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葛心怡
七月中旬时,我参加了学院举办的“三下乡”活动,去汉中镇巴县的凉桥小学,为当地留守儿童普及普通话。
由于故园位于低洼的平原,我便自小向往崇山,而镇巴县恰在山里,想到此行不但能教书,还能在山中住一段日子,内心更是澎湃不已。早听闻陕南气候湿暖、林木环合,然而自大巴车内向外观望时,仍惊叹于窗外一袭苍翠浓郁的勃勃绿色。山间鸟兽争鸣,植株铺天抢地、热热闹闹地爬满整片山岭,山底是逶迤的清涧,流水涧涧,明灭青林端。同行的友人们满怀异乡人初来乍到的喜悦,纷纷举起相机拍照留念——随意一拍,即是一幅绝美的山林草木图。
经过四五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凉桥小学。学校不大,可五脏俱全。教学楼虽有些旧,却收拾得光洁明朗,也算窗明几净,教室内置有齐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这下轮到我们诧异了:小时无论在电视上还是报纸中,山村都是“落后”“艰苦”的“象征”,想不到如今竟发展得这样迅速。简单安置好后,我们这群年轻的老师,就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批学生。
这里的孩子与城市里的孩子有没有不同?我留心观察着:孩子们衣着简朴,皮肤晒成健康的小麦色,他们羞怯而热情地站在校门外,好奇地朝我们眨巴眼睛,眸子里纯粹得不沾一丝阴霾——多可爱的孩子们!看着他们,心底突然变得格外柔软。
我负责教授预科班的朗诵课,准备纠正孩子们普通话的发音,传授一些朗诵的技巧,为孩子示范性朗读……但预科班的孩子们太小,我又因毫无教学经验,备的课不适合这群五六岁的调皮鬼们,惹得教室里几乎无人听课,一片哄乱——折纸的折纸,睡觉的睡觉,打闹的打闹……我孤零零地站在讲台上,试图大声盖过孩子们发出的噪音,好不狼狈!正当我欲崩溃时,一个孩子跑上讲台,把他折的手工小心翼翼递到我手上,是一件可爱的T恤,我破涕为笑。其他孩子见状,纷纷向我涌来,将自己折的小玩意送给了我。满手皆是手工作品的我被孩子们团团围住,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原先的照本宣科是毫无意义的。也正是那一刻,我才理解“因材施教”的真正含义。于是我迅速调整教学内容,稳定住班级秩序后,为孩子们绘声绘色地讲了童话故事《小王子》。预科班终于安静下来,一双双眼睛满怀期待地盯住我,认真听讲。
当讲到故事中“小王子遇到点灯人”的情节时,有个男生问我:“老师,点灯人是什么意思?”我回答道:“古时候没有电,大家到了晚上就看不见了,所以人们就点火作为灯照明。路边也会有点火的灯,供走夜路的人看路。点灯人呢,就是专门在黑夜即将到来时点燃路边的灯、白天将至时熄灭灯的人。”男生开心地抢白道:“老师解释之前我不懂,相当于‘看不见’,解释之后我就理解了,那老师也是我的点灯人呀!”我愣愣地看着他笑眯眯的脸,心间升腾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我们一行人,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意义是什么?不就是做孩子们的点灯人吗?
备课、授课之余,我总和好朋友坐在教学楼矮矮的阶前聊天,或自己一人坐着发呆。学校正前方是一条绵长的山脉,此时正是雨季,云泽水汽常常弥漫在半山腰,形成一圈轻柔的雾霭,掩映得整片山峦仙气缭绕。骤雨初歇时,四围蝉鸣不息,漫山分明的碧色,亭亭迥出浮云间。我向朋友赞叹道:“这山真美。”
“这山是美,不过也正是这山,困住了孩子们。”朋友答道。
如今每每想到这段难忘的经历,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小男孩真挚早慧的笑脸,以及朋友那句意味深长的话。因而我很想再回到那座大山里,为那里的孩子教授更多的知识。
想来自己的使命或许正是如此:在大山的漫漫长夜里,坚守素心,做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点灯人。
编辑:慕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