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一条大河的跋涉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袁国燕 时间:2021-10-27

文/袁国燕


80d4957e7cb249bb90116c61b3645a3a.jpg


灿灿秋阳耀着眼前的一块大石,扁宽的石身浸透着霞光般的色纹,一排土黄色粗粝方砖卧如牛脊,结结实实地托着石身,上面刻着一行烫金的大字——王庄险工纪事碑。正是这守河的碑石,召唤我乘高铁,跨四省,千里迢迢来看一条河。
  碑石矗立的地方,位于山东省利津县王庄,这里,距黄河入海口不足百公里。我从陕北壶口瀑布的咆哮中走来,一路想象桀骜不驯的黄河归顺大海时的眉眼。而此刻,堤坝上这碑石先拦住了我,静默的碑文,一行一行山呼海啸。
  我肃立碑石前,回到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治河战役中。
  1951年2月3日,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凌汛决口就发生在这里。黄河千里流冰、万里倾泻。决口的狂浪,肆虐着毁灭的恶力。“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在抢险救急的号声、奔波逃生的呼嚎中,人们爆破炸冰、抢堵漏洞,与寒冰洪水短兵相接……人水大战中,涌现了一个个治黄英雄。
  “在这里,黄河第一位全国劳模于柞棠率队迎战特大洪峰,面对坝身塌陷而石料用光的严峻形势,急中生智发明以淤代石而力挽狂澜。”
  我沉浸在浊浪滔滔中,被碑文拉进当年的剧情——于队长,石袋用光了!随着这声凄厉的呼喊,狂浪张开血盆大口,试图吞噬一切。那个叫于柞棠的河工狠狠抛下肩头的石袋,盯着狂浪中岌岌可危的堤坝,一脸凝重。突然,他的目光碰到狂浪抛下的沉实淤泥,脑中电光一闪,何不装泥替换石袋?
  以淤代石的治河创举,就在那一刻诞生了。咆哮的黄河,在一次次碰撞、喘息中,渐渐归于平静。
  现在,参加过86次抢险的于柞棠不在了,像他一样守河的人都不在了,黄河还在。它徜徉在碑石脚下,像一条迎风招展的黄色大旗,唱着滔滔雄曲,漾着千古温情,正奔向母亲的怀抱。
  然而,跋涉之路注定多舛,地势挟持着它拐了一个90度的大弯,突然调头东北,汇水直冲险工。5464公里“几”字形的漫漫路途中,这里是末笔的一挑,一个运力上提的弯钩,注定要挑起事端,挑战人类。
  身经百战的人们,早已摸透了黄河的脾气,相依相守抚慰它,人水共生调养它。早在清光绪二十五年,祖先就始建王庄险工。120年后的今天,利津黄河河务局王庄管理段的办公楼,静静矗立在黄河岸边,像一艘渔船,随时准备出海。楼顶上的信号塔,仿佛一根定河神针,牢牢钉住黄河的挑衅。
  “爱黄河,恨黄河,离了黄河不能活。”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但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母亲,这个慈祥而又暴戾的母亲,用丰沛的乳汁滋养了文明,用决口、断流的残忍锻造了英雄。
  黄河在史书中,英雄便在史书中。
  三年前,我也是在秋阳灿烂时,去黄河西岸寻找一处特别的碑石——东渡纪念碑。那是1948年红军东渡黄河、离开陕北转战西柏坡的地方。到达陕西吴堡县川口镇渡口时,看到一个繁忙的工地,头戴黄色安全帽的工人穿梭忙碌,一个告示牌挺拔在路边:东渡纪念公园建设工程。仔细一看,工人正在碑石上雕刻的,就是当年红军东渡的场景。
  踩着黄沙来到河边。水面没有船,荡漾着人去河空的寂静。黄河流到这一段,竟然泥沙俱减,水色澄明,细密的波纹在阳光下泛着光,仿佛正在把怀揣的秘密,一道一道铺开来晾晒。每一道波光,都是历史的镜子。
  2000多年前,黄河感动于赳赳老秦变法自强,多年不起水患,滋养其统一伟业,并以滔滔之身挡敌千里。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写道:“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我想,70多年前的那个初春,心怀为民造福伟业的毛泽东站在渡船上,一定心滔难平。望着即将被胜利之光照亮的彼岸,是不是也在感谢黄河水德之助呢?
  河水不答。当年的渡船也早已远去,只有一排橙黄色的皮艇,静默在岸边,等待着为游客冲浪。
  继续沿着黄河向前,特意从“黄河二碛”堤口下岸,一直下到河的身边。远眺,银浪滔滔,无穷无尽。近观,奔涌的浪尖像一座座移动的山峰,浩荡奔跃,前仆后继,排成了群山的气势。想用目光锁定一朵浪花,却总是看到一群……
  思绪纷纷中,同行的朋友喊我合影。这才意识到,自己不在陕北,而是在距陕北千里之遥的利津县。河还是那河,水还是那水,变的是时空和时代,变的是人和河道,不变的是民族梦、黄河情。
  此刻,王庄险工纪事碑前,几位拎着小凳子的老太太,坐在高高的河坝上,面朝黄河拉家常,不时喊一喊堤边嬉闹的孙儿,瞥一眼柳树下打着麻将的老伴。两个小孩骑着鲜亮的儿童车在比赛,更小的孩子在后面跑,绕着险工纪念碑你追我赶。
  放眼望去,黄河依然浪浪相推,挟沙卷土奔腾着。我想,它跋涉了几千年,不仅仅为了回家,也是为了护佑岁月的静好吧。
  一位身穿墨绿色运动装的老太,独自在黄河边练唱。歌词被涛声卷走,我一句也听不清。但见她扬臂抬腿,一招一式,铿锵有力。那临河高歌的豪气,瞬间打动了我。一时多少豪杰,多少故事,都融进了她的唱词里。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