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理论观点 >

恢宏与悲歌 ——读阿莹长篇小说《长安》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宋亚萍 时间:2021-11-22

文/宋亚萍

90c2fcf80ac1d348da94c5ee43e41d1a_img_270_229_124_172.png


过去一周的每天晚饭后,阿莹的长篇小说《长安》中的人物就在呼唤着我,去寻找那并不遥远的故事。当我今天翻过这本460多页,50多万字小说的最后一页时,一个个历史场景伴着可歌可泣的故事在我眼前展开。
  共和国50年代早期西安东郊兵工厂破土动工之时,一位在战争中出生入死、久经沙场、军人出身的厂长忽大年,在早年拜过天地的“老婆”黑妞神秘的追打下登场了。以他为中心,他那天真可爱、为苏联专家担任翻译的妹妹忽小月,他的老部下、满脑子“敌特警觉”的保卫处长黄老虎,还有他那善良多情、又随时紧盯着他的老婆靳子,长安厂的技术专家哈运来、焦克己,还有那些长安厂的工人兄弟姐妹们纷纷以不同的形式登场了。
  那个既受命于党和国家的重托,又受制于极左政治束缚和重压的忽大年,在理想、希望与无奈、困惑的挣扎中,既经受着“反右”带给自己的创伤,也对自己亲妹妹的爱情施加了无情的干预,以至于在“文革”的政治风暴中,在泯灭人性的政治迫害下,他经历了妹妹从工厂高高烟囱跳下自尽、妻子在绝望中暴死的痛苦遭遇。然而,他那要造出先进武器的理想却始终没有泯灭。
  黑妞这个始终怀揣从一而终、要有脸面对山东父老的“乡下人”,即使在“文化大革命”的政治风暴中,阴差阳错地被推上了政治舞台时,也利用“群众领袖”的名头,救助了关在“牛棚”里的忽大年,甚至在忽大年拆除废弹引信的生死关头,与靳子化解了为争夺丈夫而形成的“情仇”块垒,从内心相互抗拒转变为携手互助。
  忽小月这个天生丽质、纯洁善良,又有知识、有文化的美丽姑娘,受到了与她一起共事的苏联专家、共同工作、学习的伙伴的喜爱。然而,她初恋却与连福因为“历史不清白”的不幸命运连在了一起。他们在人们鄙夷的目光下坚守着爱情,享受着爱情的甜美,但这场恋爱也让他们承受了劳教和下放劳动的下场,以至于在“文革”中,受尽卑鄙小人侮辱的忽小月,在万般痛苦、无限绝望中,从工厂高高的烟囱上纵身跳下。
  黄老虎这个战争年代与忽大年出生入死的战友,长着一双看谁都像敌人的“鹰眼”。在那个一场接一场的政治运动中,或许出于他的不善,或许出于他的无知,他不仅很能适应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而且善于利用一个又一个的机会,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实现了爬上厂党委领导最高地位的目标。然而,他又是有所顾忌的,一招一式还未丧尽天良。他手下的门徒门改户则一心为改变卑微身份,昧着良心告黑状,得势狠心下毒手,即使在那个人妖颠倒的时代,也终究逃脱不了遭众人唾弃的下场。
  以哈运来、焦克己为代表的技术精英们,既要进行技术攻关,又无法摆脱恶劣政治环境的影响。他们在夹缝中生存的苦笑饱含着无奈,他们获得成功时幸福的泪水又蕴含着对科技春天的企望。
  这一出出动人的故事,发生在刚刚脱离战火的新中国,新的建设时代开始的号角还伴着战争年代血与火的延续,工业生产迈开的脚步还受制于农业社会的影响,新的社会倡导的文明还与几千年农耕社会传递的的伦理交织在一起,科学技术生产力的提升在不断接续的政治运动的夹缝中前行。作者不仅描写了在这个政治动荡年代中人性的善和恶,而且还给读者留下无限的遐想和久久的回味。
  忽大年在屡遭政治压制甚至迫害的情形下,为前线造出先进武器的理想始终没有泯灭,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他是为了牺牲的战友吗?他是为了自己的地位吗?他是一心为国的仁人志士吗?或是,或不全是。这不由得使人想起,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的忠臣良将,哪个没有经历腥风血雨的洗礼呢?忽大年肯定有别于这些历史上的忠臣良将,他们这一代共和国脊梁的生命密码,或许《长安》的故事可以解开。
  黑妞与靳子从内心相互对抗转变为携手互助。她们的情与恨交织在一起,演绎出的那个吃着“瓜菜代”,内心却追求真善美的时代交响曲,都吸引着读者去探究人性中善的本源。
  忽小月悲惨的命运,难道仅仅是因卑鄙小人的恶劣行径吗?她从那高高烟囱上的纵身一跳,是否也无声控告了那个时代对人性的戕害,对人权的践踏,对人格的侮辱?
  黄老虎在那场政治运动中的为虎作伥,仅仅是出于无知吗?这不由得让人想到,在历朝历代的官僚中,总不缺乏那些陷害忠良的奸佞小人。为什么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忠臣总是忠于社稷,小人却是忠于主人?忠臣和小人是不是在他们出生时,就打上了人性善或恶的烙印?
  掩卷长思,这部长篇小说讲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军工人的故事,是改革开放前30年历史的缩影。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这30年是波涛汹涌、激荡人心的30年,人性的善和恶都打上了时代的深刻印记。《长安》的作者阿莹正是挖掘这个深刻历史印记的探索者。《长安》对我们认知和理解新的时代也大有裨益。
  (作者系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陕西人民出版社总编辑)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