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张淑凤其人其文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安黎 时间:2021-07-05

论年岁,张淑凤是姐,我是弟;论师生,我为师,张淑凤为生。
  三十三年前,我从教于耀县县委党校,张淑凤恰好是我任课班级的学生。时年的张淑凤,三十出头,担任城关镇的副镇长,但毫无官僚之气,像刚从田畴里耕作回来的邻居大姐一样地朴实亲和,见谁都问候,见谁有难都出手相帮。后来我工作移位,与家乡疏离,便与张淑凤相见甚少,但她的状况,却不时有所耳闻。她在仕途上,步步走高,退休前已是市级某部门的领导。
  张淑凤的人生是成功的——她以燕雀的翅膀,飞出了大雁的高度。
  成功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一个人尽到做人的本分,恪守做人的底线,并履行应肩负的责任,无论他身份有无,财富多寡,在我看来都是成功的。与之相对应的是,那些尸位素餐,损害公众权益或攫取他人利益的食禄之徒和蛇鼠之辈,无论他在世俗的意义上多么地熠熠闪亮,一副功成名就的样子,但在我看来他却是失败的。没有什么失败,比做人的失败更为致命,更能被一票否决。
  可以肯定的是,张淑凤从政数十年,她是竭尽全力的,也是干净的:干净而来,干净而去。
  然而,再长的旅途,都有下车的时候;再悠长的戏剧,也有谢幕的时刻。跨过耳顺之年,张淑凤也已退出仕途的舞台,回归家庭,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那样地照顾丈夫,接送孙子,并颐养天年。一个闲不住的人突然闲了,闲对她也是一种折磨和伤害。大概为使自己活得不那么虚空和无聊,被怀旧情绪笼罩的她,回顾往昔,千般滋味万般感慨汹涌于胸,萦绕于怀,于是她动笔记录起了自己过往的足迹和心迹,用绵延的文字,将其和盘托出。文字是比照片更为立体的承载,照片仅止步于瞬间的表象,而文字则能穷尽表象背后的风起云涌。
  从文本的角度看,《一路辛苦,一路芬芳》或许价值有限,但站在张淑凤个人的角度,它却重若金石。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曾有言:每一个十字架的下面,都埋藏着一部长篇小说。意思是说,每一个人的一生,其千回百转,其活灵活现,若书写出来,都足以构成一部独一无二而又精彩绝伦的长篇小说。每一个个体,在密密匝匝的群体里,仿佛蜂箱里的一只蜜蜂,也许微不足道,但之于自己,却是一切的一切,不可复制,亦不可替代。
  读张淑凤的《一路辛苦,一路芬芳》,可以看到她“土鸡变凤凰”的全过程。一幕幕的镜头,一个个的片段,串联起了一个农家孩子艰难进取的悲喜剧情,其倔强的性格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跃然毕现。童年时代、少年时代乃至青年时代的她,历尽贫寒和酸辛。一个妙龄少女,本应像鲜花一样地盛开,也像鲜花一样备受呵护,却因为缺吃少穿不得不为吃饭穿衣而在风寒里殚精竭虑地昼夜劳作。明明是一个柔弱的女儿身,却半男半女,既像男子汉一样地修梯田、砸石头、挑水、割草和拉架子车,又和成年女性一样,通宵达旦地纺线织布。饥寒催她早熟,父亲的不白之冤让她自卑,在吞咽生活强加给她的苦果的同时,她也感悟到唯有超乎常态地拼搏再拼搏,才能改变现状,也才能木秀于林地出人头地,从而挣脱“此岸”苦境的束缚而奔向“彼岸”的“乐土”。
  此书个人回忆的前数页,堪称整部书籍的精华,不但具有自我记录的功能,而且具有社会的认知价值。可以看出,作者是饱含着泪水在书写。那滴滴的酸楚之泪,浸湿了每一个字词,令观者无不动容,并心潮澎湃。凡历经那个时段的人,谁又能不感同身受?真情,才有真文;真实,文字才有生命力。这些不加修饰的原生态文字,将一个时代草根布衣的生存真相,不加掩饰地予以逼真曝光,既能引发人心的地动山摇,又能诱发人的深度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当生活变成了活命,当为活命就已耗尽全部的心力时,幸福又从何谈起?
  文中的三个细节,格外地刺痛人心:一是拾麦穗。捡拾遗落的麦穗,一个夏收的所得,竟然碾打出了接近两石的麦粒,炎炎烈阳之下,得弯多少次腰啊!二是挑水。去数公里外坡下的河里挑水,挑至半坡,因不慎而致桶倒水流,痛哭过后只能返回坡下重新再来。三是纺线。坐到纺车前穿透整个黑夜,被窗外的大爷“吓得半死”。
  那个年代高声赞扬的“铁姑娘”,正是张淑凤这种类型——她化肉为铁,以铁的刚硬,以铁的意志,像愚公挖山不止那样,以蚂蚁般的勤劳,化天堑为通途。
  然而人终究是人,不是铁。任何超越人生理极限的劳作,既违逆人道,也必然会给当事人造成严重的身体损伤——张淑凤的手指,僵硬得像干柴棍一样,不能自由地伸曲,就是那时超度劳累遗留的后遗症。
  至于书中所写的职场起伏,从文字的角度,就过于的文件化。如此,也许对于张淑凤本人极其重要,能彰显着她人生的卓越与辉煌,但之于读者,却未必就有太多的吸引力。
  人的一生都在成长,张淑凤亦然。张淑凤的成长,不仅体现于职位的升迁、能力的增强,也体现于她文字表达力的飞跃。当年她在党校学习时,提笔作文,对于读书不多的张淑凤,有着“蜀道之难”,然而现在读她的文字,却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至少,她能做到“文通字顺”,词达意明。别小看了“文通字顺”,尽管其为写作最为基本的素养,但很多以作家自诩的人,却未必能抵达这一层面。
  在张淑凤的书籍《一路辛苦,一路芬芳》结集出版之际,我写出以上的话语,一是向她表达祝贺,二是向她表达敬意,三是向她表达祝福——希望她人生的后半程,保重身体,化夕阳为朝阳,放慢脚步,心之悠然,走好脚下的路,写好人生的新续集。
  文字能延长生命的尺度,含金的文字更可以使有限的生命变得无限。我相信,张淑凤的生命宽度,因这部书而拓展;生命的厚度,也因这部书而增持。

编辑:慕瑜

上一篇:人吃黑豆和驴吃黑豆
下一篇:房哥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