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乔
2021年8月,暑假的一天,我有幸在西北大学参观了“架桥人生:海伦·斯诺图片展”。这个展览使我对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海伦·斯诺有了更深的认识。
海伦·斯诺是美国著名作家、诗人、新闻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人民忠贞不渝的朋友,是一个一生都在讲中国故事的美国人。她是《续西行漫记》的作者,也是《西行漫记》的策划者和作者之一。她于1931年只身来到中国,后与埃德加·斯诺相识相恋并结为伉俪。海伦与埃德加·斯诺离婚后,终身没有再婚,并一直保持了“斯诺”这个姓氏。
1937年海伦·斯诺到达延安,住了4个月,向毛泽东、朱德等61位红军将领提出上千个问题,整理了27本采访笔记,拍了20多卷胶卷。那时候没有录音机,她全靠从美国带来的一支
沃特曼牌钢笔,笔尖磨秃
了,手指写肿了,右手也落下永久性痉挛的毛病。她的延安之行,成就了《续西行漫记》(又名《红色中国内幕》),作为《西行漫记》的姊妹篇,这本书成了记录中国革命的名著之一,弥补了我军早期高级领导人疏于笔录的空白。
海伦不只是记录者,还是活跃的、充满激情的活动家。为了援助中国人民抗战,她和自己的丈夫埃德加·斯诺以及一些中外人士,共同发起了工业合作社运动(简称“工合”),号召战时经济组织联合起来、生产自救,得到了毛泽东、宋庆龄等人的支持,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她因此被称为“工合之母”。“工合”一词现在成了美国人的常用语,意思是“加油干,一起干”,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词的源头在中国,代表着海伦与中国人民共同抗战的合作精神。
在漫长的岁月里,海伦孤身一人,住在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郊的一间农舍里。她没有子女,身体不好,床头常放着氧气瓶。但她一直惦记着中国。海伦一生写了64部著作,大部分内容是关于中国的。她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而支撑她追求理想和事业的力量,正是1937年在延安的经历,是延安精神!
在她的晚年,虽然她只能靠领取社会救助金和替人查家谱为生,当中国朋友多次提出要资助她时,她都婉言谢绝说:“不论是斯诺还是我,都是独立思考的作者。”海伦·斯诺在中国生活、工作了近 10 年,她没有用西方的标准评判中国,而是认为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应该根据国情走自己的路。她研究中国时,不是冷眼旁观,而是带着一颗火热的心和真情实感,用行动支持中国。
当时,还有中国朋友提出,希望海伦·斯诺像另一位美国作家斯特朗一样定居中国,得到更好的照顾。她感动地回绝说:“我有自己的归宿和使命,就是把我在中国的见闻,告诉我的美国同胞。”两次重访中国后,她写下了《重返中国》等多部著作。
1997年当有人问海伦·斯诺她去世后,以后到她的墓地来看望她,要带点什么时,她说:“请带上黄玫瑰和来自中国的好消息。”
编辑:慕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