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依晨
河湟地区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地域范围大致包括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市、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和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沿河区域以及甘肃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它的发展历史,是一部民族文化交融史,也是一部民族边疆与中原内地一体化的历史篇章。《河湟简史》是以《西宁府新志》《资治通鉴》《汉书》等古籍文献为资料依据,采用通俗易懂的话语编写而成,更利于普及历史知识,扩大河湟的知名度。本书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辉煌灿烂的史前文化是河湟地区作为古代文明发祥地最好的佐证。旧石器时代晚期,华北人群开始徙入青海高原进行季节性游猎;新时器时代,马家窑彩陶文化的独树一帜;青铜时代,齐家文化、卡约文化和辛店文化等大放异彩的青铜文化。喇家遗址是齐家文化的一处中心聚落,其地出土的珍贵文物作为媒介传送当时农业的发展水平、人们的饮食状况、社会的等级划分等信息内容。卡约文化与齐家文化关系密切,是对齐家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诺木洪文化(卡约文化的分支)时期出现了木车,这标志着青海的古代交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辛店文化与齐家文化大体同代共存,社会发展阶段也大体相同,而冶铜业比齐家文化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第二,从历史沿革的角度,介绍河湟地区行政建置的设置方式及变化。秦汉时期,西汉势力进入河湟,“中央王朝置破羌县,归金城郡管辖,西宁系羁縻州县属地。”“后汉建安中,分置西平郡,治西都县。”魏晋南北朝时期,魏蜀争夺河湟,西平郡仍沿东汉末建安中的建置,至晋王朝时区划有了较大的改变。“后魏孝昌二年,置鄯州,改破羌县为西都。后周置乐都郡。隋开皇初郡废。”唐武德二年,唐朝在青海东部设鄯、廓二州,“安史之乱”后,吐蕃攻占河西、陇右之地。宋元符二年中央王朝收复吐蕃人占据的青唐城,元符三年即弃之。“崇宁三年收复,建陇右都护府,改鄯州为西宁州。元至元中,仍曰西宁州,属甘肃行省。”明朝改为西宁卫,清朝又“改卫为府”。作者参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翔实介绍了对应各历史时期的行政建置。
第三,民族融合促进河湟地区发展。羌、汉、鲜卑、吐蕃等民族在河湟地区一直没有停下融合发展的步伐。例如,鲜卑秃发部自东晋隆安元年立国至义熙十年亡于西秦,历时18年,这期间不仅促进了河湟的经济开发,也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唐蕃两次联姻,不仅给藏族送去了大量的佛经、医药书籍,还送去了当时先进的农耕技术等,促进了汉藏之间的文化交流。唃厮啰建立了青唐政权,他利用类似于“立文法”的盟誓制度控制归属部落,属民除了吐蕃人,还有汉人、回鹘人、党项人。政权中心的青唐城,各民族融合发展、经济繁荣。
第四,河湟地区作为中原和西域交流的枢纽。通常人们会认为是久负盛名的丝绸之路开启了中西交流,而早在它之前就有一条“玉石之路”——青海路。青海路亦称河南道,即丝绸之路河南道。河南道和湟中道西段交汇于羌中道,这三条大道构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传播古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近代交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青唐城曾是国际化都市,西域的财货经由此地直达宋朝都城,中原的文化也不断由此地向外输送。
第五,针对河湟地区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专门分为上下两章加以介绍。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赵充国屯田始一直到西宁解放,有太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深刻地影响着河湟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例如:东汉中后期,朝廷腐败无能,民不聊生,河湟地区发生了多次以烧当羌为首的羌人大起义,烧当羌人不畏强权、英勇不屈。隋炀帝统一了青海及大部分地区,扫清了东西交通的障碍,祖国从分裂向统一的状态转变。本书的最后一节,详细介绍了西宁解放的全过程。解放来之不易,抗日战争的英雄曾国佐、马登云等,英勇善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他们都为河湟地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编辑:高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