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理论观点 >

雅俗共赏、启智愉情——《<小世界>中浪漫传奇的原型研究》评介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井春燕 时间:2022-06-20


         文/井春燕


“追寻”是西方文学中最喜欢且最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一部分。从“人生就是一场旅途”(LIFE IS A JOURNEY)的隐喻表达到《奥德赛》《尤利西斯》《在路上》等世界文学之林中的经典之作,无一不是在“追寻”“过程”“体验”等中探究生命的意义和人的存在价值。从某种角度来讲,文学作品中对此类哲学命题的探讨不一定不如哲学探讨的深刻;并且,正是文学生动逼真的语境化再现、对典型事件的揉碎了扒开来讲述的方式,反而让读者在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和快感的同时,达到了思想的启蒙和灵魂的振颤。

ed32b1e13b34c0f5ef6ef04c9074428.png 

英国当代著名学院派作家戴维•洛奇(1935-)的代表作《小世界:学者浪漫传奇》(1984)就是一部充满了巧合、奇迹和追寻的暗指小说。洛奇出生于工人家庭,得益于当时英国政府推行的公立教育制度,获得了高等教育的机会,继而成为具有工人阶级背景的精英阶层,这一身份也造就了其幽默且讽刺的文风。洛奇1967年获伯明翰大学博士学位,1960年至1987年在伯明翰大学英语系任教。洛奇是伯明翰大学现代英国文学荣誉教授、英国皇家文学学会(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会员,并因其突出的文学贡献获得“大不列颠帝国勋章”和法国“文艺骑士勋章”。他先后获得了十项大奖,如白面包奖,并多次入围英国布克奖。他的作品被翻译成17种语言,小说主题主要是自我发现之旅。

a30b167fbc10abf6491c74497b7ea07.png

在洛奇创作的15部小说中,《小世界》无疑是受欢迎的作品。小说于1984年入围当代英语小说界高奖项−−布克奖,并于1988年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获得英国皇家电视协会1989年佳电视连续剧奖。自出版以来,《小世界》就受到世界文坛的广泛关注和持续讨论。

《小世界》以一场在英国卢米奇(Rummidge)举办的组织欠妥、出席人数不多的英语教学会议拉开序幕。菲利普·史沃娄(Philip Swallow)是《换位》一书中的主角,在《小世界》中,他已经晋升为教授,现在担任卢米奇大学英语系主任一职;莫里斯·扎普(Morris Zapp)−−《换位》中的另一主角−−也从美国专程飞来做主旨演讲。虽然《小世界》的情节众多且相互交织,但归根结底它还是以古典浪漫传奇中的追寻为主题展开的叙事。小说中重点描写了两个追寻目标:一个是珀斯对美丽、聪明和难以捕捉踪迹的安吉莉卡·帕布斯特(Angelica Pabst)的追寻;另一个是诸多知名教授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席这一轻松、高薪且享有国际声望的学术圣杯的追逐。除此之外还有菲利普对刺激生活的追寻、作家们渴望找到创作灵感的追求、希拉莉对个人价值实现途径的追寻等。归根结底,不论这些人追寻的目标到底是什么,终还是个人对自我存在意义的追寻。

最早将《小世界》介绍到中国的学者是申慧辉,他1991年在《文艺报》上刊发的“曲高未必和寡−−谈戴维·洛奇和他的《小世界》”一文从拼贴、戏仿、平行结构、解构等方面谈论该作品的后现代特点,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逢振教授在1992年罗贻荣翻译的《小世界》中译本前言中也该作视为“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3)。至此,中国学界对《小世界》的研究就在其属性讨论中拉开帷幕并日趋热烈。同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院的陆建德教授则认为,虽然小说人物的言论内容是后现代主义批评的话题,但是综合小说的形式和内容,《小世界》是否属于后现代主义作品还值得商榷。这一看法颇为中肯,也与洛奇本人认为是自己是一个“现代现实主义作家”的判断吻合。

《小世界》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从诸多中译版的出版可见一斑。最早是罗贻荣翻译的《小世界》,由重庆出版社1992年出版;然后有以系列丛书发行的由赵光育翻译、作家出版社在1998年出版的《小世界》;还有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的由王家湘翻译的《小世界》。特别是1998年作家出版社是以“戴维•洛奇文集”(共6册)的形式对单个作家的作品和文学批评著作的系列出版,为中国学界加深了解洛奇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也使得中国对洛奇的研究由单个作品进入全景式研究。

11.jpg

《<小世界>中浪漫传奇的原型研究》一书的作者系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李利敏,该书是她在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攻读博士期间的论文。该文写作的缘起是清华大学外文系深厚的历史传承和锐意进取的追求卓越,不论是学界传奇人物钱锺书先生的过目不忘和学贯中西,还是曹禺先生在图书馆孜孜不倦的阅读和《雷雨》的创作,都给正在外文系求学的学子们一种鞭策、鼓励和动力,也使得专著作者李利敏对西方“学院派作家”的特别关注。在充分阅读、多次请教导师刘世生教授以及在小型研讨会上与同门师兄弟姐妹的多次讨论后,作者李利敏确定了从近年来新兴的认知诗学理论出发,深入探讨读者是如何从认知的 角度对小说中的原型进行重塑和整合的这一问题。因为目前国内外对《小世界》的研究,或是从文学批评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和属性,或是从文体学角度分析小说的语言特征和叙事结构。该书作者认为,前者的研究没有充分地考虑读者对浪漫传奇原型的理解和认知;后者的研究因数量太少,对古典浪漫传奇的深层结构、人物性格特征和环境功能尚未深刻挖掘。

该专著在充分且系统考察了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脚本连续体”模型、“动态构建人物性格图式”模型以及“原型框架”和 “凸显框架”模型,并用它们分别分析小说中的浪漫传奇结构原型、人物原型和情景原型。通过分析,该书得出以下结论:①《小世界》创造性地应用多重结构代替传 统浪漫传奇中的单一结构,实现了叙事结构的多元化,小说应用冲突与巧合取代 古典传奇中的冲突,实现了结构中主要活动要素的扩展;②小说通过本身建构和传奇原型人物性格投射的双重作用实现了对人物性格的异质性刻画;③小说成功地实现了对古典传奇原型背景的升华性继承,让读者在熟悉与新奇之间体会到了文学作品的张力;④小说从结构、人物和背景方面成功地体现了重生的主题。

通览李利敏副教授的新著《<小世界>中浪漫传奇的原型研究》,可以发现该书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首先,该书研究方法新,理论建构意识强。作者采用了西方20世纪七八十年代草创的“认知诗学”方法和理论,并建设性的将文学批评中的“原型批评”理论和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纳入认知诗学研究框架下,在陈述两个理论的定义、特征、内涵基础上,得出其认知机制的“图式”性,为用“原型范畴”理论解释文学中的“原型”意象找出依据,扩大了认知诗学中“原型范畴”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为正在生成的“认知理论”体系贡献了理论模型。

其次,该书凸显语言界面研究特质。它不仅用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文学关键词——“原型”,而且将“认知诗学”和“结构主义叙事学”进行了巧妙的融合,提取出浪漫传奇文类的结构原型、人物原型和情景原型三要素。结构主义叙事学以其内部研究而著称,即认为任何文本都有固定不变的深层结构;而认知诗学主要关注意义生成,并且一反文学批评界对读者的忽视。认知诗学认为文学性的产生仅靠作者是不够的,作为接受者的读者更为重要。读者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固定的认知机制在起作用。因此,该书不仅关注文本结构,而且把读者的阐释置于首要考察目标,并试图建立对浪漫传奇文类叙事结构及其意义的心理表征普遍诗学体系,勇气可嘉。

第三,该书从不同作品互文上解释小说富有喜剧性和反讽效果的原因,指出作者努力创造的话语狂欢节是为了解构某一文学批评理论的中心地位,实现真正的理论平等。《小世界:学者浪漫传奇》是英国当代著名学者型作家戴维•洛奇的代表作之一,它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并受中国知识圈读者喜爱的原因主要是其荒诞的情节、滑稽的人物和诙谐且充满智慧的语言。其实不然,《小世界》的绝妙之处在于其多层次的互文所带来的意义的无限性。该书不仅详细分析了《小世界》在大的结构上与古典浪漫传奇的互文;而且深入挖掘了作品在人物命名、人物设置、人物对话和情景描写在《疯狂的奥兰多》《仙后》《亚瑟王传奇》《荒原》等文学经典的意义,引导读者体验文本的跨时空交流。这是普通读者无法看到也会忽视的重要意义。

第四,该书十分具有启发性,充分显示出作者受到了严格的学术训练和扎实的文本细读和分析能力。作者能够就一本小说,洋洋洒洒二十余万字,这在文学研究中尚不多见。并且,该书结构清晰的从结构、人物和情景三个方面解读浪漫传奇的意义、效果和审美价值,不易且珍贵。

第五,该书实现了图文的有机统一和相辅相成。著作封面浅黄色的纸张不仅素雅,而且有时代感,与研究内容的历史感相呼应。其次,封面上下的西方复古花纹和被射中的小爱心无不体现“浪漫传奇”和“爱情追寻”的主题。第三,专著中作者所描绘的诸多表格和图不仅展示了作者清晰的逻辑,而且也让读者对小说的情节、冲突和人物性格特点更加一目了然,便于读者理解。

据笔者所知,《<小世界>中浪漫传奇的原型研究》一书前后历时十载。沉甸甸的一本书不仅有作者的心血和思考,也向读者展示了其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自我完善。作者在梳理和分析《小世界》在中国的接受过程中,特别将其与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研究界的西方理论热结合起来;在分析《小世界》中人物的多声部对话时,也有意识的提出消解中心的观点,充分体现了外国文学研究人员的中国视角和中国立场。

此外,该书的出版是作者李利敏献给导师多年指导的礼物,更是感谢导师在为人、做事和实现自我方面长期的教导和指点。导师刘世生教授一收到此书,即兴评价为:“这本专著,装帧印刷优美,学术研究高雅,理论方法上乘,堪称精品。有诗赞曰: 

十年磨一剑,

名不虚传。

天公重抖擞,

开启新十年。”

如今,恩师已经驾鹤仙去,只留下弟子们无尽的思念和感怀。我想该书的出版也表明了作者的一种态度,即要传承并继续在中国的西方文体学领域深耕与坚守的决心。

掩卷而思,仍有一丝丝不满足和期待。既然认知诗学是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新方法和新理论,如能将其用于分析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诸多与认知、情感、审美和评价相关的话题,那么该理论的价值和意义应该会更大。另外,中国读者之所以如此毫无隔阂地接受并喜爱《小世界》,一定程度上是钱锺书先生《围城》的功劳。中国文坛上也不乏学者型作家,除了非常有名的格非;据笔者所知,早有王佐良先生,现有童庆炳教授和陈众议教授,如果能对他们的“学者小说”进行研究并开展国际对话,应该也是一件极为有意义的事情。


编辑:王俞           责编:慕瑜           终审:吴汉兴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