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理论观点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对外译介和传播的思考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西安 时间:2021-09-01

文/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西安校区 杨明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面向海内外发行以来,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外国政要、学者及各阶层民众的一致好评,许多人将其视为了解中国发展的“密钥”。今天,和平崛起的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有责任也有条件向世界宣介自己,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对外译介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华优秀文化和中国发展变化是对外译介和传播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主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倡导者,主张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治国理政。他在一系列关于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讲话中,对中华文化进行了精深的阐述,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强调“建设文化强国,必须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汲取营养,获取力量,赋予时代精神”。随着习近平主席重要论述的对外译介和传播,把中华优秀文化推向世界,让中华文化在世界面前“火起来”“热起来”,既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民族向世界自我呈现的必然,也是一个和平发展大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应当担负的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深刻、全面地阐释了党中央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该书多语种的出版发行对增进国际社会认识和理解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及内外政策,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社会正在公平正义、政治清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进,中国的发展变化举世瞩目。在这种形势下,中国需要让世界全面了解中国发展变化,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因此宣介中国发展变化也是习近平主席重要论述对外译介和传播的核心内容。
  二、乐于接受的方式和易于理解的语言是对外译介和传播的重要手段
  对外译介和传播具有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特征,最终要实现不同文化互通,促进不同文明互鉴。译介和传播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中国的发展变化,我们不仅要让外国受众看得到、听得见,更要让他们看得懂、听得进。因此,正如习主席所要求的,对外传播和译介要用海外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由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国内外的话语体系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内受众熟悉的话语并不一定适用于国外受众,如果总是满足于直接翻译、照搬照抄,没有进行因地制宜的创造性转化,翻译和传播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在这方面,习近平主席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比如,在谈到合作共赢问题时,他说,“东南亚朋友讲‘水涨荷花高’,非洲朋友讲‘独行快,众行远’,欧洲朋友讲‘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人讲‘小河有水大河满,大河有水小河满’。其实,这些说法都是一个道理,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在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习近平主席引用不同文化的比喻,使用多元的表达拉近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人们的距离,极易产生共鸣。因此,在其重要论述的译介和传播中,一定要把握和处理好不同文化的差异,一方面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形成中国表达、中国修辞、中国语义,另一方面要对接国外习惯的话语体系、表达方式,让国际社会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三、营造助力中国发展的国际舆论和环境是对外译介和传播的最终目的
  当前,一些西方媒体带有偏见的宣传,让大量的国外受众不仅缺乏对中国全面地理解,甚至会产生误解。比如,上世纪90年代,邓小平针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提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思想,这本体现了中国奉行和平、不争霸的外交思想,同时也传达了中国希望国际社会以平和包容的心态看待中国的发展,但是有些西方媒体把他理解为“Hideone’sambitionandbideone’stime”,意为“试图隐藏自己雄心壮志,等待机会”,这种误读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时至今日,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发展既关注,又猜疑、误读和误导。目前,中国的发展正处于快速上升期和深刻转型期,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和环境至关重要。我们需要与国际社会进行情感的沟通、理性的说服,以增信释疑。在很多国际场合,习近平主席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经常讲中国道路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讲中国梦的背景和内涵,讲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和主张等等国际社会关注而又不完全理解的问题。将这些重要论述译介和传播出去,可以拉近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距离,增进信任,减少偏见和误解,产生共鸣,形成共识,从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凝聚起推动中国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四、造就顶尖创新人才、创建复合型学科集群是对外译介和传播的保障
  对外译介和传播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随着我国外语教育的加强,对外译介与传播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与新形势下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对外交流合作及软实力建设的需要相比,仍有差距。习近平主席重要论述博大精深。一方面,我们需要一批博古通今、中外贯通、学养深厚的顶级人物,更需要具有进行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再创作能力的高端专业创新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对外译介和传播涉及多学科、多层面的知识,我们需要借助和整合优势学科资源,创建复合型学科集群,促进翻译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等跨学科联合,充分发挥人才、信息和资源的创新作用。唯有如此,我们的译介作品才能真正走出去,中国文化和发展变化才能被世界人民了解和接受,在国际社会产生应有的影响。

编辑:高思佳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