现实,包括他年少时在商南家乡对贫困生活的深切体悟及充满情趣、童趣的生活感受;青年时代在中学当团委书记时与同事、学生间的往事及其哲学思考,这些思考涉及教育、文化、伦理、民俗等方面;青壮年时期工作历次变动中的心路历程;壮年时期担任信访部门领导时,对信访工作的理性思考,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等。他的散文不落俗套,写法自由率性,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他的短板,即没有经过专业的写作训练,没有得到文学大师的“训导”,也没有什么创作的“要诀”,就是心之所感、所思、所虑,直抒胸臆,写真山、真水、真人、真事,抒发真情感,不矫揉不造作,既朴实无华又充满哲思。他谦逊地说自己的小文章就是“草原上的一棵棵小草”。他写家乡的县河、邬渔沟等,不仅写家乡的时代变迁,乡民们的生活劳动场景、精神世界,还写他对家乡历史的深刻反思。走向富裕的过程中,乡村那些充满童趣和温情的“叉鱼捉鳖”、“偷”挖火头根、逮蝎子等往事,也彻底消亡了,对此,他有担忧有遗憾,也有困惑和迷茫。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乡民们饿着肚子依然恪守民间伦理,绝不偷顺邻村村民人工种植的苞谷、小麦和蔬菜等,大山的子民们“分享”着大自然赐予的胡草、火麻根、山野杂树、河鱼、老鳖等,以维持简单的生存和伦理秩序;乡民和孩子们具有朴素的生态理念,生产队组织“生态捕鱼”、孩子们自觉放生小蝎子等。他的散文没有经典散文的固定视角和语言范式,不追求华丽的辞藻,用生动鲜活的语言捕捉生活的浪花、人性的光辉,努力写出生活的原生态和流动性,写出时代变革中大山原住民精神世界的完整性和丰富性。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散文界摒弃杨朔散文模式的同时,又形成了文化散文等以用典、铺陈来彰显作者渊博睿智的现象,比如写喝酒、喝茶、文物、旅游景点等,必要搜罗出相关的历史传说、逸闻趣事,然后再发一番感慨,这类文章形成套路之后,逐渐失去生趣和读者。为了拨乱反正,不断出新,有些散文作家迷恋客观叙事及对生活原生态的描摹,拒绝在文章中使用抒情、议论等文字,以显示其客观冷静的叙事视角和写作态度。这些连自己的情感态度都羞于表露的文章,如何能深入读者的内心,打动读者呢。没有受到专业训导的“业余作家”的作品,却从不回避个人主观情感的注入和表达,也不忌讳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和他们对时代、世界、人性的思考。“杂笔闲谈”辑中,保存老师写人记事,将人生中对自己产生重大影响和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记录和反思,《高昂的“学费”》写农村跟风发展多种经营,诸如在耕地上种植姜黄、苎麻、山楂等,盲目发展布尔山羊养殖等,由于不切实际、经营不善,致使某些县域冬季出现缺粮问题,村民生活困难,政府和百姓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丹凤葡萄酒和商南茶叶则为群众带来了好日子,两相对照引发思考。《心结》记述他在商南一中担任团委书记时严厉批评并处理一个犯错的学生后招致该生报复的往事,细致想象并描摹了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给他宿舍扔石头的心理和动作,这种代入性的思考使他理解了这个孩子,这件事成为他40年的心结。他对自己的行为和教育方式进行剖析,指出“为人师者,不可不慎”。挖出病灶,承认错误与不足是需要勇气的,他的心结因写作而消散,他的写作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借鉴。 散文集包括“山水情怀”“杂笔闲谈”“人间百态”三辑,其中最具艺术个性、催人泪下的是“人间百态”,该辑收录了作者担任省信访局局长五年多时间里经手的十个典型信访案例,有作者对信访案例的客观细致记述,有对案件分析、处理过程的记录,有对案件所依循的国家信访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的解读,有对人性的深刻反思,以及工作经验的总结,夹叙夹议,感情真挚而深沉,为我们认识人性的复杂、多面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也为社会管理过程中如何关怀人、转化人、重塑人提供了现实的借鉴和思路。《难题》记述一宗跨地区、人户分离的信访案,信访人刘某曾是立功受奖的残疾军人,后因在深圳打工时与人打麻将产生纠纷,被警方定性为赌博,拘留罚款后劳动教养一年。解教后,刘某向深圳罗湖区法院对劳教所提起行政赔偿诉讼,从此成为上访户,诉求层层加码,后市、区两级政府七位领导和工作人员长期负责包抓,解决了他住房、工作、医疗等困难,他竟然提出要政府给他找个媳妇,给政府出了一个大难题。作者从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层面对这宗案件进行了学理分析,指出刘某性格与认知上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是导致他扭曲灵魂与个人悲剧的重要原因;也对深圳警方在处理刘某等人打麻将事件时定性存在偏差,依据现场四人所持现金数量和输赢金额,只是娱乐,完全与“赌博”不沾边;随后对刘某实行劳动教养,所依据的《劳动教养试行办法》条文中并没有“赌博”这一条。《活路》中23次到北京上访的阮某,原是一个大学毕业、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因一场车祸左腿截肢,左臂失能,丧失了生育能力和劳动能力,肇事司机却无力赔偿,属于初审公正执行难的案件。阮某陷入绝望中,几度欲自杀,省信访局、省政法委多方协调,最终解决了阮某的生活问题,阮母跪谢相关领导。作者分析阮某案件时说:“如果各级都机械地按法律办,教条地按政策办,阮某的问题可能永远得不到解决。”他认为法律、政策也应该有温情的一面,当代人也要有“恻隐之心”,他对阮某始终怀着仁爱之心,对为化解此案做出努力的同志们怀着感恩之心。 上访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也各有各的偏执,王某因庄基地问题不断上访,最终因“一口痰”与村主任结下“死结”,多方调解无效,作者感叹他们的僵持、对峙,恐怕只能到一方生命终结方可罢休(《死结》)。唐某因母亲被杀一案上访十几年,停止上访竟然是因为在北京结婚生女,生活回归正轨(《回归》),唐某数十次在北京上访,几次试图冲击西华门,还曾在境外影视专题片中出现,成为国家信访局关注的信访事项,作者同情唐某童年的不幸遭遇,以包容之心待之。省市区镇村五级联动都没能焐热的“顽石”,最终被婚姻和女儿救赎,作者衷心祝福她生活幸福,发出“山间无闲草,世上无弃材,社会自和谐”的呼声和祝愿。十宗信访案,每一宗都具有典型性、警示性,每一宗都是社会的缩影,每一宗都是一部电视剧的素材,作者以悲悯的情怀讲述着不幸者的故事,他的叙事是以上访者为核心的,对他们抱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没有高位者的居高临下,有的是同情、怜悯和关爱。 “人间百态”是底层社会的人生百态,十宗典型的信访案,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信访秩序由乱到治转变的真实记录,党的信访实践在作者的记述中被记录和总结,作品引发了人们的深思、忧思和深刻反思。记录信访实践是为了揭示人性的复杂、多面和多变,为人的救赎、为人性的完善和信访工作依法有序开展提供思路。 《存真集》是一个商南子弟的真情流露,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信访工作者社会实践的倾情实录,是一位文人才子的情怀展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为读者打开了认识社会人生的一扇窗。保存老师幽兰君子性,虚竹学士风,讲话发言信手拈来,滔滔不绝,精彩绝伦,既能说又能写,即能“入”又能“出”。从他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发朋友圈的诗中,就能真切地感受到他那“襟怀纳百川,志越万仞山。目极千年事,心地一平原”的风范与格局,这么好的人、这么好的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作品,谁又能拒绝呢? (作者系陕西省社科联副主席) 编辑:图图上一篇:羲之爱鹅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