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振峰先生《天汉丰碑》有感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宁慧平 时间:2023-03-15
文/宁慧平 汉中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之美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青山绿水哺育了众多的优秀儿女,涌现了一大批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艺等领域的杰出人才,其中不乏政坛上的先贤,他们为汉中历史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李振峰的专著《天汉丰碑》,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华传统美德为切入点,选取了“廉吏先贤”这个群体,结合大量史料考证和文献研究,对其生平事迹与道德品行做了生动描写和完美诠释。 “汉中出廉吏”,两千多年来,这句话成了汉中的文化标签。《天汉丰碑》就是从古代先贤中精选出来的一部分,分3卷23篇28位故事人物,一个个汉中的廉吏先贤,就是一座座屹立的丰碑,闪烁着人性光辉。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历史和他人处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体现的是一种自警的精神。古史云:“治乱安危之所寄,诚在于贪廉之人一用一舍之间耳”,这是有道理的,自古以来,但凡有所成就的先贤志士,无不深谙自警之道。《天汉丰碑》的出版发行,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自警素材。 一个作家只有对现实生活中的生命充满真诚的热爱,才有走近这些历史人物心灵世界的热情,才会有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经纬,真切地感知、探寻这些心灵的世界,从而感知时代的脉搏与生命的蓬勃。《天汉丰碑》的出版发行,就是作者向新时代交出的一份精彩答卷。 《天汉丰碑》既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又具有文学的可读性,它具有以下三个艺术特色:作者通过纷纭的历史表象,探求深层的历史根源,采用正叙等手法,条分缕析,游刃有余,表现出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体现下面两个特点:一是尊重历史事实,书中所写涉及的28位人物均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与事件基本以时间为顺序,兼顾人物与事件的内在联系。无论是丝路开拓者张骞、胸有成竹的文同,还是章草大师王世镗、著名教授沈尹默等等。二是作者具有敏锐的目光和判断力,所写文字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的叙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比如:传道抚民守汉中的张鲁,文末有这样一段话:“在三国历史上尤其是小说《三国演义》中,张鲁是个小人物,但他为1800年前的汉中人民开创了26年的太平生活和影响长远的治理模式,是居功至伟的;对于中国道教文化体系,他则是开创者、奠基者。” 书中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的风貌,各有各的性格,同时,他们身上还表现出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比如:北斗喉舌的李固,初次发声,就以“权去外戚,政归国家”说出了当时许多有识之士的心里话,性格特点一目了然。城固兄弟四杰,五四运动当先锋的康宝忠、办报助学银行家的康宝恕、慷慨无私报国家的康宝志、爱国工商实业家的康宝恩,四兄弟爱国爱民,人物风姿,跃然纸上。 文学之美首先体现在语言之美,好的作家就好像建筑巨匠,一定对语言有一种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单就此书每篇文章的小标题就字斟句酌,煞费苦心,务必做到精准。比如:“凿空西域开天辟地、奇功伟绩千古一人、伟大精神日月同辉”“勤学善思孝亲爱国、采石大捷力挽狂澜、治国安邦史称贤相、三到汉中经略陕川、诗文书法闻名天下”等等,每个小标题下就是一篇小文章,各个小标题各有侧重点,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语言简练畅达,典雅规范,文史兼宜,韵味深长。 作者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致力于挖掘汉中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廉吏,并以史家严谨的治学态度,通俗朴素的叙事笔法,政法干部敏锐的观察视角,通过大量史料和艺术加工,展现出一个个有灵魂、有气节的廉吏形象,可圈可点之处甚多,值得反复赏读。我相信其他读者还会有更多的发现与感悟,还会得出更多有意思有价值的结论。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深井,这口井就是他生命的深度与高度。作家守住一口属于自己的生命深井,才能从生命深处打捞出具有独特认识价值的艺术作品。正如书中后记李振峰所说:“结集出版此书,以此来表达对先辈大贤们的由衷仰慕,并试图讲述他们的故事,宣扬立贤立身、为官、待人、处理的精神。当然,笔下文字源于我心中的敬畏和钦佩,也有对我长期生活、工作之地的眷恋和感激,也有对秦岭、巴山和汉水的山河挚爱,还有对继续在这块土地上为国为民辛勤工作的干部们的期待……” 廉吏先贤系列文章的写作,历时数年,同为写作者,不难想象:有多少个冷月孤灯的日子,从卷帙浩繁的史籍、地方志、家书日记、家谱等资料中的整理和研究;有多少个不辞辛劳,实地踏访中的搜集和探寻;一点一点还原出汉中先贤的生命足迹。一个作家的内心深处只有真实地饱满着一颗深沉而厚重的热爱之心,他的写作才会呈现出一个温暖光明的面相,这面相就是作者的拳拳赤子之心,更是与先贤们“常诵见其心,熟读而明其志”交相呼应。《天汉丰碑》就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与汉中廉吏先贤成为“隔代知己”,懂得了他们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并让他们尘封的光芒照耀世人、温暖人心。 编辑:西亮 责编:姜琼 终审:吴汉兴上一篇:长安人,长安情——张立散文集《能不忆长安》赏读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