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阅读思考 >

痛感是人类的通感一一石昌林散文集《时光深处的温暖》读后感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李焕龙 时间:2023-03-15

 

文/李焕龙


前年读石昌林的《生命遇见》,我感觉读得心生阵痛;后来读《拥抱生命》《土地里的母亲》等篇章,亦觉得痛感穿心。这次读他的散文集《时光深处的温暖》(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23年1月版),更感知他是在用生活的痛感,去体悟生命的成长,从而写活了不屈的命运,写出了人生的悲悯与欢愉,写成了文学理应关切、务必表达的大情大爱。


微信图片_20230315142310.jpg


作为一个从乡村里摸爬滚打出来的散文作家,年届五旬的石昌林至今生活在城乡两域:就职于农村中学,迁居于安康城区,而在乡下老家仍有他新建的楼房和固守的庄稼、果园、池塘、乡土、乡亲。因而,这个走不出乡情的汉子,便以他对土地的深情书写着冲鼻的泥土气息、广博的大地情怀和天地之间、行走之人共有的痛感。

他写成长之痛,简约而又深切。虽然表现了农家生活之艰辛,却对儿时的吃穿、劳作之苦不多顾及,他所诉说的是心灵的痛苦。比如在《遥远的小卖部》里,他所描写的替父亲收账的尴尬、夜间孤身一人在店子里值守的恐惧、邻居及亲戚抬门扭锁偷盗货物时的无可奈何、对父亲酗酒的抱怨等情节,无不表达了孩童时期的心灵痛苦,以及对这些苦楚的艰难求解、默默思索。正因为这样的思索与求索,才使他于沉默寡言中形成了喜探究的性格、爱求证的习惯,以使走上创作之路时再返身来写这些生活,则把风雨人生写成了壮丽彩虹。同理,成长历程中的学习生活,他同样有着农家孩子的泥泞奔波、忍饥挨饿之苦,但他好像不太在乎“苦其筋骨”,多着笔于如何学懂弄通、追赶超越,怎样求得父母开恩以保障自己上学读书的苦苦追求之中。因而,他由此而对同学、老师、父母生出的感恩之情,让我们从夹缝中蓦然看到了一缕阳光,在悲喜交加中顿感人性之美。

他写工作之痛,写得相当隐忍。师范学校毕业即从月河川道上到安康北山,在农村中学教书,不久又莫明其妙地由中学下嫁到小学,直到调动若干年、若干次,才因健康原因而挪回月河川道,被关照到如今这个条件较好的建民初中。这其中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并不涉笔,所写的似是个人的无能为力之苦、无欲抗争之痛。当校长看他不顺眼时他便缩回宿办室读书,当同事看不惯他时他便关在宿办室备课,当炊事员也瞧不起他时他就自己用蜂窝煤炉子在宿办室做饭……但当到学生家去家访时他不怕山路之艰险,当为整修校园而挖石取土时他不辞劳苦。正因为勇敢冲锋,他才在抬石头时受了重伤。但他一声不吭地隐忍了,以至忍成祸患,让他拖成了致命的重病。但他依然无怨无悔,把痛苦藏在心底,把热爱挂在脸上——常年累月,四季如春地爱着他的校园,爱着他的满园桃李!

他写疾病之痛,写得大悲大彻。当病情恶化到几乎无救时,他从昏迷的噩梦中看到了绝望的悬崖、谷底的险恶,又从隐约可辩的母亲的哭喊、医生的呼唤中寻得了救命的绳索,于是在亲情和人性的呵护之下,冲出绝命的痛苦之境,走到了活命的暖阳之下。当救命的肾源由希望变成了日复一日、遥遥无期的失望之痛,他因坚信那个有正义感的医生而终于坚持到了得救之时,这期间的尊严受辱、人格伤害,他都因为热爱生命、相信命运而让痛苦变成励志,让磨难变成营养,从而在他的骨骼中长出了正义与悲悯,长出了透析人性的通彻感悟。

他写情感,有两大痛点:患难之痛,忏悔之痛。因乡村贫穷而导致的苦难童年,因重病致贫而牵连的家庭生活之痛,以及因这两大因素而产生的亲情、爱情、友情之痛,或许有着千家万户的近似,他则十分惜墨,点到为止。而由这些苦难而生发的自责与忏悔,则是每每阅读便催人泪下的动情之处。当他在生命垂危时想着母亲送来饺子的奔波之苦,当他在治病用钱时想到父亲在土地上的劳作之苦,当他在贫病交加时因女儿不想吃他天天做的酸菜面而想要点钱出去买早点的无奈之感,当他在病房里与勉强给钱的同学抱头痛哭,当他在身体康复且住进城里后去寻找那位贵人般的小学同学,当他在衣带渐宽后向小时动手打过的二弟道歉……这一切,既在倾诉着心中之苦,又是一次次的洗心之旅。

唯有这种心灵深处的追忆、叩问与反省、回嚼,方显心灵之美丽,文学之神圣。唯有这种触及灵魂的文字,才催人心动,触人心痛,令人心生感慨且默默掩卷长思。

过去,每每阅读石昌林的文章,我均有这种触及心灵的痛感。今天,捧读其散文选集《时光深处的温暖》,这种痛感更强烈,更透彻,且在深入骨髓的穿透中渐渐变成一种痛快之感:他笔表达我心,酣畅淋漓;甚或渐浙变成一种摄人心魄的美感:由悲悯之美而升华的心灵之美!

这就是石昌林所表达的痛感一一不是借苦难而卖苦难,而是在艰难困苦之中去发掘成功之美、人性之美和亲情、爱情、友情之美!并让这种美成为拯救心灵的力量,战胜困难的力量,励志成长的力量,代表正义、美好和向上向善的力量!

正因为这样,他所表达的痛感,才非停留于生活之痛、学习之痛、工作之痛及肉体之痛等感性认识层面的诉苦与呐喊,而是悟透了心灵之痛、精神之痛的理性升华。唯其升华的文字结晶,才可谓文学!由此,让我们自然而然想到了《老人与海》《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霍乱时期的爱情》等痛彻人心的伟大作品所升华的精神境界:那种拋却了搏斗与惨败之痛的人格胜利、冲破了黑暗与迷茫之痛的成功魅力、超越了瘟疫和战争之痛的伟大爱情,才是人类从自然生活中获取精神力量的理想追求,才是这些伟大作品引发人类共鸣、成为世界名著的奥秘所在!

由此可见,痛感是人类的通感。

从石昌林的散文到这些世界名著,给我们的共同启示是:人类在进化和进步过程中,只有从“生活痛感”中获得了“心灵通感”,才有破解生活之苦、战胜生命之痛的精神力量,才有凝神聚力的人类共情,才能结成共克时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我们以文学的名义来反观热衷于书写痛苦的作家们,便会得到一个启示:那些撕裂伤口的血泪表达,痛感再强也只是个体的伤感;唯有剖析心灵的精神阵痛,才有人类共情的理性通感。这是人性的光华,更是文学的魅力!

 

编辑:金苗           责编:高思佳           终审:吴汉兴

上一篇:读李振峰先生《天汉丰碑》有感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